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編輯姐姐正在寫稿,喬喬木打來電話說:“編輯姐姐,我讀了《學與玩》今年第7期的文章《與雷電交鋒》,感覺還不過癮。文章里介紹了人類對雷電的認識過程,但是沒有提到雷電到底什么樣。”喬喬木給編輯姐姐提了個醒,于是我們去采訪了閃電家族,請看它們的自述。
線形閃電
我是人類最常見的閃電啦,就是一條條非常明亮的白色、粉紅色或淡藍色的亮線。很像你們地圖上的一條分支很多的河流,又好像倒掛在天空中的一棵蜿蜒曲折、枝杈縱橫的大樹。我雖然外貌平平,威力可是很大的哦!我有特別大的電流強度,雷雨天時,你們一定要避開我,否則被電擊了,我可不負責喲!

片狀閃電
當人類看到天空中云面上有一片閃光,其實那是我在和你們捉迷藏。我躲在云后面盡情地綻放火花,云滴遮擋著我并造成漫射光,遠遠看起來就是一片光芒。

球狀閃電
你們人類給我起了個特別生動的名字,叫“滾地雷”。我的外形像一團火球,有時還像一朵發光的盛開著的菊花。我可以從煙囪、窗戶、門縫鉆進屋內,在房子里轉一圈后又溜走。我高興時就“咝咝”地唱著歌,不開心就悶不做聲。萬一你沒關好門窗,把我引到你家,千萬別碰我,我最討厭人觸摸我的身體了。

帶狀閃電
我不是一個人在戰斗,我們是同胞兄弟姐妹。我們由連續數次的放電組成,在各次閃電之間,閃電路徑因受風的影響而發生移動,使得各次單獨閃電互相靠近,形成一條帶狀。如果我們擊中房屋,會立即引起大面積燃燒,給你們人類造成損失。真對不起,我們也很無奈,我們密不可分,總是集體行動,就像你們說的“團結就是力量”啊。

聯珠狀閃電
顧名思義,我看起來好像一條在云幕上滑行或者穿出云層而投向地面的發光點的連線,可以比喻成閃光的珍珠項鏈。我很少自己出來玩,我喜歡跟在我大哥線狀閃電身后。你們的文獻資料里有記載,1916年5月8日在德國德累斯頓市的一所鐘樓上空,人們首先看到線狀閃電,后來線狀閃電的通道變寬,顏色也由白色變為黃色。不久閃電通道漸漸變暗,只剩下一串珍珠般的亮點從云間垂掛下來,美麗動人。人們觀測到亮珠有32顆,每顆直徑約為5米。之后,亮珠逐漸縮小,形狀變圓。最后亮度愈來愈暗,直至完全熄滅。
火箭狀閃電
別看我名叫火箭,但卻比其它各種閃電放電慢得多,需要1~1.5秒鐘時間才能放電完畢。你們下次見到我,可以用肉眼跟蹤一下我的活動軌跡哦。
黑色閃電
我的親戚們大都為藍色、紅色或白色,我卻是黑色的。由于大氣中太陽光、云的電場和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天空中會產生一種化學性能十分活潑的微粒。在電磁場的作用下,這種微粒便聚集在一起,形成許多球狀物,我便誕生了。我沒有亮光,不透明,只有在白天才能見到我。我很低調的,照片嘛,就不要拍啦。雷雨天預防電擊小貼士:
雷雨天氣時應注意關閉門窗,并把室內家用電器的電源切斷。
不要停留在高樓平臺上,不要在大樹下躲避雷雨,在戶外空曠處不宜進入孤立的棚屋、崗亭等。
不要在戶外撥打手機,遠離建筑物外露的水管、煤氣管等金屬物體及電力設備。
在戶外躲避雷雨時,應注意不要用手撐地,同時雙手抱膝,胸口緊貼膝蓋,盡量低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