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與麻醉·
影像參數對老年患者L4椎體發生退變性滑脫的影響
唐保明
(青海大學附屬醫院創傷骨科,青海西寧810001)
摘要〔〕目的探討影像參數對老年人群L4椎體發生退變性滑脫的影響。方法45例L4椎體發生退變性滑脫的老年患者為觀察組及75例L4椎體退變性但未滑脫的老年患者為對照組,均行腰椎影像學檢查,X線上測量椎間盤高度、椎體大小、傾角、前凸角等,CT測量關節角。應用Logistic回歸分析其對L4椎體發生退變性滑脫的影響。結果觀察組L4Ⅰ度滑脫39例,占86.7%,Ⅱ度滑脫6例,占13.3%,滑脫指數為(0.18±0.05)。觀察組女性比例高于對照組,骨密度低于對照組(P<0.05),年齡、體重指數、病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椎間盤高度、L4椎體大小低于對照組,但椎間盤退變指數、L4椎體傾角、腰椎前凸角、骨盆折射角、關節突關節角、L3~4及L4~5關節突頭尾差角高于對照組(P<0.05)。L4椎體小,腰椎前凸角大、骨盆折射角大是老年椎體退變性滑脫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結論老年患者L4椎體退變性滑脫與骨質疏松相關,L4椎體滑脫的發生多受到椎體小,腰椎前凸角大、骨盆折射角大的影響。
關鍵詞〔〕影像參數;L4椎體;退變性滑脫
中圖分類號〔〕R744〔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青海省科技廳
第一作者:唐保明(1979-),男,主治醫師,主要從事四肢創傷、骨髓炎、脊柱結核的研究。
腰椎退行性滑脫是臨床較為常見的老年性疾病之一,是腰椎退變性不穩的主要形式,發病率約8.7%。臨床上表現為單一椎體相對另一椎體的水平移位,或更為廣泛的退變性脊柱側凸〔1〕。由于腰椎退行性滑脫多發生于第4腰椎(L4),因此可以出現腰背痛和神經卡壓〔2〕。目前關于腰椎退行性滑脫的機制尚不明確,本研究探討影像參數對老年人群L4椎體發生退變性滑脫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納入標準:有腰部不適,X線正側位無移位,僅L4單節段滑脫。排除標準:椎體畸形、有明確外傷史、既往腰椎手術史、惡性腫瘤等。45例L4椎體發生退變性滑脫的老年患者作為觀察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60~84歲,平均(68.7±5.4)歲;75例L4椎體退變性但未滑脫的老年患者作為對照組,男35例,女40例;年齡60~82歲,平均(68.8±5.6)歲。觀察組L4Ⅰ度滑脫39例,占86.7%,Ⅱ度滑脫6例,占13.3%,滑脫指數為(0.18±0.05)。觀察組女性比例高于對照組,骨密度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1.2研究方法均行腰椎X線、CT檢查。X線:椎間盤高度:前后端椎間隙高度之和除以椎間盤寬度;采用上位椎體向前滑移距離除以下位椎體前后徑計算滑脫指數;L4椎體大小為L4上終板長度/患者身高×150cm;L4椎體傾角為L4椎體上終板連線與水平線的夾角;腰椎前凸角為上終板垂線與下終板垂線的夾角。骨盆投射角及CT測量關節角參考文獻〔3〕。采用QCT骨密度儀(成都華科測試新技術開發研究所)進行骨密度檢查。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軟件包進行t檢驗,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2結果
2.1兩組影像學參數比較觀察組椎間盤高度、L4椎體大小低于對照組,但椎間盤退變指數、L4椎體傾角、腰椎前凸角、骨盆折射角、關節突關節角、L3~4及L4~5關節突頭尾差角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影像學參數比較 ±s)
2.2影響老年椎體退變性滑脫的多因素分析L4椎體小,腰椎前凸角大、骨盆折射角大是老年椎體退變性滑脫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影響老年椎體退變性滑脫的多因素分析
3討論
臨床上椎體退變性滑脫可以出現腰痛,且以軸性腰痛為主,多在向前彎腰時癥狀加重,疼痛多源于椎間盤,軸向負荷使椎間盤內的壓力升高引起。老年女性絕經后機體內激素變化有關,雌激素的缺乏使女性韌帶更松弛,進而更容易發生滑脫〔4〕。骨密度降低多提示骨質疏松,而骨質疏松可以引起腰骶部韌帶松弛,使腰骶部失去平衡出現腰椎滑脫〔5〕。
Jimbo等〔6〕對椎體退變性滑脫患者影像學參數研究發現,與未滑脫患者相比,椎間盤高度、椎間盤退變指數、L4椎體大小、L4椎體傾角、腰椎前凸角、骨盆投射角、關節突關節角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2.28~9.33,P=0.021~0.043)??梢奓4椎體退變性滑脫有更明顯的影像學改變。陳謙等〔7〕對影響椎體退行性變患者發生椎體滑脫的影響因素分析發現,L4椎體大小(OR:1.01,95%CI=1.000~1.024,P=0.048)、L4椎體傾角(OR=1.88,95%CI=14.000~14.600,P=0.037)、腰椎前凸角(OR=1.90,95%CI=1.600~15.800,P=0.040)、骨盆投射角(OR=2.58,95%CI=18.000~19.600,P=0.029)是L4椎體退變性滑脫的危險因素,支持本研究結果。但該研究發現關節突關節角(OR=2.46,95%CI=1.400~16.400,P=0.035)亦是L4椎體退變性滑脫的危險因素,與本研究結果不一致。
椎間盤是脊柱功能單位的組成部分,且對軸向應力可起到緩沖墊的作用,因此椎體退變性滑脫首先是椎間盤的退變,椎體的變小,隨著退變的發展,椎間盤的相關功能逐漸下降,進而使得脊柱功能單位前方的力學穩定性下降〔8〕。由于軸向負荷的增加及新扭轉應力的出現,使韌帶結構改變,進而滑脫。臨床上椎體傾角被認為是預測腰椎前凸的獨立因子之一,椎體傾角越大,腰椎前凸角隨著增大,椎體向前的剪切力亦增大〔9〕,進而增加了椎體滑脫的風險。一般而言,骨盆折射角自出生后不會發生改變,不受檢查時姿勢等影響。臨床上骨盆折射角可以反映骨盆的后屈能力,折射角越大骨盆的后屈能力越強,椎體進行旋轉的程度越大〔10,11〕。因此,當折射角增大時,椎體更容易發生旋轉進而導致滑脫發生。目前關于關節突關節角對椎體退變性滑脫的影響尚無定論。Schuller等〔12〕認為椎體退變性滑脫的關節突關節角傾向于偏矢狀位,關節突關節角增大是椎體滑脫的危險因素。但蔣欣浩等〔13〕認為關節突關節角傾向于偏矢狀位是椎體為適應椎體滑脫等相關疾病發生的改變,不是引起滑脫的始動因素。關節突關節的頭端偏矢狀位,尾端偏冠狀位不是椎體滑脫引起,而是原先即已存在的。
綜上,老年人L4椎體退變性滑脫與骨質疏松相關,L4椎體滑脫的發生多受到椎體小,腰椎前凸角大、骨盆折射角大的影響。由于本研究樣本量比較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行多中心、大樣本進一步驗證。
4參考文獻
1丁文元,曹來震,申勇,等.退變性腰椎側凸形成和發展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外科雜志,2011;49(5):404-8.
2王琳,劉太運,李孝忠,等.中老年人退變性腰椎滑脫的CT表現及臨床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1):2386-8.
3李危石,陳仲強,郭昭慶,等.胸椎及胸腰段角狀后凸畸形對骨盆矢狀位形態及序列的影響〔J〕.中華外科雜志,2011;49(2):135-9.
4許勇,郭昭慶,云才.合并椎間盤突出的退變性腰椎滑脫椎間盤形態改變及其意義〔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2;22(5):398-400.
5劉洋,趙永飛,顧曉民,等.退變性腰椎滑脫力學模型建立及分析〔J〕.脊柱外科雜志,2010;8(1):39-43.
6JimboS,KobayashiT,AonoK,et al.Epidemiologyofdegenerativelumbarscoliosis:acommunity.basedcohoastudy〔J〕.Spine(PhilaPa1976),2012;37(20):1763-70.
7陳謙,丁文元,申勇,等.第4腰椎退變性滑脫與影像學參數的關系分析〔J〕.中華外科雜志,2014;52(2):122-6.
8楊秋實,白皓天,董帥,等.腰椎滑脫癥的手術治療〔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7):4370-2.
9楊家趙,方詩元,王敘進,等.改良經椎間孔腰椎椎間融合術治療退變性腰椎滑脫的療效評價〔J〕.臨床骨科雜志,2014;2(5):124-7.
10楊家趙,方詩元,夏睿,等.頭尾側關節突關節方向與退變性腰椎滑脫病因關系的研究〔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3;21(21):2127-32.
11張劍剛,丁文元,申勇,等.解剖學因素在退變性腰椎滑脫發生中的意義〔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2;22(5):443-7.
12SchullerS,CharlesYP,SteibJP.Sagittalspinopelvicalignmentandbodymassindexinpatientswithdegenerativespondylolisthesis〔J〕.EurSpineJ,2011;20(5):713-9.
13蔣欣浩,彭昊,許順恩.椎弓根螺釘系統植骨融合與單純椎管減壓治療退變性腰椎滑脫療效比較〔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2;20(19):1737-9.
〔2014-07-16修回〕
(編輯苑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