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成
仁義忠信,樂善不倦
【講話出處】2015年10月16日,習近平同志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仁義忠信,樂善不倦。中國人民歷來重友誼、負責任、講信義,中華文化歷來具有扶貧濟困、樂善好施、助人為樂的優良傳統。在此,我愿重申中國對全球減貧事業的堅定承諾。”
【出處】《孟子·告子上》:“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
【解讀】《孟子·告子上》提及的“天爵”與“人爵”實際上是談個人修養問題。天爵是精神貴族,人爵是社會貴族。“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是精神貴族的重要品質,“仁義忠信”更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核心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仁”,在中國古代是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范集于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后世產生很大的影響。
“義”,本指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義”,孟子則進一步闡釋了“義”。他認為“信”和“果”都必須以“義”為前提。他們把“義”作為儒家最高的道德標準之一。儒家把“義”與“仁”“禮”“智”“信”合在一起,稱為“五常”。其中的“仁義”成為封建道德的核心。《論語·里仁》中有“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之說,又有“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之言。
“忠”,是儒家的道德規范。孔子所說的“忠”,是指和別人的一種關系,盡力幫助別人叫做“忠”。“忠”又特指忠誠于君,對長輩能盡孝道也是“忠”。孔子把忠當作實行最高道德原則“仁”的條件。孟子也把“忠”視為重要的道德規范,即指把好的道理教給別人。漢代以后出現了“三綱”,“君為臣綱”規定了臣民對君主須絕對“忠”,忠誠于君便成為天經地義的倫理教條。
“信”,是儒家的倫理范疇,意為誠實、講信用,不虛偽。“信”既是儒家實現“仁”這個道德原則的重要條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養的內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信”,是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互守信用,借以調整統治階級之間、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
“善”,本意是指心地仁愛,品質淳厚。“樂善不倦”指不知疲倦地樂善好施,發善行,做善事,以此作為終生道德追求。
“仁義忠信,樂善不倦”這些美好品質,都是我國古代儒家推崇的君子所應當具備的基本修養。“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所倡導的儒家倫理道德規范在今天仍然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對于我們處理各種社會關系具有指導價值。中華傳統文化宣揚扶貧濟困、樂善好施、助人為樂的優良傳統,中國在外交方面提出堅持正確的義利觀,要恪守互利共贏原則,不搞我贏你輸,要實現雙贏。我們有義務對貧窮的國家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有時甚至要重義輕利、舍利取義,絕不能唯利是圖、斤斤計較。
貧困關涉尊嚴,消除貧困是人類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權利。在消除貧困問題上,中國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貧困的同時,始終積極開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地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援助,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消除貧困。“仁義忠信,樂善不倦”,這是習近平總書記代表中國對全球減貧事業的堅定承諾。“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我們在“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上已經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戰勝貧困,讓每一個人都過上更有尊嚴的生活,這既是社會主義中國自身的發展目標,也是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愿與各國一道共同奮斗的愿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