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綜述了目前研究中干旱災害經濟損失的內涵和分類,介紹了對比法、缺水損失法、災情折算法、市場價值法、重置成本法、差價法、比例系數法、投入產出法等干旱災害經濟損失評估方法,并指出了干旱災害經濟損失評估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干旱災害;經濟損失;評估方法;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S423;P4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5)26-115-03
AbstractThe connot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drought economic losses in current researches were reviewed, the assessment methods were introduced, including contrast method, loss of water deficiency, disaster reduction algorithm, market value method, replacement cost method, difference method, proportional coefficient method, input output metho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drought economic losses assessment research were pointed out.
Key words Drought disaster; Economic losses; Evaluation method; Research progress
自然災害是自然界本身變異和自然界對人類社會承載力之間的矛盾演化結果,其破壞程度由致災因子的危險性、孕災環境的脆弱性以及承災體的暴露度決定[1]。干旱災害作為氣象災害中的一種,在整個自然災害體系中帶來的經濟損失是所有自然災害經濟損失中最嚴重的。研究顯示,自然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中,氣象災害占85%,而干旱災害就占其中的50%[2]。干旱災害發生次數雖然僅占自然災害的5%,帶來的經濟損失卻是所有自然災害經濟損失的30%[3]。我國由于受到自然地理環境和氣候因素的影響,成為世界上旱災發生最頻繁的國家之一,據統計,我國每年自然旱災的經濟損失中干旱災害占15%以上[4]。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都積極展開干旱災害研究,但由于旱災的復雜性、起止時間的不明確性以及研究方法、手段和內容的局限性,干旱災害經濟損失理論研究比應用研究少。早期的研究偏重于干旱災害經濟損失評估理論和方法探討等[5-6],近年研究的側重點偏向于研究干旱災害風險區劃、評估與管理等[7-11]。筆者總結了目前研究中干旱災害經濟損失的指標體系和評估方法等,以期為干旱災害的防災減災提供理論指導。
1 干旱災害概述
干旱的概念最早在1894年提出,到目前為止,國際上有多達幾十種對干旱的表述[12]。干旱通常包含干旱氣候、干旱以及干旱災害的含義。干旱氣候一般是指多年平均降水量大大少于平均蒸散量的一種氣候狀態,呈現出降水少、氣溫高的特征。一般來說,多年平均降水量在50~200 mm就稱為干旱氣候,200~400 mm稱為半干旱氣候,如果平均降水低于50 mm就稱為極端干旱氣候[13]。干旱氣候是一種氣候類型的表述,而干旱是一種氣候事件的表述,指某一地域范圍的某一時段內降水量以及徑流、地下水等自然水源明顯少于多年平均量,出現河流與湖泊水量、土壤或地下含水層中水分虧缺的現象,主要特征是降水量突然減少[14-15]。干旱氣候屬于狀態性缺水,干旱屬于階段性缺水。干旱災害則是因干旱現象的出現使自然或社會系統受到明顯的不利影響,即供水量明顯不能達到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需水量,并因此造成明顯損失。干旱氣候和干旱現象的出現并不一定導致干旱災害的發生,三者之間不一定存在必然聯系。
干旱災害的含義隨著社會發展得到延伸和擴充,目前,對干旱災害普遍認為是:某一地域范圍內,某一時段的降水量明顯低于多年平均降水量,致使依賴多年的平均降水不能維持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正常需求,或者由于人類社會活動突然加劇使得平均降水量明顯不能滿足新的社會或環境系統的需水量,造成不利影響[7]。干旱災害的原因包括發生嚴重的干旱現象(氣象干旱);不利的天氣條件(高溫、低濕、干熱風等);人口增長或經濟社會發展過快,造成供需水失衡;社會或生態環境抗旱能力脆弱和抗旱設施不健全(社會經濟干旱);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使得江河湖泊及地下含水層水位降落(水文干旱)等。旱災的出現多是多種因素聯合作用導致,不僅是自然問題,也是社會問題。
2 干旱災害經濟損失內涵
干旱災害經濟損失是災情統計和評估的核心,以現有的文獻資料為參考,我國不同的行業、專家學者根據研究需要的不同以及研究時段的發展情況差異對旱災經濟損失有著不同的表述,暫無統一的定義。劉榮花等[16]分析河南省冬小麥的經濟損失時將旱災經濟損失分為直接經濟損失和減災投入成本。李潔等[17]評估干旱災害時將旱災經濟損失分為包括社會、經濟、生態在內的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桑琰云等[18]將旱災經濟損失分為直接經濟損失、間接經濟損失以及災害救援損失。不同學者根據研究需要對旱災經濟損失進行不同的劃分,但將經濟損失分為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已達成共識。
2.1直接經濟損失
劉榮花等[16]將直接經濟損失定義為減產造成的損失。李潔等[17] 認為直接經濟損失一般是農業和畜牧業等的損失。桑琰云等[18]認為直接經濟損失包括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經濟損失,工業缺水直接停減產,航運業直接經濟損失,水利發電業直接經濟損失等。
直接經濟損失是干旱災害發生后,社會環境客觀存在的有形載體遭到破壞,存量遭到損失而造成的最直接經濟損失。李春華等[19]分析洪水災害間接經濟損失時引入Parker等[20]經濟學中“存量”和“流量”的概念,也可將該概念用于旱災經濟損失的定位。靜態概念的存量是直接經濟損失,動態的流量對應間接經濟損失(圖1)。
2.2間接經濟損失
自然災害的間接經濟損失從廣義的角度分為社會經濟關聯型損失、災害關聯型損失和資源關聯型損失。干旱災害的間接經濟損失界定有所不同,劉榮花等[16]認為間接經濟損失是減災投入成本,即為了減少損失而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以及投入的農業技術、農業干旱綜合應變防御技術、改善生態環境等的成本。李潔等[17] 認為間接經濟損失是因災出現的沙塵暴和社會動蕩等問題造成的損失。桑琰云等[18]認為間接經濟損失是包括產業關聯損失、間接停產損失和旱災關聯損失在內的損失,其中旱災關聯損失包括抽取地下水所致的地面沉降損失、抽取地下水所致的地裂縫損失、旱災所致的森林火災損失、旱災所致的病蟲害損失以及旱災所致的土地沙漠化損失等。間接經濟損失從時間上說具有模糊性和延續性,其大小與災后恢復到初始狀態的時間有直接關系,而恢復時間與受直接破壞程度和救災恢復能力有關[21]。干旱災害間接經濟損失是指因為旱災的發生導致可能出現的產品和服務受到阻礙或未出現,轉化為貨幣的形式進行估值。間接經濟損失在時間上有一個滯后期,而且一直延續到救災及災后恢復期的大量資金投入。
3 干旱災害經濟損失評估方法
3.1干旱災害直接經濟損失評估方法
3.1.1
對比法。該法依據某地區受旱年份的產量或產值與該地區正常產量或產值進行對比,二者之差即為該地區因旱造成的損失。計算公式為:
Qas=Qao-Qaq
式中,Qas為受旱年份該地區損失;Qao為正常產量或產值;Qaq為該地區受旱當年實有產量或產值,單位為億kg或億元。
3.1.2
缺水損失法。該法多用于計算工業受旱造成的損失,是指由于干旱缺水使工礦企業生產遭受的損失。計算公式為:
QIS=Wa/Wo-m
式中,QIS為受旱年份該地區工業損失,單位為萬元;Wa為受旱年份缺供水量,單位為m3;Wo為萬元產值取水量,單位為m3/萬元;m為受旱年份由于工業缺水減產而未消耗的工業生產原材料等的價值量,單位為萬元。
3.1.3
災情折算法。
按照國家統計局的規定,地區農業產量或產值減少10%~30%為輕旱災, 30%~50%為重旱災,50%~80%為極端旱災,所以取平均值20%、40%、65%為折算系數,根據地區成災面積調查值及成災年份農業正常畝產量或畝產值計算受旱年份農業損失,其計算公式為:
Qas=q(20%A1+40%A2+65%A3)
式中,Qas為受旱年份該地區損失;q為正常年份該地區平均畝產量或畝產值;A1、A2、A3分別為該地區輕早、重旱及極端干早的耕地面積。
3.1.4
市場價值法。該法是利用因環境質量變化引起的某區域產值或利潤的變化來計量環境質量變化的經濟效益或經濟損失的一種方法。該法常用于計算農作物減產直接損失、經濟林產值損失、用材林損失、草地資源經濟損失、漁業經濟損失[22-23]等。該法在用于計算農業損失時也可稱減產系數法,是按照歷年的成災面積估算農業損失并折合成糧食產值,如沈佩君等[24]運用該法計算了建國40年的干旱災害農業經濟損失。其計算公式為:
Qas=aAqqp
式中,a為成旱面積上農業產量比常年正常產量平均減產的百分數;Aq為成災面積,單位為萬畝;p為糧食價格,單位為元/kg。
3.1.5
重置成本法。該法是利用由于環境質量變化而重新購置某一物的實際成本來估算環境保護的潛在效益。計算林木資源損失中幼林的損失可利用該方法,計算方法即用種植費用和管理費用之和。
3.1.6
差價法。該法可用于計算航運業經濟損失,根據因旱造成航運、公路、鐵路等的差價進行計算,其計算過程是減少的運輸總量與差價之積[18]。
3.1.7
影子工程法。該法是在環境遭到破壞后,人工建造一個具有類似環境功能的替代工程,并以此替代工程的費用表示該環境價值的一種估價方法[25]。在旱災經濟損失評估中可用該方法計算水利發電業的經濟損失,主要計算參數為因旱災報廢的電站裝機容量,計算公式為報廢的電站裝機容量與建設單位裝機容量的投資之積。
3.1.8
機會成本法。 計算工業直接停產損失時,因旱造成的損失值為工業缺水量與每噸水創造的國民收入值的乘積。
3.2 干旱災害間接經濟損失評估方法
3.2.1
比例系數法。也稱為經驗系數法,就是在不同的行業、部門造成的間接經濟損失,為直接經濟損失乘以間接經濟損失折算系數。如劉希林等[26]計算間接經濟損失:
IEL=∑ni=1λi×DELi,式中DELi為直接經濟損失,λi為第i個行業或部門間接經濟損失的折算系數,n表示受災行業或部門的總數。該法的優點是簡單易操作,但經驗成分居多,科學性、可重復性較差。
3.2.2
投入產出法。也稱部門平衡法,主要以投入產出表為基礎,建立相應的線性方程組,模擬和計算干旱災害對間接擾動產生的連鎖反應和波及效應[27]。該法具有較大的靈活性,是一種有效的評估方法。該法以災后生產能力作為計算產業供求關系的起點,產業之間的部門需求量是產業或部門災后生產能力的比例與產業投入的乘積。
3.2.3
模型法。 模型法就是建立各種模型來評估災害損失,投入產出法也是投入產出模型。在評估災害間接經濟損失時常用到的模型有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CGE)、計量經濟模型、線性規劃模型、實地調查分析和混合模型等。每種方法均有優缺點,實際評估時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選擇能夠對災害作出最恰當響應的方法。
4結論與討論
干旱災害是造成社會經濟損失最大的一種重大自然災害。干旱災害的頻發使水資源短缺的矛盾變得更加尖銳。針對干旱災害經濟損失的研究正從定性描述向定量分析轉變,研究的內容和深度也在不斷發展,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以下問題亟需研究:
(1)干旱災害間接經濟損失的界定。干旱災害間接經濟損失的定義根據研究者研究的內容有所差別,而要進行干旱災害評估需要時間與空間上對間接經濟損失作出清晰界定。干旱災害間接經濟損失一般以直接經濟損失為基礎,但由于災害的頻發性等原因,疊加影響較難評估,如何清晰地定性干旱災害經濟損失需進一步深化。
(2)干旱災害間接經濟損失的定量研究。干旱災害經濟損失的定量研究雖有所深入和拓寬,但是間接經濟損失由于災害涉及面廣、內容繁雜、計算范圍及時間無明顯界限,研究方法和手段仍然存在技術上的局限性。如干旱災害造成的因災導致的社會動蕩以及人群焦慮、恐懼等消極心理帶來的負面影響等次生效應不易進行定量分析,進一步使3S等新型技術逐步應用到干旱災害間接經濟損失定量化研究中是人們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
唐炎東.災害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2] OBASI G O P.WMO’s role in the 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J].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1994,75(9):1655-1661.
[3] 何斌,武建軍,呂愛鋒.農業干旱風險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10,29(5):557-564.
[4] 馬宗晉.中國重大自然災害及減災對策(總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5] 魏慶朝,張慶珩.災害經濟損失的空間特征指標及其計算[J].災害學,1995(4):28-32.
[6] 于慶東,沈榮芳.災害經濟損失評估理論與方法探討[J].災害學,1996(2):10-14.
[7] 羅伯良,黃晚華,帥細強,等.湖南省水稻生產干旱災害風險區劃[J].中國農業氣象,2011(3):461-465.
[8] 楊帥英,郝芳華,寧大同.干旱災害風險評估的研究進展[J].安全與環境學報,2004(2):79-82.
[9] 陳曉楠.農業干旱災害風險管理理論與技術[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08.
[10] 劉小艷.陜西省干旱災害風險評估及區劃[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0.
[11] 杜云.淮河流域農業干旱災害風險評價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13.
[12] ABBE C.Drought[J].Monthly weather review,1894,22:323-324.
[13] 張強,張良,崔顯成,等.干旱監測與評價技術的發展及其科學挑戰[J].地球科學進展,2011(7):763-778.
[14] DRACUP J A,LEE K S,PAULSON JR E G.On the definition of droughts[J].Water resource research,1980,16(2):297-302.
[15] 周玉良,周平,金菊良,等.基于供水水源的干旱指數及在昆明干旱頻率分析中應用[J].水利學報,2014,45(9):1038-1047.
[16] 劉榮花,朱自璽,方文松,等.河南省近三十年冬小麥干旱經濟損失評估研究[C]//中國氣象學會.新世紀氣象科技創新與大氣科學發展:中國氣象學會2003年年會“農業氣象與生態環境”分會論文集.中國氣象學會,2003:4.
[17] 李潔,寧大同,程紅光,等.基于3S技術的干旱災害評估研究進展[J].中國農業氣象,2005(1):50-53.
[18] 桑琰云,崔占峰,徐剛,等.旱災經濟損失估值初步研究[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1):102-109.
[19] 李春華,李寧,李建,等.洪水災害間接經濟損失評估研究進展[J].自然災害學報,2012(2):19-27.
[20] 黃濤珍,王曉東.BP神經網絡在洪澇災損失快速評估中的應用[J].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4):457-460.
[21] TOSHIHISA T.Economic impacts of Kobe earthquake:a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after 13 years[C]//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ISCRAM.ConferenceWashington,DC,USA,2008.
[22] 干蓮君,項瑛,田心如.江蘇旱澇災害對農作物經濟損失評估的探討[J].氣象科學,2001(1):122-126.
[23] 張國防.森林火災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J].森林防火,1998(1):23-25.
[24] 沈佩君,趙寶玉.干旱災害經濟損失計算方法探討[J].水利經濟,1994(2):15-18.
[25] 楊俊杰,張克斌,喬鋒,等.荒漠化災害經濟損失研究進展[J].水土保持研究,2006(4):40-43.
[26] 劉希林,趙源.自然災害間接經濟損失評估[C]//福建師范大學.地貌、環境與發展會議論文集. 福州:福建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433-443.
[27] 吳吉東,李寧,溫玉婷,等.自然災害的影響及間接經濟損失評估方法[J].地理科學進展,2009(6):877-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