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醫學·
抗阻訓練和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患者心功能及運動耐力的影響
杜燁劉斌
(內蒙古醫科大學,內蒙古呼和浩特010059)
摘要〔〕目的探討抗阻訓練和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治療術后患者心功能及運動耐力的影響及安全性。方法選取成功PCI治療的冠心病患者20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每組100例,對照組給予3次/w,30~40 min/次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方案。觀察組給予3次/w,40~60 min/次的彈力帶抗阻訓練方案。觀察兩組患者PCI術前及術后1年運動情況、心功能變化,運動耐力,觀察患者生理指標、心理指標及生存質量變化。結果觀察組患者平均每周運動次數、平均每次運動時間、平均每周運動總時間等指標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干預后心功能及運動耐力等各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干預后(P<0.05);觀察組干預后抑郁嚴重指數、運動自我效能等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干預后(P<0.05)。結論抗阻訓練治療PCI治療術后患者,能夠改善患者心功能,進一步提高患者運動功能、運動耐力及生存質量。
關鍵詞〔〕抗阻訓練;有氧運動;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心功能;運動耐力
中圖分類號〔〕R541.4〔文獻標識碼〕A〔
通訊作者:劉斌(1979-),男,副教授,主要從事體育教學與運動研究。
第一作者:杜燁(1979-),女,講師,主要從事體育教學與運動研究。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治療是冠心病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及早手術可挽救部分心肌,使患者的心功能得到一定保護。目前肌力訓練方法主要包括被動運動、主動助力運動、主動運動及抗阻運動等,其中漸進式抗阻訓練是近年來逐漸在康復治療領域中興起的一項肌力訓練技術,對因肌肉本身病變或神經系統病變所導致的運動功能障礙具有顯著療效〔1,2〕。本研究通過對PCI治療術后患者進行漸進式抗阻訓練,觀察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及運動耐力改善情況。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成功PCI治療的冠心病患者200例,隨機分為2組,觀察組100例,男41例,女59例,年齡60~75〔平均(64.6±3.2)〕歲,體重37~85〔平均(50.1±5.8)〕kg,體重指數〔BMI,(24.2±3.2)kg/m2〕,腰圍(83.3±4.0)cm;對照組100例,男38例,女62例,年齡60~75〔平均(66.8±4.6)〕歲,體重35~84〔平均(51.6±5.3)〕kg,BMI(24.4±3.0)kg/m2,腰圍(83.0±4.2)cm;兩組年齡、性別、體重、BMI、腰圍等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選標準①患者在3個月內進行PCI手術,并取得成功;②年齡>75歲;③術后無心絞痛發作且血流動力學穩定;④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排除標準①NYHA心功能分級IV級;②既往長期服用他汀類藥物者;③他汀類藥物過敏或有嚴重不良反應者;④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患者;⑤惡性腫瘤患者;⑥嚴重感染患者;⑦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40%者;⑧患有骨關節、肌肉、神經系統等疾病,不能配合運動評估及治療者。
1.4治療方法兩組方法支持沒根據是否有急診介入治療指征給予直接PCI或擇期PCI。給予阿托伐他汀20mg/d長期服用。所有患者均常規給予抗血小板藥物、β受體阻滯劑、血管轉化酶抑制劑(ACEI)及降糖藥物,術后定期監測血脂、血糖、肝腎功能等。
1.4.1有氧運動方式①采用踏板運動、踏車練習、快步行走;②評估:心肺功能檢測采用最大氧耗量(VO2peak)、無氧閾值(AT)來評價;③強度:為癥狀限制性運動中最大負荷量的40%~60%;目標心率為最大心率的60%~75%,最大氧耗量的40%~70%:④時間:開始階段5~10 min;持續階段30~40min/次;⑤頻率:3次/w。
1.4.2抗組訓練方式抗阻運動的運動方式采用彈力帶抗組訓練〔3〕;②評估:抗阻運動的評估方式通過等速肌力測定儀(美國)進行分級運動試驗;確定正確訓練強度,最大負荷量測試(1-RM);根據評估結果,選擇相應張力強度的彈力帶;③強度:開始階段<30%1-RM;提高階段30%~50%1-RM;④時間:開始階段重復次數5~10次;提高階段重復次數12~13次;逐步增加訓練量,直到患者可以在正確操作下,達到10~15次重復,并無腹肌緊張和相關癥狀;⑤頻率:3次/w;開始階段1~3組/訓練單元,2~3單元/w;提高階段1組/訓練單元,2~3單元/w。
1.5觀察指標本研究結果由2名觀察者盲法檢測:(1)運動情況:觀察患者平均每周運動次數、平均每次運動時間、平均每周運動總時間等指標;(2)心功能:對于術前、術后1年患者左室射血分數(LVEF)、峰值功率(PP)心功能指標進行記錄;(3)運動耐力:對患者運動的持續時間(ED)、VO2peak及AT等指標進行統計分析。(4)生理指標:選用體重指數(BMI)進行評測;(5)心理指標:選用自評抑郁量表(SDS)、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和運動自我效能量表(ESES)進行評測;(6)生存質量:選用SF-36生存質量量表評價患者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等8個維度的生存質量。
1.6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行χ2及t檢驗。
2結果
2.1兩組患者運動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平均每周運動次數、平均每次運動時間、平均每周運動總時間等指標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運動情況比較
2.2兩組患者心功能及運動耐力比較觀察組干預后心功能及運動耐力等各指標均明顯優于干預前(P<0.05);觀察組干預后心功能及運動耐力等各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干預后(P<0.05);見表2。
2.3兩組干預前、后生理指標、心理指標和生存質量比較觀察組干預后抑郁嚴重指數、一般自我效能、運動自我效能、生理功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精力、精神健康等各指標均明顯優于干預前(P<0.05);對照組干預后抑郁嚴重指數、一般自我效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精力、社會功能等各指標均明顯優于干預前(P<0.05);觀察組干預后抑郁嚴重指數、運動自我效能等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干預后(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心功能及運動耐力比較 ±s,n=100)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2)P<0.05,下表同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理指標、心理指標和生存質量的比較 ±s,n=100)
3討論
心臟康復近年在國外得到迅速的發展,其倡導心臟術后患者早期活動到將其納入心臟疾病診療的常規處理中。相關研究表明,以運動為基礎的心臟康復在心血管疾病治療的各個階段都是有效的〔4,5〕。我們在臨床實踐中發現,進行科學、合理的訓練有助于PCI術后患者運動功能改善。有研究證實,肌力訓練并不會增強PCI術后患者肌痙攣(反射性高反應性)、聯合反應、協同收縮或被動運動阻力等,相反肌力訓練不僅能增強PCI術后患者肌肉力量,還可以改善運動功能,減輕痙攣程度,如減弱被動運動阻力、抑制高反應性牽伸反射及協同收縮等〔6〕。
研究者認為,運動訓練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和運動訓練改善了血漿中脂聯素的濃度有關〔7〕。規律的體育煉能夠減低體內C-反應蛋白水平,同時運動鍛煉可刺激增加抗炎因子脂聯素水平。不同運動方式對骨骼肌內分泌功能的影響不同,相對于有氧運動,抗阻訓練主要作用于骨骼肌的生長肥大,可引起骨骼肌內分泌功能的變化,產生骨骼肌肥大效應,改善骨骼肌功能〔8,9〕。本文結果提示抗阻訓練治療PCI術后患者,能夠改善患者心功能,進一步提高患者運動功能、運動耐力及生存質量。
本次運動訓練過程中,部分患者因主觀因素,沒能完成目標運動量;冠心病藥物治療可能對脂聯素和C-反應蛋白水平產生一定影響,例如:他汀制劑和ACEI,ARB制劑;本次觀察研究的樣本量較小,對患者日常活動量和生活方式改善情況未記錄分析;對抗阻訓練鍛煉的肌群、運動方式、強度和時間,有氧運動的方式、強度和時間,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4參考文獻
1田振軍,賀志雄,蔡夢昕.運動干預骨骼肌內分泌功能〔J〕.生理科學進展,2013;44(4):276-8.
2毛文慧,王斌.脂聯素及其與運動的關系〔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11(39):7962-5.
3潘永華.體育鍛煉、氧化應激、炎癥與2型糖尿病〔J〕.中國醫藥指南,2013;8;11(24):55-7.
4惲曉平.康復療法評定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432-4.
5周維金,孫啟良.康復評定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46-50.
6蔡廣,胡翔.漸進抗阻訓練對偏癱后肌力恢復的有效性〔J〕.中國臨床康復,2004;8(1):16-7.
7FlansbjerUB,MillerM,DownhamD,et al.Progressiveresistancetrainingafterstroke:effectsonmuaelestrength,muscletone,gaitperformanceandperceivedparticipation〔J〕.JRehabilMed,2008;40(1):42-8.
8PakS,PattenC.Strengtheningtopromotefunctionalrecoverypost-stroke:anevidencereview〔J〕.TopStrokeRehabil,2008;15(1):177-99.
9BohannonRW.Musclestrengthandmuscletrainingafterstroke〔J〕.RehilMed,2007;29(1):14-20.
〔2014-09-17修回〕
(編輯安冉冉/曹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