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種植紫花苜蓿的最佳施肥方法和施肥量。[方法] 對阿爾岡金苜蓿在磷肥和鉀肥不同比例(P75K75、P75K150、P150K75、P150K150、P0K0)下的株高、莖粗、鮮草產量、干草產量進行了測定。[結果] P75K150處理紫花苜蓿的株高最高(43.2 cm),與P150K150、P0K0處理有極顯著差異(P<0.01)。P0K0處理紫花苜蓿的莖粗最細(0.5 mm),與其他處理均有極顯著差異(P<0.01)。鮮草產量和干草產量均以P75K75處理最高,分別為768.4和202.4 g/m2,與其他處理均有極顯著差異(P<0.01)。[結論] 該研究可為紫花苜蓿區域化和產業化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紫花苜蓿;不同肥力組合;產草量
中圖分類號S81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5)26-155-01
Abstract[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discuss the best fertilization method and fertilization amount. [Method] The plant height, stem diameter, grass yield and hay yield of Algonquin alfalfa under different proportion treatments of phosphate fertilizer and potash fertilizer(P75K75, P75K150, P150K75 , P150K150, P0K0)were measured. [Result] The plant height of Algonquin alfalfa in the treatment of P75K150 was the highest(43.2 cm), with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the treatments of P150K150 and P0K0(P<0.01). The stem diameter of Algonquin alfalfa in the treatment of P0K0 was the finest(only 0.5 mm) , with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ith other treatments(P<0.01). The grass yield and hay yield of Algonquin alfalfa in the treatment of P75K75 were highest, being 768.4 and 202.4 g/m2 respectively, with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ith other treatments(P<0.01).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coul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regional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alfalfa.
Key wordsAlfalfa; Different fertility combination; Grass yield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原名紫苜蓿,是一種多年生優質豆科牧草,號稱“牧草之王”,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1-2]。紫花苜蓿具有高產、抗寒、耐旱、耐鹽堿、抗逆性強、適應廣泛、根系發達、再生性強等特點,這使其在傳統的農業生態系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此外在生態環境治理和社會經濟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3-6]。近年來,紫花苜蓿在草業發展中越來越受到重視,但紫花苜蓿種植普遍停留在傳統階段,種植主要以培肥地力兼顧飼草生產為目的,大多種植在沒有灌溉條件的瘠薄地、鹽堿地等條件較差的地區,基本不施肥或很少施肥,施行粗放式管理,造成苜蓿產量不高、品種退化、品質降低,致使其巨大的生產潛力沒能得到充分發揮[7]。
西藏草地由于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生境條件嚴酷,牧草的種類單調,大部分以禾本科和莎草科牧草為主,豆科牧草缺乏,不足5%,造成牧草營養不均衡和草地土壤的氮饑餓,從而導致家畜的營養不均衡[8]。紫花苜蓿作為西藏主導牧草之一,已有多年的栽培歷史,在西藏農牧業生產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筆者通過研究紫花苜蓿不同磷鉀肥比例組合下部分表型性狀的差異,探討種植紫花苜蓿的最佳施肥方法和施肥量,提高試驗區紫花苜蓿產量,旨在為紫花苜蓿區域化和產業化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區概況
試驗地點設在西藏農牧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院內,土質為沙壤土。試驗區地處91°06′ E,29°36′ N,海拔在3 650 m左右,氣候屬于高原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區,年日照時數3 000 h,年降水量為200~510 mm,集中在6~9月,最高氣溫28 ℃,最低氣溫-14 ℃,年無霜期100~120 d。
1.2試驗材料
試驗材料為阿爾岡金苜蓿。
1.3試驗方法
試驗地前茬為撂荒地,2011年8月12日播種,播前施農家有機肥,條播,開溝3 cm,開溝后按量施磷酸二銨和硫酸鉀,再播種子,然后覆土鎮壓。播種量為30.0 kg/hm2,共5個處理,3個重復,15個小區,試驗小區隨機排列,每個小區面積為19.8 m2(3.3 m×6.0 m),小區間距20 cm,小區內行距30 cm。在苜蓿生長初花期2012年6月上旬,每個小區選取3個采樣點,每采樣點0.25 m2(使用50 cm×50 cm面積的樣方)測量莖粗、株高,稱取鮮草產量,將樣品帶回實驗室烘干,稱量干草產量。試驗數據使用Excel軟件和SPSS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2結果與分析
2.1株高與莖粗
由表1可知,P75K150處理紫花苜蓿的株高最高(43.2 cm),與P150K150、P0K0處理存在極顯著差異(P<0.01);株高最小的處理為P0K0,為23.4 cm,與其他處理都存在極顯著差異(P<0.01)。
P75K150處理紫
花苜蓿的莖粗最高(1.9 mm),與其他處理均有極顯著差異(P<0.01);P0K0處理紫花苜蓿的莖粗最小(0.5 mm),與其他處理均有極顯著差異(P<0.01)。
2.2鮮草產量與干草產量
從表1可以看出,P75K75處理紫花苜蓿的鮮草產量和干草產量最高,分別為768.4和202.4
g/m2,與其他處理均有極顯著差異(P<0.01);P0K0處理紫花苜蓿的鮮草產量和干草產量最低,分別為185.7和44.7 g/m2,與其他處理均有極顯著差異(P<0.01)。P150K75、P150K150處理紫花苜蓿的鮮草產量和干草產量相近,無顯著差異。
3小結
大量研究表明,種植紫花苜蓿時施磷肥和鉀肥可提高紫花苜蓿的產量。該試驗結果表明磷肥與鉀肥的比例為75∶75時,紫花苜蓿鮮草和干草產量最高;對照P0K0紫花苜蓿的產草量最低,株高、莖粗等其他表型性狀也最低,與其他處理均有極顯著差異(P<0.01)。這說明磷肥和鉀肥可以提高紫花苜蓿產量和株高、莖粗等表型性狀。
參考文獻
[1] 李倫良.苜蓿史話[J].中國草原與牧草,1984,1(1):70-72.
[2] 吳仁潤,張志學,曹致中.黃土高原地區苜蓿種質資源現狀及其選育前景[C]//任繼周.黃土高原系統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蘭州:甘肅科學出版社,1992:194-198.
[3] 胡躍高.中國苜蓿草產業化發展戰略分析[J].草業科學,1996,13(4):44-50.
[4] 王飛,李銳,溫仲明.退耕工程生態環境效益發揮的影響因素調查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02,22(3):1-4.
[5] 萬廷朝,葉正歐.紫花苜蓿與紅豆草的水土保持效益[M]//王素香.甘肅中部種草養畜農牧結合研究.北京:氣象出版社,1991:300-303.
[6] 李玉山.苜蓿生產力動態及其水分生態環境效應[J].土壤學報,2002,39(3):403-411.
[7] 張玉發,王慶鎖,蘇加楷.試論中國苜蓿產業化發展優勢與對策[J].草業科學,2000,17(2):65-69.
[8] 魏學紅.草原2號苜蓿在西藏林芝地區的引種栽培[C]//第二屆中國苜蓿發展大會論文集.S03苜蓿栽培、加工與利用.中國草學會,中國畜牧業協會,2003:140-141.安徽農業科學,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