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紹了煙蚜的發生特點及對烤煙造成的危害、煙蚜繭蜂的生物學特性及其防治煙蚜的原理,總結了目前煙蚜繭蜂在烤煙上的應用,指出了目前煙蚜繭蜂防治煙蚜技術在實際推廣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煙蚜;煙蚜繭蜂;烤煙
中圖分類號S47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5)26-108-02
AbstractThe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harm of tobacco caused by aphids and the biological features of tobacco Aphidius gifuensis and the mechanism of it in Myzus persicae controlling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applications of Aphidius gifuensis in controlling Myzus persicae were briefly summarized. At last, the problems tha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phids in using Aphidius gifuensis technology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process were expounded and the research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was prospected.
Key wordsMyzus persicae; Aphidius gifuensis; Fluecured tobacco
煙蚜[Myzus persicae (Sulzer)],又名桃蚜,屬于同翅目蚜科瘤蚜屬,是一種危害煙草的重要害蟲。長期以來,對煙蚜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學農藥。但由于化學農藥的長期不合理使用,一方面污染了環境,造成煙蚜天敵及一些有益昆蟲的大量死亡,降低了農田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另一方面也導致蚜蟲的抗藥性不斷增強、環境生態平衡嚴重失調等問題日益凸顯。此外,農藥在煙葉中的殘留不但造成煙葉質量的下降,威脅人體健康,而且從長遠來看,也影響到煙草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蚜繭蜂在防治煙蚜方面優勢明顯:具有發生代數多(1年可發生20余代,而其他天敵只能發生6代左右)、繁蜂周期短、便于收集與釋放、成本相對較低等優點,所以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利用煙蚜繭蜂防治煙蚜,不僅有利于降低煙蚜的種群數量,預防和減輕其對農作物的危害,還可以有效地減少化學殺蟲劑的施用量、降低農產品農藥殘留、減輕環境污染等,從而實現“以蟲治蟲”、綠色防控,建設“綠色農業”。筆者介紹了煙蚜的發生及危害、煙蚜繭蜂的生物學特性及其防治煙蚜的原理,綜述了煙蚜繭蜂在烤煙上的應用,并指出了煙蚜繭蜂防治煙蚜技術推廣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旨在為烤煙安全生產提供參考。
1煙蚜的發生及危害
煙蚜在形態上表現出多型現象,可分為干母、有翅蚜、無翅蚜等。蚜蟲的體色變化較大,即體色多態性,主要有綠色、黃綠、黃色、赤褐色、暗綠色或橘紅色等。煙蚜發生的最適溫度為15~28 ℃。研究表明,在溫度為20~30 ℃時,煙蚜僅需7 d就可以完成世代發育。最適濕度為40%~80%,濕度過低時,寄主植株長勢不良,不利于煙蚜的大量發生;而濕度過大時,易引發蚜霉病,造成蚜蟲種群數量的下降。商勝華等[1]研究發現,蚜蟲的發生與冬春季氣溫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冬春季氣溫越高,寄主植株上的蟲量基數越大,來年煙田蚜量也隨之增加,反之則降低;4月份的下雨天數也會影響蚜蟲的發生,此時正值有翅蚜大量遷飛,下雨天數越多,越不利于有翅蚜的遷飛,反之則有利于有翅蚜的遷飛。降雨也會對蚜蟲有一定的沖刷作用,還可以通過改變環境濕度來影響煙蚜的生長發育[2]。孫闖等[3]研究發現短期降雨不能有效地降低煙蚜的種群數量。每年的移栽期是煙蚜的侵入期,進入移栽期后,油菜和一些十字花科作物上的蚜蟲就會轉移到煙株上,在煙株上取食產卵,完成生長發育。而當每年煙草收獲以后,煙蚜又會轉移至油菜以及蘿卜、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上。此外,有研究發現蚜蟲還可以轉移至石竹科、藜科、豆科、茄科等一些雜草上進行越冬。
煙蚜主要在團棵和旺長階段為害,從整株來看,煙蚜主要取食煙株的幼嫩部位。從危害部位來看,絕大多數煙蚜都聚集在葉片的背部取食危害,所以在防治時操作困難。煙蚜主要以刺吸式口器取食植物的汁液,致使葉綠素含量下降、凈光合作用減弱、現蕾期延遲[4]。煙蚜危害嚴重時,還會引起葉片變黃、卷縮,花?;?、扭曲,株高降低,植株生長緩慢甚至死亡。被蚜蟲危害過的煙株煙堿含量下降,總氮、蛋白質、還原糖、氯含量升高,香吃味變差,化學成分不協調;此外,煙蚜還會排泄蜜露污染葉片[5],不但會降低植株的光合速率,而且還會誘發煙葉煤煙病。更重要的是,煙蚜在取食煙葉的同時還會傳播多種病毒病等,所傳播的病害甚至比刺吸本身所造成的危害更大。因此,防治煙蚜成為防治煙草病毒病的重要途徑。袁鋒等[6]研究發現,隨著蚜害的加劇,煙葉的產量及經濟損失率逐漸增加,最高損失率達到39.39%,煙葉的產量產值都明顯下降。
2煙蚜繭蜂的生物學特性及防治煙蚜的機理
2.1煙蚜繭蜂的生長發育
煙蚜繭蜂的發育包含4個時期,即卵、幼蟲、蛹以及成蟲4個時期,其中前3個時期均在蚜蟲體內完成[7]。煙蚜繭蜂發育成熟的卵大多為卵形和梨形,卵在蚜蟲體內發育完全后,從卵殼內破殼而出,初孵的幼蟲全體透明,而后逐漸變為乳白色,半透明狀。畢章寶等[7]將煙蚜繭蜂分為4個齡期,即1、2、3、4齡幼蟲;4齡幼蟲在取食完蚜蟲體內的內臟器官以后進入預蛹期形成預蛹;經過預蛹階段以后形成離蛹,此后煙蚜繭蜂蛹體的體色不斷加深,臨近羽化時顏色不再加深[8]。
2.2煙蚜繭蜂的生殖與寄生
畢章寶等[7]對蚜繭蜂的交配行為進行了研究,煙蚜繭蜂既可以進行兩性生殖,又可以進行孤雌生殖,但未經交配進行孤雌生殖的雌蜂所產生的后代基本都是雄蜂。已經開始孤雌生殖的雌蜂也可與雄蜂交配,產生兩性后代。煙蚜繭蜂也可通過孤雌生殖羽化出雌蜂,且雌蜂羽化后,終生均可產卵[3]。煙蚜繭蜂主要通過嗅覺尋找寄主,尋找到合適的寄主以后,一次可連續產卵寄生1~3頭蚜蟲,最多可寄生9~21頭[9]。煙蚜繭蜂在寄生煙蚜時多寄生在3齡蚜蟲的體內。由于煙蚜繭蜂在寄生煙蚜時缺乏選擇性,因而容易出現過寄生現象,但研究發現煙蚜在被過寄生以后只能羽化出1頭成蜂[10]。
2.3煙蚜繭蜂防治煙蚜的機理
煙蚜繭蜂作為煙蚜體內的一種寄生蜂,雌蜂將卵產于蚜蟲體內,卵孵化為幼體,幼體在蚜蟲體內利用蚜蟲的營養物質進行生長發育,導致蚜蟲生殖力下降,并最終造成煙蚜死亡,形成僵蚜[11-13]。蚜繭蜂的幼體發育完全后破殼羽化而出,開始重新尋找寄主煙蚜產卵、寄生。
3煙蚜繭蜂在烤煙上的應用
煙蚜繭蜂是煙田中最常見的一種優勢寄生蜂,雌蜂通過對煙蚜的產卵寄生,蚜繭蜂具有寄主專化性強、增殖潛力大、在蚜蟲寄主植物上搜索效率高等特點。通過釋放煙蚜繭蜂,可以明顯降低煙蚜的繁殖力和產卵量,對煙蚜具有明顯的控制作用,是控制蚜蟲種群數量的重要天敵[14]。吳興富等[15]研究表明,田間釋放煙蚜繭蜂能很好地抑制煙蚜種群數量的增長,但前期的防治效果沒有化學防治效果明顯。龍憲軍等[16]研究發現,通過溫室繁蜂小棚培養煙蚜繭蜂,其繁殖速度快,能滿足大田散放煙蚜繭蜂數量的需要。放蜂7、14、28 d后處理的蟲口減退率明顯下降;放蜂7 d后平均防效為32.0%,隨后防效逐漸上升,放蜂35 d后平均防治效果達83.0%,防治效果十分明顯。黃繼梅等[17]通過田間放蜂試驗發現散放煙蚜繭蜂的防治效果與化學防治效果相當,但可以顯著降低化學農藥的用量,降低生產投入。陳家驊等[18]報道,通過在田間放蜂或釋放僵蚜,云南玉溪煙區以蜂蚜比為1∶200時釋放成蜂,煙蚜被寄生率達90%。趙萬源等[13]在云南玉溪煙區進行了蚜繭蜂生物學及其人工繁殖與釋放示范試驗,利用簡易薄膜溫室飼養蚜繭蜂,在烤煙生長期進行田間散放防治示范試驗,田間放蜂效果后期寄生率達93.3%~95.1%;室內防治效果寄生率達75.1%。鄧小剛[8]研究發現,通過長期釋放煙蚜繭蜂,玉溪煙區煙蚜的種群數量得到了有效控制,農藥使用量與防治煙蚜成本均降低。忻亦芬等[19]研究發現,在田間繁蜂小棚繁殖煙蚜繭蜂時,當寄主煙株的煙蚜量在2 000~3 000頭范圍內,以蜂蚜比1∶100釋放,每株僵蚜數量可達8 000頭以上,僵蚜的羽化率可保持在90%以上。朱艱等[20]利用高密度飼養的方法來繁育煙蚜繭蜂,每平方米的煙株數量達到600株,煙苗移栽20 d后接上煙蚜,30 d后接煙蚜繭蜂,接蜂后15 d左右出蜂,繁蜂周期為45 d,繁蜂量達2.8萬頭/m2,不但大大縮短了繁蜂周期,而且提高了繁蜂量。2008年,玉溪市煙區煙蚜繭蜂防治煙蚜面積達2.00萬hm2,占玉溪市煙田總面積的42%;2009年,煙蚜繭蜂防治煙蚜的面積達到2.69萬hm2,占玉溪市煙田總面積的60%,防治面積逐年增加。2000~2010年的10余年來,煙蚜繭蜂累計防治煙蚜面積達11.76萬hm2,煙蚜繭蜂防治煙蚜面積占烤煙種植面積的比例逐年上升,至2011年全區烤煙種植面積已全部實施煙蚜[21]。
4目前煙蚜繭蜂防治煙蚜推廣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展望
4.1根據不同地域、不同環境條件因地制宜地選擇合適的繁蜂方法
蚜繭蜂的繁育流程較復雜。在實際繁蜂過程中,應根據各個地域的不同生態條件、地域條件以及環境條件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不能簡單地機械照搬云南大理、玉溪等地的先進經驗,而應該在學習云南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本地區的氣候、環境、生態條件,科學合理地選擇適合本地的繁蜂放蜂模式,實現繁蜂技術的本土化。
4.2蚜繭蜂人工飼喂繁殖
目前,煙蚜繭蜂的繁育首先通過繁殖寄主植株(煙草)以及一些十字花科植物(蘿卜、白菜、橄欖等)進行的。待寄主植株長至合適的條件時再進行人工接蚜,當植株上的蚜量達到接蚜要求時進行接蚜,而當蚜量達到一定接蜂要求時再進行接蜂。整個繁蜂過程步驟繁瑣復雜,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易受外界環境條件的影響。因此,在實際生產操作過程中,可以考慮通過人工方式制備適合煙蚜繭蜂生長發育所需的食物,從而減少繁蚜接蚜的環節,大大簡化繁蜂流程,并可以明顯節約成本,達到減工降本的要求。
4.3工廠化繁育蚜繭蜂的人工運輸以及僵蚜的保存和運輸
目前,對于煙蚜繭蜂的繁蜂放蜂模技術已經成熟,但由于蚜繭蜂自身的遷徙能力有限,很容易受到外界條件(雨水、高溫等)的影響,并且煙蚜繭蜂的壽命較短,因此,如何將人工繁育的蚜繭蜂及時有效地釋放到田間成為未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蚜繭蜂的長距離運輸方面還存在很多障礙。此外,僵蚜卡的制作以及在田間條件下如何降低不良環境對僵蚜羽化的影響,提高煙蚜繭蜂的羽化率,也是實現煙蚜繭蜂工廠化生產中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
4.4重寄生蜂的篩選和剔除
蚜繭蜂作為一種昆蟲,其自身也有天敵存在,也可以作為寄主被其天敵寄生。在放蜂前必須對重寄生蜂進行人工剔除。尤其是對于重寄生蜂而言,如寬緣金小蜂等。需要發展合適的技術,如制備合適的染色劑,嘗試對重寄生的僵蚜進行染色或人工標記,以此來剔除重寄生蜂;或者選擇合適的高效低毒農藥對重寄生蜂進行選擇性殺滅等,實現快速地剔除重寄生的僵蚜,是一個十分迫切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商勝華,陳慶園,徐卯林,等.貴州煙區煙蚜發生規律及其預測模型的初步研究[J].植物保護,2010,36(5):86-91.
[2] YIN X Y,ZHU X N,LI X,et al.Population dynamic of Myzus persicae and diffusion on tobacco plants in Longxian County[J].Acta agricturae borealioccidentalis sinica,2008,17(5):110-115.
[3] 孫闖,李鑫,薛振國,等.部分自然因子對煙蚜種群增長的影響[J].西北農業學報,2013,22(2):90-94.
[4] 郭線茹,羅梅浩,黨潤生.煙蚜危害對煙草生理及生長發育的影響[J].華北農業學報,1995,10(2):95-99.
[5] 郭線茹,賀鐘麟.煙蚜Myzus persicae危害對煙葉化學成分含量及其性狀的影響[J].河南農業大學學報,1990,24(4):419-427.
[6] 袁鋒,馮紀年,李茂輝.煙蚜危害的經濟損失研究[J].昆蟲學報,1994,37(4):400-445.
[7] 畢章寶,季正端.煙蚜繭蜂發育過程和幼期形態[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1993,16(2):2-8.
[8] 鄧小剛.煙蚜繭蜂-規模繁殖與應用[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0.
[9] 王太忠,董玉新.煙蚜的優勢天敵“煙蚜繭蜂”[J].煙草科技通訊,1979(4):59-62.
[10] 畢章寶,季正端.煙蚜繭蜂成蟲生物學及越冬[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1994,17(2):38-44.
[11] 湯玉清,陳珠梅.煙蚜繭蜂生物學特性的初步研究[J].福建農學院學報,1984,13(2):119-124.
[12] 任廣偉,秦煥菊,史萬華,等.我國煙蚜繭蜂的研究進展[J].中國煙草科學,2000(1):27-30.
[13] 趙萬源,丁垂平,董大志,等.煙蚜繭蜂生物學及其應用研究[J].動物學研究,1980,1(3):405-415.
[14] 劉樹生.蚜繭蜂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J].生物防治通報,1989,5(3):129-133.
[15] 吳興富,李天飛,魏佳寧.煙田煙蚜繭蜂的活動規律及對煙蚜的防治效果[J].西北農林大學學報,2000,22(4):327-330.
[16] 龍憲軍,盧釗.利用煙蚜繭蜂防治煙蚜的技術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12(1):80-82.
[17] 黃繼梅,鄧建華,龔道新,等.煙蚜繭蜂防治煙蚜散放次數及其田間防治效果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08,24(10):437-441.
[18] 陳家驊,官寶斌,張玉珍.煙蚜與煙蚜繭峰相互關系的研究[J].中國煙草學報,1996,3(1):8-10.
[19] 忻亦芬,李學榮,王洪平,等.用蘿卜苗作桃蚜植物寄主繁殖煙蚜繭蜂[J].中國生物防治,2001,17(2):49-52.
[20] 朱艱,李文璧,楊程,等.煙蚜繭蜂高密度飼養方法:中國,CN101548658[P].2009-10-07.
[21] 鄒鉞,朱艱,李曉強,等.煙蚜繭蜂防治煙蚜的應用前景分析[J].云南大學學報,2012,34(S1):12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