

近兩年來,我省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87.37億元,大力實施基礎、產業、新村、能力、生態“五大扶貧工程”,減貧254萬人,推進了“四大片區”扶貧攻堅進程。
全面小康的必跨之欄
新世紀頭10年,省委、省政府把扶貧開發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省扶貧開發取得很大成績,廣大貧困居民的貧困程度得到較大緩解。按照新十年《農村扶貧開發綱要》,到2020年秦巴山區、烏蒙山區、大小涼山彝區、高原藏區“四大片區”要與全省同步達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但根據新的扶貧標準,到2012年底全省尚有農村貧困居民750萬,其中“四大片區”450萬。他們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扶貧開發面臨新的困難和挑戰,是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的必跨之欄。
面對新目標、新任務、新困難、新挑戰,過去單一的就扶貧抓扶貧的思路和做法,已經不適應新的形勢。扶貧開發必須深化改革、創新機制、轉變方式,走出一條綜合治貧的新路子。按照黨的十八大精神,結合四川農村實際,于2013年5月中旬召開的省委十屆三次全會對全省扶貧開發工作進行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啟動實施‘四大片區扶貧攻堅行動’,抓好基礎、產業、新村、能力、生態‘五大扶貧工程’,推進貧困地區跨越發展。”
基礎扶貧優化發展環境
【數字】1.1萬多個貧困村實現村村通
88個扶貧片區縣11個通高速
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貧困地區抓住和用好國家重點支持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重大機遇,推動交通、電網、通信、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影響發展的“瓶頸”制約得以緩解。目前,四川“四大片區”88個扶貧片區縣和重點縣涉及的12個市州,有11個通了高速公路;有9個市州建有機場通航班并通鐵路,其中甘孜、阿壩、涼山三個民族自治州均有機場通航。修建了許多大中型水庫,特別是所有大中型水電站基本都在貧困地區。大交通、大水利、大電力建設,為開發貧困地區資源,發展當地經濟,推動貧困居民外出務工,奠定了基礎,提供了條件。全省1.1萬多個貧困村都建有通村公路,實現村村通;絕大多數村通電,供水條件大為改善,普遍用上了自來水;實現村村通廣播、電視、網絡和通訊。投入大量資金開展貧困地區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國土整治開發等,使貧困地區農業生產條件又有了較大的改變。
產業扶貧促農增收
【要點】特色鮮明、優勢突出、支撐有力
貧困地區把貧困居民增收致富作為發展產業的重要目的,合理開發當地資源,因地制宜布局了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支撐有力的支柱產業,不斷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了農民增收。涼山州馬鈴薯有近300年的種植歷史,州里引導支持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建立種薯、專用商品薯生產基地,加強“農超對接”和產銷銜接,突出“大涼山馬鈴薯”品牌,打造“中國綠色食品馬鈴薯之都”。2014年,全州馬鈴薯種植226.7萬畝、產量70.3萬噸,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430多元。古藺縣赤水河畔的馬蹄鄉處于常年干旱地帶,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特別適宜于甜橙生長。縣里確定甜橙產業片發展,而今綠色無公害的“藺州·馬蹄”甜橙品牌揚名全國。僅此一項,全鄉人均增收2000余元。
新村扶貧提高生活質量
【數字】611個整村推進
啟動彝家新寨建設250個村
2014年,《烏蒙山片區、秦巴山片區和藏區2014年年度實施方案》整合投入1953.17億元。把扶貧新村建設作為扶貧開發的綜合載體,科學規劃,著力提高村莊布局水平、村落規劃水平和民居設計水平。加快藏區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等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新村聚居點建設。全年實施了611個整村推進和76個連片扶貧開發項目。針對藏區特殊情況,啟動實施藏區新居、教育發展、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文化發展、扶貧解困“六大民生工程計劃”,兩年累計投入115.5億元,取得巨大成效。大小涼山彝區“十項扶貧工程”總體方案和年度工作實施方案出臺,全年到位省以上資金39.87億元、為計劃的105%,啟動彝家新寨建設250個村。新村扶貧使一批批貧困村出現了新村、新居、新產業、新農民、新生活的“五新”格局。
能力扶貧打牢脫貧根基
【要點】藏區“9+3”計劃
貧困人員提升“八項能力”
四川加大對貧困家庭子女教育扶貧力度,擴大對貧困大學生助學規模,扎實推進免費職業教育,減少貧困代際傳遞。重點實施了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中小學教育信息化、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建設、農村教師周轉宿舍建設、職教攻堅計劃和中職學校基礎能力建設、農村學前教育推進等“七大教育工程”。藏區重點實施“9+3”計劃,5年來財政投入20.8億元,有3.65萬名藏區“9+3”學生在內地中等職業學校修德練技,茁壯成長。比照藏區政策,四川從2014年秋季起啟動實施大小涼山彝區“9+3”免費教育計劃,在13個縣招生5000名。同時,出臺多項政策普遍開展外出務工人員技能培訓、在家務農人員實用技術培訓;加強新農合,努力減少因病致貧返貧現象。由此,貧困人員社會就業、科技致富、外出務工、自我組織、防病治病、當家理財、自立自強和發展創新“八項能力”得到較大提升,夯實了脫貧致富的基根。
生態扶貧改善生存條件
【數字】33.8萬人易地扶貧搬遷
生態扶貧投資21.59億元
省政府取消了高原藏區、大小涼山彝區等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地區生產總值考核。按照《四川省易地扶貧搬遷“十二五”規劃》,總投入50億元,實施全省“四大片區”88縣的33.8萬人因生存條件惡劣等實行易地扶貧搬遷。出臺《推進生態扶貧工程實施計劃》,明確到2020年全省近、中、遠期林業生態扶貧目標。近期的2014—2015年,計劃完成生態扶貧投資21.59億元,初步遏制資源過度消耗和環境、生態總體惡化的勢頭。同時,按照《關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實施意見》,農村居民住房、飲水、用電、通訊和出行等基本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多數村人居環境基本實現干凈、整潔、便捷。生態扶貧工作的深入開展,使得多數地方山青了、水綠了、田肥了、路通了、農民增收了、生存條件改善了,從而進一步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
主動適應新常態
毋庸置疑,“五大扶貧工程”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新常態下的扶貧開發更加任重而道遠。
一是要統籌兼顧。“五大扶貧工程”既是省委、省政府的正確決策,也是貧困地區群眾的迫切訴求。實踐表明其具有較強的生命力,需要統籌兼顧、持之以恒地抓下去。“五大扶貧工程”屬于區域開發、綜合扶貧的范疇,要充分使用財政綜合扶貧資金和其他涉農資金,原則上不得使用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要與精準扶貧相結合,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要用于水、電、路、氣、房和環境改善“六到農家”活動,“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體人口,實現精準脫貧。”
二是要落地生根。“五大扶貧工程”,既是我省扶貧開發的核心內容,也是打好扶貧攻堅戰的根本舉措。去年省上聚力推進扶貧“六項機制”改革創新,出臺了精準扶貧、“四到縣”制度、干部駐村幫扶、重點縣扶貧開發考核等6個指導意見或實施方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工作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的重點,也是最艱巨的一項任務,不能光喊口號,更不能搞形式主義,一定要真抓實干。”各地都應把扶貧政策落地生根作為根本任務,抓實、抓實、再抓實。
三是要清晰事權。對于新常態下的扶貧開發工作,中央和省委明確要求清晰事權,“省市兩級要將主要精力放在資金和項目監管上”、“縣級要切實負起組織實施的責任”。應從制度建設入手,清晰省市監管、縣級實施的職能責任、內容手段。真正把扶貧項目審批權限下放到縣,真正把責任、權力、資金、任務落實到縣。逐步實現由政策扶貧向法治扶貧、建設扶貧向民生扶貧、粗放扶貧向精準扶貧、單一扶貧向綜合扶貧、功利扶貧向良心扶貧的“五個轉變”。
【精彩回放】
2014年四川扶貧大事記
全省“結對認親、愛心扶貧”農村特困戶試點活動在“四大片區”啟動。
全省扶貧移民工作會議在成都召開,明確減貧120萬人。
我省《貫徹〈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實施方案》印發。
全省首批掛職干部幫扶“四大片區”培訓動員會召開。
省委主要領導前往樂山市、涼山州,實地調研彝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產生活情況,主持召開專題座談會,研究部署大小涼山彝區扶貧開發工作。
烏蒙山片區、秦巴山片區、藏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實施計劃2014年年度實施方案下發。
《大小涼山彝區“十項扶貧工程”總體方案》及2014年實施方案印發。
我省召開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工作動員會,正式啟動精準扶貧工作。
《四川省干部駐村幫扶工作方案》出臺。
《關于建立扶貧項目審批權下放到縣實行責任、權力、資金、任務“四到縣”制度的意見》出臺。
《關于深入推進金融支持扶貧惠農工程 全面做好四川省扶貧開發金融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印發。
《四川省創新扶貧開發社會參與機制實施方案》出臺。
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全體會議召開。
全省精準扶貧工作推進現場會在廣元召開。
全省干部駐村幫扶暨對口定點扶貧工作會議在成都召開。
《四川省貧困縣農村扶貧開發工作考核辦法(試行)》印發。
全省社會扶貧動員電視電話會議召開,啟動“結對認親、愛心扶貧”公益活動,開通“四川愛心扶貧網”。
“扶貧日”公募活動捐贈公示,共募集資金21628151.7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