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南陽市小麥單位面積產量自1950年來翻了三番多,形成了3個臺階,經歷了低水平徘徊、緩慢上升、快速增長、平臺振蕩、持續提升等5個發展階段,橫向分析縣(區)之間發展差距明顯、不同類型之間差別巨大、同省內先進地區比較顯著落后。文章指出當前南陽市小麥單產處于探索上升階段,第4個臺階預測可能在7 500~8 250 kg/hm2區間出現。南陽市小麥生產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災害頻繁、低產田面積大、水澆地面積小、生產規模小、生產者技術方面功能性文盲、播種偏早、播量偏大、盲目施肥、病蟲草害防控不力、不澆增產水等。南陽市小麥生產潛力發掘的方向是灌溉區小麥單產達到9 750 kg/hm2、非灌區小麥平均單產達到6 750 kg/hm2以上。重點任務是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糧田;加強科技創新,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 建立長效機制,促進小麥生產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南陽;小麥;生產;潛力
中圖分類號S512.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0517-6611(2015)26-043-04
Abstract Nanyang wheat unit area in 2015 increased more than tripled since 1965, formed three distinct steps, through the low hover, rise slowly, fast production, platform shock, continued to improve five distinct stages of development, horizontal comparison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the counties, the hug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ifferent types of advanced regions in the province with more significant backward. Nanyang wheat yield current development stage located to explore the rise, the fourth step prediction may 7 5008 250 kg/hm2 range appears. The main problems at this stage in Nanyang wheat production are: Frequent disasters, largearea lowyielding fields, small irrigated area, the production scale is small, the main producers of the technical aspects of functional illiteracy, partial early sowing, sowing is too large, blind fertilization, fertilizer ineffective insect pes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not pouring water yield.Direction of Nanyang wheat production potential wheat yields digging irrigation area reached 9 750 kg/hm2, nonirrigated wheat average yield reached 6 750 kg/hm2 or more. Key tasks are: to strengthen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drought water logging high standard grain; strengthe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the establishment of longterm mechanism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heat production.
Key wordsNanyang; Wheat; Production; Potential
河南省南陽市是一個農業大市,小麥是該市主要的糧食作物,其面積位居該市糧食種植面積第一。正常年份,南陽小麥總產占全國小麥總產的2.5%,其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南陽市小麥產量逐步提高,2015年全市小麥單產達6 535.65 kg/hm2,比2014年增加3.22%,夏糧總產達到39.26億kg,比2014年增加3.51%,形成了連續13年穩定增長的良好發展勢頭[2]。
筆者從當前小麥現實生產能力出發,圍繞南陽市的基本生產條件,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對南陽市小麥的生產潛力進行深入研究,以期得到一些能夠促進南陽市小麥生產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結論。
1南陽市小麥生產發展態勢
1.1縱向分析
1.1.11950~2015年單產翻了三番多,增長8.27倍。1950~2015年,南陽市小麥單產由705.00 kg/hm2提升到6 535.65 kg/hm2,凈增長5 830.65 kg/hm2,增長了8.27倍,單產翻了三番多。若以平均發展速度計算,南陽市小麥單位面積產量年增89.70 kg/hm2,年平均增長率3.49%(圖1)。
1.1.3平均單產穩定通過750 kg/hm2增長幅度的速度加快。
由表2可以看出,若以750 kg/hm2為一個增加幅度,南陽市小麥單位面積產量由750 kg/hm2增加到6 000 kg/hm2的穩定通過速度在進入21世紀以來明顯加快。2001~2014年是每2~6年有1個750 kg/hm2產量增幅(表2)。
1.2橫向分析
1.2.1縣(區)之間發展差距明顯。
從2015年小麥平均單產統計來看,南陽市12個縣(區)基本上可以分為2個類型,唐河、臥龍、新野、社旗、宛城、方城、鎮平等7個小麥主產縣(區)為高產類型,平均單產超過6 000 kg/hm2,南召、內鄉、淅川、桐柏、西峽等5個半山區、山區縣為中低產類型,平均單產接近或超過4 500 kg/hm2,最高的唐河小麥單產是最低的西峽的1.66倍(圖2)。
1.2.2不同類型之間差別巨大。
南陽市不同類型間小麥單產存在著巨大的差別,2015年鎮平縣張林鎮萬畝高產創建示范方核心區2 hm2蘭考198隨機選取4個點實收406.87 m2,折合單產12 532.50 kg/hm2,創造了黃淮海冬小麥單產最高記錄[3]。最高紀錄是低產水平(3 150.00 kg/hm2)的3.98倍,是全市平均單產(6 535.65 kg/hm2)的1.92倍,是萬畝示范方(9 810.00 kg/hm2)的1.28倍,是百畝攻關田(11 265.00 kg/hm2)的1.11倍(圖3) 。
1.2.3與省內先進地區相比顯著落后。
從河南省橫向角度來衡量,南陽市小麥生產發展的速度遠遠低于該省的豫北、豫東新鄉、焦作、周口等地(市)。
由圖4看出,南陽市小麥單產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同省內的新鄉、焦作、周口相比不相上下,近30年拉開了1 500 kg/hm2左右的距離,這個差距就是潛力空間所在。同時,在南陽市本身的生產實踐中已經取得了超高產成功的典范,充分說明了南陽市小麥單位面積產量仍有巨大的上升空間。當前,南陽市小麥單產處于探索上升階段,下一個平臺預測可能在7 500~8 250 kg/hm2區間出現。
2當前南陽市小麥生產上存在的問題
2.1自然條件方面的問題
南陽市小麥生育期間,災害頻繁,既有旱、澇、風、雹、干熱風等自然災害,又有病、蟲、草等生物災害,往往在一個生育期內有多種災害分段或者疊加發生[3]。例如在2014~2015年度小麥生長季節中,先是2014年10月份播后苗期雨水過多,大面積出現長時間田間積水,導致爛種、爛芽、浸死苗,有的不得不重新播種。12月底出現比較嚴重的旱情,影響了分蘗、盤根。2015年春季赤霉病、銹病大面積發生,對產量造成很大的影響。5月初大風暴雨引起較多的倒伏,造成明顯的減產。
2.2基礎條件方面的問題
2.2.1低產田面積大。低產田是指耕地本身或者所處的地理環境中存在著一種或幾種阻礙
作物正常生長發育的不良因素,正常年份、相同的栽培管理措施下作物的產量比當地平均產量低25%以下的耕地類型,南陽市低產田面積約為38萬hm2,占南陽市耕地的34%[4]。其主要低產障礙是低洼易澇、質地黏重、耕層淺薄、養分缺乏、耕性差、結構不良、沙大滲漏、低溫冷漬、水土流失、內有石礫或姜石,是影響南陽小麥平均單位面積產量提升的最大制約因素。
2.2.2水澆地面積小。南陽市能夠獲得及時澆水的耕地只有20萬hm2左右,占全市耕地17.89%,而南陽市小麥生長期間水分虧缺發生的幾率比較大[5],降雨量往往只能滿足低產量水平的要求,特別是越冬、返青期幾乎年年發生干旱,對于小麥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影響較大。
2.3社會方面的問題
2.3.1生產規模小。雖然近年來耕地流轉的規模有所增加,但仍有相當大面積的耕地處于分散經營狀態,這些耕地經營者只是把耕地當作副業,并沒有對其給予很高的重視,只是滿足于生產一點糧食夠自家吃就可以了[6],在南陽小麥生產上普遍存在著粗放經營的現象,不但未能充分發揮土地生產能力,而且浪費了大量的熱量、積溫、光照資源。
2.3.2生產者在技術方面屬于功能性文盲[7]。絕大部分生產者在小麥種植技術上屬于功能性文盲,對于耕地性能、種子特性、肥料種類和比例、水肥的最大效率期和臨界期等基本常識一點都不懂。特別是一些種糧大戶以及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的負責人看不懂化肥、農藥、種子包裝說明,僅憑著一腔熱情、手有余錢,一下子大規模地投入到糧食生產上,結果是投入打了水漂。
2.4技術方面的問題
2.4.1播種偏早。較多的生產者不知道應根據小麥品種的不同特性確定適宜播期。一般情況下他們的播期要早于正常播期10 d左右,甚至有的早于正常播期15 d以上,導致年前即拔節,遇冷遭受凍害,減產嚴重。
2.4.2播量偏大。許多生產者認為“有錢買子、無錢買苗”,喜歡大播量,看到一出苗就滿地皆綠,越冬期甚至越冬前就封壟。一般情況下正常播種量120~150 kg/hm2即可,而有些農戶播種量超過195 kg/hm2,甚至300 kg/hm2,從而形成群體大、分蘗少,個體弱,田間郁閉,苗期倒伏(塌苗)。
2.4.3盲目施肥。85%以上的生產者根本不懂施肥基本知識,普遍存在著“三重三輕、一早一缺”現象。“三重三輕”是重無機肥輕有機肥、重底肥輕追肥(一炮轟)、重氮肥輕磷鉀肥。“一早一缺”是春季追肥偏早(氮肥施用和小麥吸收高峰期錯位)、部分麥田缺微量元素(硫、鋅、硼、鉬)。 從而造成養分利用率不高,肥料損失嚴重。
2.4.4病蟲草害防控不力。很多老百姓對于小麥生產是“一種了事、疏于管理”,對于病蟲草害不能及時防治或者防治不力。特別是有的地方野燕麥等雜草滿地都是,一年重于一年,老百姓熟視無睹。
2.4.5不澆增產水。南陽市小麥需水量為340~470 mm,小麥生長期間的降水量為120~430 mm,土壤非脅迫供水量60~100 mm,干旱年份需灌2~3水,灌溉量110~240 mm,平水年需灌1~2水,灌溉量80~160 mm,豐水年需灌1水或不灌[5],但是在生產上能夠及時進行灌溉的農戶比例很小,很多農戶只有看到小麥受到干旱脅迫生命難保之時才去澆水。
3南陽市小麥生產再上新臺階的基本路徑
3.1總體思路
按照“穩定面積、依靠科技、主攻單產、增加總產、改善品質”[8]的發展思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動力在政策”總要求,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上挖掘新潛力,依靠科技進步,優先落實抗災減災增產技術,積極推進農機農藝結合,以農田水利建設夯實糧食生產基礎,以科技進步提高綜合生產能力,示范帶動大面積小麥均衡增產,全面提升南陽小麥綜合生產能力。
3.2區域單位面積產量優化目標
3.2.1灌溉區超高產目標。灌溉區地力水平較高,排灌條件相對較好,當前小麥單位面積產量普遍超過7 500 kg/hm2,在灌溉區應全力推廣普及9 750 kg/hm2栽培技術,同時積極開展12 000 kg/hm2栽培技術公關研究、示范、推廣。
3.2.2非灌區中高產目標。
非灌區開展“南陽市非灌區小麥高產栽培集成技術研究”項目,力爭經過2~3年的試驗示范研究,最終形成完善的《南陽市非灌區小麥高產栽培集成技術》,逐步在全市非灌區推廣應用,力爭使平均單產達到6 750 kg/hm2以上。
4重點任務
4.1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糧田以“小農水”建設、土地整理、農綜開發系列工程為依托,改善農田排灌條件,增強抵御旱澇等自然災害的能力,真正做到“旱能澆、澇能排”,構建田成方、林成網,田、林、路配套,溝、渠、田銜接的連片高標準農田。在平原地區打機井,丘陵地區挖塘壩、建小泵站等,在有水源的地方修建攔河壩,使田地平整道路暢通,林網建設適宜,科學先進適用,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小麥生產穩定發展提供有力的設施條件保障[9]。同時應加強水利體制改革,如小型水利設施產權歸個人所有,適時推廣“民辦公助”“以獎代補”等多種措施。事實證明,合理的產權制度,靈活的投入機制,能夠充分調動農民投資、投勞、投工參與“小農水”建設的積極性[9]。
43卷26期盧紹東等南陽市小麥生產潛力研究
4.2加強科技創新,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
4.2.1灌溉區推廣普及小麥超高產綜合配套技術。
隨著技術進步、生產條件的改變,小麥單產超9 750 kg/hm2技術研究已經取得了成功,這對于南陽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推廣普及的軟硬件環境條件已經成熟,需要進一步加大投入、加快進度,使之早日在生產上發揮作用。
4.2.1.1大力推廣秸稈粉碎直接還田技術。采用機械化、堆漚和生物菌塊快速腐熟等方式,使秸稈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狀,保持良好的結構狀況,協調水、肥、氣、熱等肥力因素,達到培肥地力、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的目的[10]。
4.2.1.2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實行“測、配、產、供、施”一體化服務,實現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的合理配比,大幅度提高化肥利用率和使用效益,減輕化肥對土壤的污染[11]。改小麥施肥的 “三重三輕、一早一缺”現象為“四個并重、追肥后移”,即無機有機并重、底肥追肥并重、氮肥磷鉀肥并重、大量微量元素并重,春季追肥延遲至拔節末期(氮肥施用和小麥吸收高峰同期),提高養分利用率,減少肥料損失。
4.2.1.3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 連年施用微生物肥料,特別是生物有機復合肥,能逐年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和生物性狀,提高土壤中水、肥、氣、熱的綜合作用,可達到用地養地兩結合之效,從根本上解決了化肥對土壤的負面影響[12]。
4.2.1.4深耕深翻,熟化土壤。 每旋耕2~3年必深耕1次,是加深耕層、增厚活土層的有效手段,使之逐漸形成有團粒體結構性的土壤且有效緩解土壤的酸化。深耕要逐年加深,每次加深耕層在3~6 cm為宜,使活土層深度逐漸擴大,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4.2.1.5科學播種。徹底解決播種偏早、播量偏大的問題,建立一個良好的、健康的冬前群體,確保實現壯苗越冬。
4.2.1.6重視增產水。冬季小麥灌溉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增產措施,冬灌投入小、見效快、效益高、增產明顯,對于南陽市小麥生產來說無論是干旱年還是豐水年均應能澆盡澆,有必要進行廣泛宣傳、大力引導、努力推動,形成一種習慣,這對于南陽市小麥生產再上新臺階是一項關鍵措施。
4.2.2非灌區推廣普及旱地小麥配套增產技術。在南陽市小麥生產中,非灌區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實施旱地小麥配套增產技術意義重大,對于促進南陽市小麥生產可持續發展舉足輕重。
4.2.2.1選用優良的旱地小麥品種。抗旱品種具有根系強大、葉片窄狹、表皮厚、氣孔小、植株保水力強、對水分反應遲鈍、水分蒸發率低、水分生產效率高、呼吸強度及蒸騰作用弱、分蘗力強、成穗率高等特點,能較好地適應水分缺乏的旱地環境。據對比調查,種植抗旱品種比種植不抗旱的品種,一般增產20%~30%,因此種植抗旱品種是旱地小麥增產增效最簡單有效的技術之一。
4.2.2.2深淺輪換耕作。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層,增加透水性,加大蓄水量,并能促進根系下扎和擴大根系吸收范圍,提高水肥利用率。但深耕一定要因地因時制宜,一般在整地早、降水多、墑情足的年份宜深耕,耕深22~25 cm,耕后接著耙實、耙平;耕后少雨干旱,往往會因土壤不實而嚴重失墑,以致耕多深干多深,結果深耕不如淺耕好。實踐證明,旱地小麥在3~4年時間里,遇足墑深耕1年,以后淺耕2~3年,既能達到深耕改土的目的,又增加了土壤保墑的機會,是旱地小麥增產的重要措施[13]。
4.2.2.3增施肥料。旱地麥田要盡量多施有機肥,配方施足無機肥,尤其要施足磷肥,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蓄水保肥能力和水分的利用率。一般地塊,可施有機肥37 500~45 000 kg/hm2,碳銨和過磷酸鈣各750 kg/hm2,并酌情配施適量鉀肥和微肥;如果地力差,可在3、4年內連續施標準氮肥600~900 kg/hm2,磷肥750~1 500 kg/hm2。旱地高產麥田,可采取“一炮轟”的施肥方法,即將全部肥料結合整地一次性施入土壤作基肥,其中氮肥要適當深施,磷肥淺施,以利培育冬前壯苗。
4.2.2.4適時適量播種。旱地小麥群體自動調節能力差,其適宜的播種期和播種量范圍相應地比水澆地小麥要窄;通過適時、適量播種,建立苗、株、穗、粒合理的節水省肥型群體結構,是旱地小麥增產的中心環節。一般旱地小麥可比水澆地小麥早播3~5 d,半冬性品種可在10月5~10日、弱春性品種可在10月10~15日播種。在適宜的播種期范圍內,基本苗控制在300萬/hm2左右,晚茬麥可增加到375萬/hm2,冬前莖數一般要控制在最后成穗數的2.0~2.5倍。
4.2.2.5積極推廣旱作新技術。當前應用比較廣泛的提高小麥干旱適應能力的新技術主要有:①用保水劑、黃腐酸、磷—硼混合液、氯化鈣等藥劑處理種子。②用氯化鈣、抗旱劑一號葉面噴施。這些措施應用得當能夠使旱地小麥增產10%以上。
4.3建立長效機制,促進小麥生產可持續發展①穩定土地承包政策,加快土地合理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是促進小麥生產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一般情況下,考慮到全年夏、秋兩季均衡豐產豐收,就當前南陽市的自然、社會、技術條件,土地適度規模為40~80 hm2,在流轉時要根據管理能力適可而止,不可盲目貪大求多,超出有效的管理能力之外。②充分發揮現代龍頭企業和合作組織的作用。積極引導、扶持和培植一批與現代農業相適應的現代龍頭企業和合作組織,構建“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戶”有效的管理運行機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提高小麥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的銜接問題。實現訂單產業,推動小麥生產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發展。③提高農業科技的入戶率、到位率,培育現代新型農民。小麥產量持續提升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要加大技術服務部門的推廣力度,建立包戶聯系制度,按照區域包片落實。要根據農時季節,組織專家深入創建點,開展作物苗情、墑情、災情和病蟲情況調查,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分區域、分層次抓好小麥技術培訓和生產指導,確保技術進村入戶到田,指導大面積生產。使品種選擇、播期播量、測土配方施肥、深耕整地或秸稈覆蓋免耕栽培、葉面噴肥、化學調控、科學灌溉、病蟲害統防統治、適時收獲等關鍵技術能夠落實到位,造就一批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實現小麥良種與良法相配套,確保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參考文獻
[1]
楊屹.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市建設背景下南陽現代農業發展研究[EB/OL].[2015-01-05].http://www.ha.stats.gov.cn/hntj/tjfw/tjfx/sxsfx/ztfx/webinfo/2014/12/1418949313444503.htm.
[2] 黃偉.南陽:“十三連增”筑牢中州糧倉[N].南陽日報,2015-06-08(02).
[3] 王玉剛.小麥生育期間農業氣象災害分析及防災減災措施[J].河南農業,2013(3):58.
[4] 宋洪獻.南陽土壤[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237.
[5] 王紹中,田云峰,郭天財,等.河南小麥栽培學(新編)[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
[6] 張路雄.中國耕地制度存在的問題及不可回避的政策選擇[EB/OL].(2013-07-09)[2015-01-05]http://www.zgxcfx.com/Article/10985.html.
[7] 李治邦,趙正.論功能性掃盲在消除農村貧困中的作用[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4(5):146-147.
[8] 陳琰煒.讓“中州糧倉”更殷實[N].南陽日報,2011-09-26(A1).
[9] 黨滌寰.河南鄧州:小農水助力大農業[N].經濟日報,2011-08-01(7).
[10] 胡喜巧,楊文平,陳翠玲.玉米秸稈還田對土壤養分及小麥產量的影響[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6-8.
[11] 崔文慧.小麥栽培技術[EB/OL].(2014-10-06)[2015-01-05].http://data.jinnong.cc/mspx/default.mspx?mfr=trueinfoid=4116.
[12] 高寶珠.小麥超高產栽培技術探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3(2):243.
[13] 侯紀軍.旱地小麥豐產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