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迪
日前,“爆買”一詞獲2015年日本“新語-流行語大獎”。“爆買”譯成中文,意為“瘋狂購買”。對于赴日“掃蕩式購買”的國人,日媒不乏俯視的觀察視角,但另一方面,“爆買”刺激了日本民眾集體自豪感。這對于緩和“中國崛起”心理壓力有益。國人從正露丸到尿不濕,把貨架統統掃凈,不少在日華僑華人覺得難堪。那么,“爆買” 對日本、對中國、對亞洲,究竟意味著什么呢?筆者以為,從亞洲全局看,以“爆買”為代表的中國巨大購買力的釋放,可能導致一場“亞洲化運動”。 所謂“亞洲化運動”,是指亞洲各國人民在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日益趨同,形成文化共振。
對于“中國崛起”,日本媒體并非一定從積極意義理解。多數媒體多從國際政治均勢角度,探討中國崛起后的威脅以及“再平衡”問題。但是,“爆買”降臨日本,意味著日本民眾親眼見證了中國崛起的事實,也讓他們理解了中國崛起對日本的積極方面。因此,可以說“爆買”一詞,其實意味日本國民對中國崛起的見證。
19世紀中葉,在西方炮艦威逼下日本打開國門,但那次“開國”,日本僅向西方敞開國門。在2015年,中國游客,則以“爆買”的形式,敲開日本國門。數百萬中國人,用巨大購買力讓日本政府開門。據說,因申請赴日游客過多,2015年3月,日本駐滬領館竟宣告簽證用紙不足,無法滿足游客需求。中國巨大的觀光洪流、“爆買”力,讓日本國門終于向亞洲開放。
其實,“爆買日本”,不過是日本長期爆買中國、爆買亞洲的“再平衡”。我們知道,上世紀90年代,大量“中國制造”商品進入日本市場,在這個意義上說,在上世紀90年代,日本就開始“爆買”中國產品。中國制造早已成為日本消費者不可或缺的商品。日本市場上流通的手機、照相機、電腦、進口服裝、紅豆沙、生姜等,中國制造比例很大。中日貿易占日本對外貿易首位,但日本對華貿易中,出口低于進口,即日本對華貿易存在赤字。中國游客“爆買日本”,從這個意義上,對降低日本對華貿易赤字有所貢獻。可以說,正是因為“爆買”,日本對華貿易才看到消解赤字的希望。
近代之后,西力東漸,亞洲每個國家都把目光投向西方,而域內各國人民的往來疏離、彼此隔絕。但今天,亞洲正處于一個大交流時代。亞洲國家之間人員、貨物交流迅速增加。亞洲國家人員相互往來、經貿關系日益發展,將促進“亞洲化運動”。今天,亞洲域內貿易比率尚未達45%,而EU的這個數字為65%。與EU相比,亞洲域內貿易潛力巨大。
自上世紀80年代,日本大量觀光者走出國門。那時,亞洲國家單方面對日本觀光者開放,而亞洲各國訪問日本的觀光者不多。今天,日本對亞洲觀光者開放,促成“爆買”。日本對亞洲的開放,是整個亞洲互動、交流的開端,這將刺激“亞洲化”的發展。
中日兩國肩負引領“亞洲化運動”的使命。今年訪日觀光者可能突破2000萬人,其中20%以上來自中國。現在中日之間每天2萬以上人員乘坐航空器往返,在華日本留學生已超過在美日本留學生。在日中國留學生達到8萬人以上。2015年10月后,20余條新航班出現在中日之間。今天,在西太平洋地區,數十個千萬級特大城市群興起。亞洲之間的人員、貿易往來不斷加強。留學、習俗、時裝、審美、影視的交流日益頻繁,一大超級文明圈呼之欲出。
目前,各國政府都落在“亞洲化運動”之后,尚未理解這場“亞洲化運動”的意義。我們應看到各種活動背后隱藏的理解,從宏觀角度,歷史性地理解眼前的變化。
“亞洲化運動”,應促進域內人民彼此理解加深,文化高度融合。最終目標,是實現域內的持久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