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3月的一天,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麥凱倫機場收到一條簡短的命令:一隊B-25中型轟炸機將在吉米·杜立特上校帶領下飛抵機場,這支轟炸機隊提出的任何勤務和保障要求,機場都要優先予以滿足。
對每天都要保障上百架戰機的麥凱倫機場來說,這不算什么大事,這則命令就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殊不知,一個絕密計劃已經拉開了序幕……
絕密中的絕密
代號“特別航空工程1號”的空襲日本計劃是二戰爆發后美國海軍和陸軍航空兵的第一次大規模聯合行動,是絕密中的絕密,連當時的總統羅斯福都不了解詳情。
根據計劃,杜立特上校將率領B-25中型轟炸機組,于1942年4月1日搭乘“大黃蜂”號航母從舊金山出發,在距日本600多千米處起飛飛往日本,實行轟炸后飛往中國著陸。此役能否成功,關鍵在B-25能否達到要求。經試驗證明,B-25尚需改裝。
B-25變形
“我們先要給B-25減重,要把機上可用可不用的金屬材料拆下來,騰出空間。”杜立特籌劃著,“為了能讓它再多裝點炸彈,把機艙里95千克重的聯絡電臺也拆掉。”騰出空間后,轟炸機上加裝了3個油箱,B-25的載油量因此幾乎翻了一番。
B-25沒有尾部機槍,無法攻擊尾隨的敵機,機械師靈機一動,把兩支掃帚柄涂成黑色插在機尾,從遠處看與兩挺機槍沒什么兩樣,足夠嚇唬日本飛機了。
最重要的一處改裝是拆掉機上的“諾頓”瞄準具。美國轟炸機上安裝的這種精密瞄準裝置是為高空轟炸設計的,但B-25要執行的是低空轟炸任務,“諾頓”成了擺設。機械師用自制的瞄準裝置替換“諾頓”,這套自制瞄準器只值20美分,但在海拔457米高度的瞄準精度卻大大超過價值1萬美元的“諾頓”。
嚴酷訓練
在B-25接受改裝的同時,機組人員的訓練工作也緊鑼密鼓地展開了。杜立特從第17轟炸機大隊選出100多名志愿者組成了24個五人組。由于“大黃蜂”號上只能搭載16架B-25,因此有8個機組是替補。杜立特卻鼓勵大家:“因為訓練是很嚴酷的,替補正式上場的機會將超過50%。”
訓練的第一課就讓這些經驗豐富的飛行員大吃一驚:駕駛轟炸機在一條不足152米長的跑道上起飛。對于習慣了在1600米長的滑行跑道上起飛的轟炸機飛行員來說,這種起飛簡直就是自殺。
飛行員們很快明白了杜立特關于替補的說法,因為他們目睹了兩架起飛失敗的轟炸機直接摔到地上。飛行員雖未受傷,但寶貴的B-25只剩22架了。
最后關頭
出發在即,改裝需要的幾個設備還沒到位,將士們萬分焦急。3月31日,16架B-25飛往舊金山與“大黃蜂”號會合。B-25吊裝上艦后,“大黃蜂”號立即出發。終于,麥凱倫機場派出一架飛機趕上“大黃蜂”號,將所需裝備送到甲板上。B-25在顛簸的航母上完成了最后改裝。
4月18日清晨,戰役打響。此次空襲行動雖未給日本帶來重創,但戰略意義重大,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筆。當戰爭勝利后,人們才知道曾經有過這樣的一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