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功能森林經營是森林經營的一種新理念,也是世界林業發展的新方向和各國林業發展的總趨勢。近年來,我國已逐步認識并接受多功能森林經營理念,重視培育多層次、多功能、高效益的森林。遼寧省現有森林資源少,分布不均衡,結構失調,生態防護功能不足,對維護生態平衡的作用減小,致使現有森林的經濟功能和生態服務功能遠遠不能滿足當前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的需求。為此,該文通過國內外多功能森林經營實踐的總結,結合遼寧省現有森林資源現狀,分析影響森林多功能經營的因素,提出實現遼寧省森林多功能經營的建議。
關鍵詞森林多功能經營;森林資源現狀;建議;遼寧省
中圖分類號S757.4+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0517-6611(2015)26-171-02
多功能森林經營理念由來已久,根植于19 世紀的“恒續林思想”,興起于20 世紀60 年代西方社會出現的“生態覺醒”[1]。多功能森林經營是在充分發揮森林主導功能的前提下,通過科學規劃和合理經營,同時發揮森林的其他功能,使森林的整體效益得到優化,其對象主要是“多功能森林”。它既不同于現在的分類經營,也不同于以往的多種經營,而是追求森林整體效益持續最佳的多種功能的管理。但是,受社會和學科發展階段限制,目前廣泛存在著把森林多種功能割裂開的做法,在強調某個,某些或某類功能時忽視其他功能,導致森林整體效益降低。近年來,在認識到這個指導傳統林業發展基本理念的不足之后,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森林的多功能利用。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2005年全世界有106個國家對森林進行多功能經營[1]。
目前,我國林業正處于由木材生產為主向生態保護為主的多功能林業轉變時期。林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明確指出,在“十二五”期間要加快林業發展方式轉變,充分挖掘林業五大功能,不斷開發林業的多種功能。但是我國林業用地面積有限,難以通過大量增加森林面積來解決林業的多功能問題。因此,多功能森林經營是我國林業發展的必然選擇。近年來,中國林業科學院等單位的一些專家和學者對多功能森林經營的概念、發展現狀和發展對策進行了有益的探討 [2],但沒有掌握森林多種功能與立地環境、森林結構、經營措施的關系,沒有提出相應的森林多功能利用的技術規程和經營指南等。
遼寧省生態環境現狀同樣不容樂觀,
遼寧林業亟需推動森林由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改善型轉變,引進多功能森林經營理念,提高森林質量,形成多層次、多功能、高效益的森林生態系統,滿足人們對森林多重功能和效益的需求,促進遼寧林業健康發展。該文根據遼寧省現有森林資源現狀,分析影響多功能森林經營的因素,提出實現多功能森林經營的幾點建議,僅供參考。
1遼寧省森林資源現狀
據遼寧省2010年森林資源二類調查數據[3]顯示,全省林業用地面積713.61萬hm2,占全省土地總面積48.20%。其中,有林地面積563.61萬hm2,占林業用地的78.98%,立木總蓄積量28 500.06萬m3;林分面積464.47萬hm2(針葉林140.75萬hm2、闊葉林316.06萬hm2、針闊混交林7.66萬hm2),林分蓄積量27 463.85萬m3;森林覆被率38.20%。遼寧省森林資源少,分布不均衡,結構失調,生態防護功能不足,對維護生態平衡的作用減小。長期以來,東部山區一方面對天然次生林采取伐好留劣,掠奪式采伐,使次生林資源的生態系統出現衰退趨勢。另一方面不注重現有林的經營管理工作,使該區大面積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得不到及時撫育,林下植被稀少,森林生態系統的功能削弱。遼寧平原地區楊樹天牛危害已十分普遍,用材林70%成為小老樹。彰武縣章古臺地區引種樟子松25年生以上林分出現了大量的感病枯死現象;遼西地區油松人工林的松毛蟲、松梢螟等,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且隨純林不斷擴大有加重的趨勢。
2影響多功能森林經營的因素
2.1森林資源總量嚴重不足,中、幼齡林比例過大,大面積中、幼齡林亟待撫育
遼寧省森林覆蓋率、人均林木蓄積量、人均有林地面積,分別排在全國第12位、16位和15位。森林資源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東部的丹東、本溪、撫順3市,這3市森林資源占全省的65.50%;全省中、幼齡林面積327.63萬hm2,占林分總面積的70.54%。可見,目前遼寧省可利用森林資源嚴重不足。全省中、幼齡林亟需撫育面積達105.22萬hm2,特別是人工林林分密度偏大,亟待實施森林撫育,否則很難成林。大面積中、幼齡林的存在,不僅影響了林產品生產能力,同時造成了林業用地的浪費,林分的生態防護效益也比較低。
2.2樹種結構單一,純林比例過大,闊葉林多,針葉林少
遼寧省闊葉林面積316.06萬hm2,占全省林分面積的68.05%;針葉林面積140.75萬hm2,占全省林分面積的30.30%;全省針闊混交林面積7.66萬hm2,占全省林業用地總面積的1.65%。遼寧省森林資源中闊葉林多,針葉林少。柞樹組、落葉松組、油松組和慢生楊組4個樹種組面積占全省林分面積的78.51%。由此可見,遼寧省森林資源樹種結構單一,純林比重大。純林生態穩定性相對較弱,防火、抗病性能力差,給全省森林資源保護帶來壓力,因此樹種結構和混交林比重需要進一步調整。
2.3未能對現有森林資源進行科學經營管理,造成林地地力衰退,水土流失嚴重
建國后數十年的林業發展過程中,遼寧省省直科研院所等單位的一些老專家取得了“異齡、復層闊葉紅松林人工誘導及經營技術的研究”“人工誘導的闊葉紅松林撫育間伐技術研究”等一系列的科研成果。這些成果是經過長期的、大量的基礎試驗獲得的,最適合在遼寧地區的推廣應用,有利于恢復遼東山區的地帶性森林植被闊葉紅松林。但生產單位很少按照技術標準執行,一些次生林撫育改造、林冠下更新紅松后不進行幼林撫育和透光撫育,結果林下闊葉幼樹、藤本植物生長茂盛,影響了紅松生長,很難形成混交林。另外,上層撫育伐除全部上層闊葉樹和萌生的闊葉幼樹,只保留紅松,變成純林,影響了闊葉紅松林的培育效果,同時僅在一些科研院所試驗基地保留部分造林成功的地塊。
封山育林,只進行封山,未采取必要的補植、撫育措施,林分的多種功能難以恢復和提高;采石開礦、過度放牧、栽參放蠶、超坡耕作和亂砍薪柴等導致該區生態功能退化。近年來,林地經濟開發受到追捧,但天然次生林林地經濟開發不規范,缺乏規劃,林農只注重經濟效益,無節制開發,降低了林分的生態防護功能。
2.4造林政策存在偏差,造林樹種單一,并且多為同齡單層純林,生物多樣性低,生態功能脆弱
各級林業部門只強調完成造林任務,下達造林任務指標,忽視了撫育管護乃至長期經營,使得造林面積連年增加,森林覆蓋率逐年提高,但森林質量不高,成林不多;造林時強調用材,忽視防護,重視速生,忽視適生,一些地區未能適地適樹,缺乏良種壯苗,因而造林效果不佳;造林樹種單一,且多為同齡單層純林,主要造林樹種為紅松、落葉松、油松、樟子松等針葉樹,闊葉樹只有楊樹等較少樹種,對珍貴闊葉用材資源培育和瀕危物種的保護缺乏應有的考慮。遼寧省營造的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水源涵養林恰恰是以生態效益差的人工針葉純林為主。在傳統的森林經營管理模式下,森林的多重功能效益難以得到充分發揮。
3加強多功能森林經營的建議
3.1充分認識森林的多重功能與價值,積極改造現有林并營建多功能森林
充分認識森林的多重功能與價值,完善現有林業工程,突出多功能利用,將森林經營所體現的生長量、樹種結構、碳吸存量等指標納入各級政府考核內容,積極開展低產、低效林(包括柞蠶場、柴場等)改造,采用撫育間伐、斑塊狀改造、補植鄉土樹種等措施,保留珍貴鄉土樹種、次要樹種、灌木、幼樹和地被物,誘導成異齡、復層的混交林;積極開展中、幼齡林撫育,特別是對于次生林冠下更新紅松誘導闊葉混交林也要進行及時撫育,將其培育成高質量的針闊混交林。對人工林實行長伐期經營,將主伐年齡延長2倍,這樣可以長期維持森林狀態,避免林地退化,培育大徑材,減少造林成本。積極開展一般公益林林下經濟開發,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造林時,要適地適樹并注重良種基地建設,加強珍貴用材樹種特別是闊葉樹大徑材的培育,營造復層、異齡的混交林,充分發揮森林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多重功能和價值。
3.2科學區劃,確定森林主導功能及經營目標
在森林資源清查結果的基礎上,根據遼寧省林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對該省的森林資源進行功能區劃,以森林的主導功能為導向,發揮森林的整體效益為目標,開展科學合理的多功能森林經營。對省內不同地區、不同森林進行功能區劃時,既要注重生態和經濟功能的最大化,也應兼顧森林社會、碳匯和文化功能的充分發揮。
3.3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促進多功能林業發展
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從造林、森林經營到利用全過程給予穩定的資金支持和稅收扶持,特別是將次生林林冠下更新紅松誘導闊葉紅松林也要納入補貼標準,這樣才能調動生產單位和廣大林農的積極性,恢復遼東山區的地帶性森林植被闊葉紅松林。要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將依據森林面積補償改為依據生態功能高低或維持生態功能造成的投入增加給予補償;制定礦山生態環境恢復補償制度,隨社會發展同步提高林業從業人員收入。同時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開展多功能林業的立法調研,出臺有利于多功能森林經營的政策法規,推進多功能林業建設的制度化、法律化。
3.4加強科學研究,促進多功能森林經營技術發展
設立森林多功能經營長期科研項目和示范網絡,在遼東山區、遼中南平原沿海地區、遼西北地區分別選擇能代表不同生態特點的縣域,建立山地(丘陵)-平原(沙區)的用材(農林復合)-生態兼用林多功能經營試驗示范區,分別對天然次生林和紅松、落葉松、楊樹、油松、樟子松等人工林的用材林和公益林開展多功能經營模式研究,通過示范樣板林的建立與定位觀測,研究不同培育目標與經營方式對林分結構、林分生產力與生態功能的影響,盡快形成符合遼寧省林情的森林多功能經營理論、發展政策和技術規程等,對不同森林多功能經營的優化模式進行綜合的定量評價, 建立森林多功能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篩選出適合該區域的最佳多功能森林經營模式,建立示范樣板,引導該區域多功能林業的發展。同時,開展相關人員的多功能森林經營技術培訓,編制多功能森林經營規劃,逐步推動多功能森林經營在全省范圍的實施。
4結語
總之,多功能森林經營已經成為森林資源經營管理的一種全新的理念。積極探索和實踐多功能森林經營技術,有利于推進森林經營從粗放型向集約型、從數量型向質量型的轉變,有利于遼寧省建立完善的林業生態體系、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和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真正實現“青山常在,永續利用”。
參考文獻
[1]
FAO.全球森林資源評估2005[EB/OL]. (2007-08-01)[2011-02-20].http://www. fao. org /forestry /fra /fra2005 /en /.
[2]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多功能林業”編寫組.中國多功能林業發展道路探索[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
[3] 國家林業局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網絡管理中心,遼寧省林業調查規劃院.2010年遼寧省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及動態分析[R].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