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坎村是雅安市雨城區孔坪鄉的一個大村,有10個村民小組1300多人,雖然地處周公山溫泉開發區,但山上和山下差別巨大。山下的組靠近溫泉開發區,農家樂開得紅紅火火,村民收入節節高,山上的五組、八組卻不通公路,守著3000多畝山林過窮日子。
如今,一個女人正努力縮短著山上山下的差距,她就是雨城區第一個異地任職的女村主任劉秀容。
山外來了個“女老板”
劉秀容原本是雨城區大興鎮人,起初經營羽絨服布料生意,后來又搞砂石運輸,事業很是紅火。2009年,她承包了大興鎮九龍村一片林地,在進行低效林改造時,才第一次聽說河坎村。
2010年8月21日,雨城區境內出現強降雨,河坎村八組李家溝的4棟農房被毀。劉秀容擔心工人的安全,決定前往李家溝看一看。山上沒有路,全靠河坎村八組組長李加林帶著村民用鐮刀砍出了一條道。經過近3個小時的顛簸,劉秀容連滾帶爬來到李家溝。
村里的農房簡陋,廁所幾乎沒有遮擋。在一戶患嚴重風濕病長年臥床的農戶家,村民艱難地起床將板凳用衣袖擦了又擦,把她當成貴賓款待。村民的質樸、生活的艱辛,讓劉秀容心情沉重。
回家后,劉秀容把幫河坎村修路的打算告訴了父親。父親提醒她,修路不但會耗費大量的金錢,更會遇到無法想象的困難和艱辛,但她心意已決。
從此,河坎村來了一個外村“女老板”,在鼓勵、期盼、懷疑的眼光中,劉秀容成為了河坎村的一員。
善良仗義的“女漢子”
腳步一旦邁出就只能向前,絕無退路。父親、兄弟姐妹反對,丈夫不理解,劉秀容在家里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但她毅然放棄所有生意,以每年1.8萬元的價格流轉下3000畝山林,把全部精力和資金投入到河坎村五組、八組的道路修建和林地流轉上。
經過一年多的準備,2012年3月,五組、八組的公路破土動工。河坎人30多年來一直沒有實現的夢想,在劉秀容的身上看到了希望。
在村道工地上,劉秀容和村民一起開荒地、挖土方、砌堡坎,沒有絲毫的柔弱與嬌氣。長期日曬雨淋,她的皮膚和男人們一樣變得黝黑。每天早出晚歸忙修路,很長時間,女兒幾乎沒有見過母親。“對于女兒我很愧疚,但為了讓山上的弟弟妹妹能夠過上好日子,她非常理解我。”劉秀容說。
2012年9月,因為勞累過度,劉秀容病倒在工地上。手術當天,病房外面的過道上擠滿了前來看望她的村民。80多歲的楊永強背了100多個雞蛋和一只老母雞走了6公里的山路,再趕車才來到醫院。家里人看到她的舉動贏得了那么多群眾的真心,也改變了看法全力支持她的事業。
2013年5月,寬敞的水泥路一直通到了河坎村八組的最后一戶農戶。挖通了主干道之后,劉秀容又開始將公路修到林區,僅五組、八組地界上已經修建公路接近13公里。
一個無親無故的“女老板”,自掏腰包為窮山村修路,不求回報。群眾看在眼里,記在心中。有一次,一個村民悄悄把一只雞放在工棚里,再打電話給她,囑咐她燉雞湯保養好身體,質樸的舉動,透出真摯的關心。
“鐵娘子”的眼淚
在村民的眼中,劉秀容是一個“鐵娘子”,渾身充滿干勁。可她也流過淚,但不是因為悲傷和困難,而是因為感動。
河坎村80歲老人李子忠患重病急需手術,但交不起8000元的手術費,無法辦理入院手續。走投無路時,他的兒子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撥通了劉秀容的電話,劉秀容二話沒說趕去醫院支付了全部手術費。
病愈后,李子忠逢人便說“我這條老命是三妹救的”。“三妹”是村民對劉秀容的愛稱,大家都把她當親人看待。知道劉秀容喜歡吃筍子,李子忠經常不顧體弱在竹林中穿梭,就為了讓她吃上新鮮的筍子。
一次,李子忠對著工地上忙碌的劉秀容招手,等她走近后,李子忠神神秘秘地從懷中摸出5個大紅蘋果說:“這是我專門給你買的,怕別人看見要吃,藏在衣服里帶來的。”劉秀容知道,老人家中十分貧困,從來都舍不得買這樣“貴”的水果。她接過帶著老人體溫的蘋果咬了一口,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外來妹”當上村主任
在修路的一年多時間里,劉秀容跟河坎村的村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道路建設最緊張的時候,正是最熱的夏天,劉秀容天天都頂著烈日在路上奔走,曬得脫了一層皮。路過的村民見她沒有帽子,就把自己戴的草帽摘下來,給她戴上。每當她拒絕時,村民們說,不要把你曬倒了,你倒了我們可沒希望了。就這樣,每天劉秀容都要收到幾頂草帽,一個夏天下來,家里的草帽都堆了一大垛。
2013年底的村級組織換屆選舉,劉秀容作為一個異鄉人,竟然以高票勝出,被村民選舉為河坎村村主任。在同一年,劉秀容加入中國共產黨。“我有飯吃,大家就不可能餓肚子。”建安置小區、搞生態產業……當選了村主任,劉秀容更加忙碌,每天穿著一雙黃膠鞋奔走在河坎村。
小山村“變形記”
河坎村路通了,村民的生活已經大變樣。而在劉秀容心中始終有一個夢,她要把河坎建設成生態產業基地、幸福美麗新村。
首先要改變村民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條件,把分散的農戶從山林中搬出,集中居住,為生態產業發展留出空間。“4·20”蘆山強烈地震之后,借助災后恢復重建政策,劉秀容想盡辦法為群眾建集中安置點。河坎村地處山區,難以找到平整地,劉秀容就動用兩臺挖掘機、3輛運渣車,用5個月的時間推平了兩座山丘,為村民“人造”了兩個2000多平方米的新村聚居點宅基地,并用巖渣填起低洼地,在新村聚居點旁建起了停車場。
河坎村村民一時拿不出建房款,劉秀容就讓重建戶先拿出地震補助和政府貼息貸款投入建房,不足部分由她墊資,后期由重建戶流轉的林地款和在流轉山林中打工的收入逐年償還。為了解決聚居點的資金,她忍痛將自己180多平方米的兩樓一底精裝房低價賣了出去,甚至拿出了父親養老的錢。
現在,新村聚居點建設已經接近尾聲,聯排的小洋樓矗立在山間。
河坎村下一步的路怎么走,劉秀容早已有了打算:把河坎村五組和八組打造成生態旅游觀光地,立足生態農業,帶領村民發展林下種植養殖產業,成立綠色農產品銷售配送中心,實現“農超”零距離對接。
劉秀容的夢想是把河坎村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水,把昔日窮山村變成幸福新村,而這個夢想正在慢慢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