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明確白粉病和斑葉蟬共同危害對葡萄葉片生理生化特性的影響,為病蟲害防治提供參考。[方法]以哈密地區無核白葡萄品種為試驗材料,研究感染白粉病后不同斑葉蟬種群對葡萄生理指標變化的影響。[結果]當感染白粉病后隨蟲口密度增加,葉綠素含量減少,過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也隨之增加,丙二醛(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變化復雜。[結論]感染白粉病后,斑葉蟬危害給葡萄造成損傷,葡萄自身也進行了一系列復雜的適應防御反應。
關鍵詞白粉?。话呷~蟬;葡萄;生理變化
中圖分類號S436.6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5)26-113-02
Abstract[Objective] Effects of powdery mildew and Erythroneura apicalis on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Vitis vinifera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ontrolling pest and diseases. [Method] Effects of different populations of Erythroneura apicalis on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Vitis vinifera infected by powdery mildew were studied by taking the varieties of Thompson seedless in Hami district as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 [Result] After Vitis vinifera was infected by powdery mildew, chlorophyll content decreased as the populations of Erythroneur aapicalis increased; POD and SOD activities rose as the populations of Erythroneur aapicalis rose; while MDA and soluble protein contents were complicated. [Conclusion] After Vitis vinifera was infected by powdery mildew, Erythroneura apicalis caused damage to Vitis vinifera, meanwhile Vitis vinifera also took a series of complex adaptive defense responses after infected by powdery mildew and Erythroneura apicalis.
Key words Powdery mildew; Erythroneura apicalis; Vitis vinifera;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新疆是我國最大的葡萄產區,占全國栽培面積的1/3以上,東疆吐哈盆地(吐魯番、哈密)又是新疆最大的葡萄生產基地,占全疆栽培面積的近50%。哈密是葡萄新產區,也是我國優質鮮食兼制干葡萄的優勢區域。近幾十年來,哈密葡萄產業得到蓬勃發展,生產的無核白葡萄和綠葡萄干遠銷區內外,無核葡萄已成為哈密特色農業的支柱產業[1]。哈密葡萄種植面積大幅度增加,促進了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但隨著葡萄面積的不斷擴大,葡萄病蟲害的發生也日趨嚴重,給葡萄種植戶造成的經濟損失也越來越大。病蟲害種類也隨之增加,兩者共同為害葡萄,造成葡萄的品質下降。據資料顯示,危害哈密地區葡萄的病蟲害主要包括:病害有根部病害(根朽、根腐、根瘤)、葉部病害(花葉、黃化)、花果病害(霜霉、白粉、灰霉、褐斑病)、缺素?。ㄈ变\病、缺硼病、缺鐵?。?、生理性病害(水罐子病、落花落果病、裂果病、日燒病、凍害、旱害、藥害)、病毒病害(扇葉病毒病、卷葉病毒?。?;主要蟲害有斑葉蟬、毛氈?。ㄋ追Q繡壁虱)、紅蜘蛛、粉蛤等[2-6]。
葡萄白粉病以菌絲體在病組織內或芽鱗下越冬,春季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抱子借風力傳播到當年生綠色組織上,萌發后直接侵入寄主,進行初次侵染。夏季高溫悶熱多云天氣易于病害的發生和流行。新疆哈密地區一般6月中下旬開始發病,7月上中旬達發病高峰[7]。2004年7月在哈密地區葡萄上第1次發現葡萄斑葉蟬以來,近幾年該蟲已成為哈密葡萄的主要害蟲,對葡萄產業構成了威脅。該蟲在哈密地區1年發生4代,1代高峰在5月中旬,其余各代世代重疊。兩者單獨危害都可以造成葡萄品質下降,共同危害更使得葡萄的品質難以保證。為此,筆者研究了感染白粉病后不同斑葉蟬種群對葡萄葉片生理生化特性的影響,以期為葡萄病蟲害防治提供理論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斑葉蟬采自于農十三師紅山農場園藝一場葡萄大棚內,在室內培養后接種至大棚葡萄葉片。供試葡萄品種為“哈密無核白”。供試白粉病菌采自農十三師試驗大棚。
1.2方法
葡萄均在哈密農業科學研究所試驗站大棚內栽種,在自然條件下正常生長,待各葡萄幼苗長至4片真葉時,將采集的白粉病菌按參照賈忠明等[8]的方法接種于葡萄葉上,待其發病至病情指數為3級時選擇病情指數一致的植株,將斑葉蟬接至葡萄葉片上,設 5 個梯度,分別為5、10、15、20頭以及無葉蟬(CK),每處理3次重復。斑葉蟬取食48 h 后,采取葉片進行生理指標測定。葡萄白粉病分級標準:0級,無病斑;1級,病斑面積在5%以下;3級,病斑面積在5%~10%;5級,病斑面積在10%~25%;7級,病斑面積在25%~50%。
1.3測定項目與方法
[9]
葉綠素含量采用95%乙醇浸提法葉綠素含量測定;MDA含量測定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可溶性蛋白含量測定采用考瑪斯亮藍(G250比色法);POD活性測定采用愈創木酚法;SOD活性采用氮藍四唑法。
1.4數據處理
數據采用Excel 2013和SPSS軟件處理,用Duncan’s新復極差法分析差異顯著性。
2 結果與分析
2.1感染白粉病后不同葉蟬種群對葡萄葉片葉綠素含量的影響
由圖1可知,感染白粉病后不同葉蟬種群對葡萄葉片葉綠素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具體表現為20頭處理<5頭處理<15頭處理<10頭處理 2.2感染白粉病后不同葉蟬種群對葡萄葉片POD活性的影響 由圖2可知,感染白粉病后不同葉蟬種群對葡萄葉片POD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具體表現為CK<10頭處理<5頭處理<15頭處理<20頭處理,對照與各處理之間差異較顯著;當蟲口密度為20頭時,POD活性比對照增加了136%,15頭時增加了85%,5頭時增加了72%。 2.3感染白粉病后不同葉蟬種群對葡萄葉片MDA含量的影響 由圖3可知,感染白粉病后不同葉蟬種群對葡萄葉片MDA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當蟲口密度達到10頭時,與對照相比差異較顯著,MDA含量增加了143%;對照與其他處理之間的差異不顯著。 2.4感染白粉病后不同葉蟬種群對葡萄葉片SOD活性的影響 由圖4可知,感染白粉病后不同葉蟬種群對葡萄葉片SOD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隨著蟲口密度增加,SOD活性也隨之增加;當蟲口密度達到15頭時,與對照相比有顯著性差異,比對照增加了126%,20頭時增加了224%。 2.5感染白粉病后不同葉蟬種群對葡萄葉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響 由圖5可知,各處理之間與對照相比差異不顯著,無明顯影響。說明感染白粉病后不同葉蟬種群對葡萄葉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無影響。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發現,葡萄感染白粉病受到不同葉蟬種群脅迫后對葡萄葉片的各項生理指標均有影響。葉綠素含量隨蟲口數量增加而減少,各處理與對照相比均有顯著性差異,說明葡萄葉片同時受到白粉病和斑葉蟬脅迫比單獨受到白粉病脅迫對葡萄葉片造成的危害更加嚴重,使得葉片的光合作用嚴重受阻。過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隨蟲口數量增加而增加,說明葡萄受到脅迫后,葡萄自身進行了適應性防御,提高酶活量來防御外界因素對葡萄的危害。當蟲口數量達到10頭時,丙二醛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達到最高,說明感染白粉病后,10頭斑葉蟬對葡萄造成膜損傷,降低了膜系統穩定性,葡萄自身也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來保護自我,降低損傷。該研究說明葡萄感染白粉病后受到斑葉蟬脅迫,使得危害加重,在農業生產中應避免兩者同時暴發危害葡萄,降低葡萄受到雙重脅迫幾率。 參考文獻 [1] 崔永峰.哈密葡萄生產現狀與發展思路[J].中外葡萄與葡萄酒,2006(6):43-46. [2] 馬俊華,玉素甫·玉努斯.哈密葡萄病蟲害發生種類調查[J].新疆農業科技,2010(4):41-42. [3] 馬俊華.哈密葡萄主要病蟲害的發生與防治[J].北方園藝,2010(12):166-170. [4] 馬惠光,馬永峰,王斌,等.哈密葡萄病蟲害綜合防治[J].中外葡萄與葡萄酒,2003(2):34-35. [5] 馬惠光,馬永峰,王斌,等.哈密地區葡萄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措施[J].煙臺果樹,2003(2):39. [5] 哈小菲.哈密葡萄白粉病發生規律調查及防治技術[J].新疆農業科技,2012(6):52. [6] 張靜,王建春,劉軍.哈密區域葡萄斑葉蟬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措施[J].新疆農墾科技,2010(1):33. [7] 張玲.新疆哈密地區葡萄白粉病的關鍵期防治[J].西北園藝(果樹???,2013(4):32-33. [8] 賈忠明,劉峰,慕衛,等.黃瓜白粉病菌接種及對殺菌劑敏感性測定方法[J].植物保護學報,2006(1):99-103. [9] 李玲.植物生理學模塊實驗指導[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