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胡顆粒對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干預作用
陶玉菡1許惠琴1張志芬2王兆龍2李偉1
(南京中醫藥大學藥學院,江蘇南京210046)
摘要〔〕目的采用高脂復合鏈脲佐菌素(STZ)造成類似于臨床2型糖尿病(T2DM)動物模型,觀察大柴胡顆粒劑對該模型的干預作用。方法高脂復合STZ造糖尿病(DM)模型,取造模成功大鼠,隨機分為模型組、二甲雙胍組(0.07 g/kg)、大柴胡顆粒高中低劑量組(1.1、2.2、4.4 g/kg),另設空白對照組(生理鹽水10 ml/kg),同時觀察大鼠體重、攝食量、飲水量、尿量等常規指標。用試劑盒測定糖化血紅蛋白(HbA1c)、肝糖原、肌糖原、血脂等各項指標。取胰腺、肝臟等組織,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結果二甲雙胍組、大柴胡顆粒3種劑量組對高脂復合STZ所致DM大鼠血糖、HbA1c、肌糖原及血脂含量均有降低作用,對胰島素、肝糖原含量升高作用。結論大柴胡顆粒對高脂復合STZ所致DM大鼠有一定的降糖的作用。
關鍵詞〔〕大柴胡顆粒;糖尿病;高脂復合鏈脲佐菌素;血糖
中圖分類號〔〕R285.5〔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江蘇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項目(No.BA2010094)
通訊作者:許惠琴(1961-),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內分泌藥理學研究。
1江蘇省中藥藥效與安全性評價重點實驗室
2南通精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作者:陶玉菡(1989-),女,碩士,主要從事內分泌藥理學研究。
遺傳因素和多種環境因素共同作用使胰島素絕對或相對分泌不足,引起糖、蛋白質、脂肪等的代謝紊亂,臨床以高血糖為主要表現的一組全身性代謝紊亂疾病〔1〕。2型糖尿病(T2DM)是由于組織細胞的胰島素抵抗、β細胞功能衰退或其他多種原因引起的,多采用口服降糖藥治療。鏈脲佐菌素(STZ)對胰島β細胞有選擇性破壞作用,能誘發多種動物產生糖尿病(DM),如可造成大鼠、小鼠的DM模型。注射較少量STZ時,由于只是破壞一部分胰島β細胞的功能,造成外周組織對胰島素不敏感,同時給予高熱量飼料喂養,兩者結合便誘導出病理、生理改變都接近于人類T2DM的動物模型。大柴胡顆粒是在“大柴胡湯”基礎上研制而成的現代中藥復方制劑,主要由柴胡、大黃、枳實(炒)、黃芩、半夏(姜)、芍藥、大棗、生姜多味中藥組成〔2〕。近代研究表明,大柴胡湯有疏肝解郁、清熱化瘀之功效,能改善肝臟脂質代謝,通過降糖、降脂、增加胰島素敏感性可起到保護胰島β細胞的功能,控制DM的病程〔3〕。故本實驗采用高脂復合STZ所致DM大鼠,通過測定血清中血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HbA1c)、胰島素等指標,觀察大柴胡顆粒的降血糖等作用。
1資料與方法
1.1藥物及試劑大柴胡顆粒,南通精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100103。鹽酸二甲雙胍片,江蘇蘇中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批號:10052613。STZ(Sigma公司,進口分裝)。檸檬酸,合肥工業大學化學試劑廠,批號:20030801。檸檬酸鈉,上海久億化學試劑有限公司,批號:20110212。戊巴比妥鈉,北京通縣育才精細化工廠,批號:950427。羅康全優越型血糖試紙,德國羅氏診斷有限公司,批號:451421/571532。氯化鈉注射液,南京小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批號:2011011303。甲醛溶液,西隴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1103112。
1.2實驗動物與飼料清潔級雄性Wistar大鼠,由上海斯萊克實驗動物有限責任公司提供,合格證SCXK(滬)2007-0005。普通飼料、高脂飼料(普通飼料74.5%、蔗糖10%、豬油10%、蛋黃粉5%、膽固醇0.5%),由南京市江寧區青龍山動物繁殖場提供。
1.3儀器及實驗條件JA2003N電子天平,上海精密科學儀器有限公司。Accu-chek Advantage血糖儀,羅氏診斷產品(上海)有限公司。Synergy HT酶標儀,美國Bio-Tec公司。LDZ5-2離心機,北京醫用離心機廠。
1.4實驗方法
1.4.1實驗條件空白對照組用普通飼料喂養,其余組用高脂飼料喂養,自由飲水,室溫18℃~24℃,濕度40%~70%。
1.4.2造模取120只雄性Wistar大鼠,體重180~220 g,自由進食和進水。其中取10只作為空白對照組,用普通飼料喂養;其余大鼠用高脂飼料飼養。第9周末,全部大鼠禁食不禁水12 h后尾尖采血,用血糖儀測其血糖值。隨后高脂飼料飼養大鼠以25 mg/kg STZ溶液1次性腹腔注射,空白對照組大鼠腹腔注射相同容量的檸檬酸-檸檬酸鈉緩沖液。第10周時,大鼠禁食不禁水12 h后尾尖采血測血糖。以血糖值≥16.7 mmol/L為達到造模標準。
1.4.3分組及給藥取造模合格的DM大鼠,按血糖值隨機分為:①模型組:給予生理鹽水10 ml/kg;②二甲雙胍組:70 mg/kg;③大柴胡顆粒高劑量組:4.4 g/kg;④大柴胡顆粒中劑量組:2.2 g/kg;⑤大柴胡顆粒低劑量組:1.1 g/kg。各組每天灌胃給藥1次,連續給藥7 w,并在給藥期間繼續喂以高脂飼料飼養。另設的空白對照組給予生理鹽水10 ml/kg,喂以普通飼料。
1.4.4測定指標(1)常規指標:給藥前每3 w測量并記錄大鼠體重;給藥后每周測量并記錄大鼠體重。給藥后每3 w測量大鼠攝食量、飲水量、尿量,取平均值。(2)生化指標:①給藥后每2周測定血糖值;②末次給藥后禁食12 h,頸總動脈取血,一部分用肝素抗凝,制備紅細胞,用于測定HbA1c;另一部分靜置后分離制備得血清,用于測定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及低密度脂蛋白(LDL)、游離脂肪酸(NEFA)、胰島素(INS)等含量。③取肝臟和肌肉組織,測定肝糖原與肌糖原的含量。(3)組織病理學檢查:實驗結束后取胰腺、肝臟等組織,用10%甲醛溶液固定,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1.5軟件進行t檢驗。
2結果
2.1對大鼠體重的影響在用高脂飼料單獨喂養大鼠期間,每3周測定大鼠體重,結果模型組大鼠隨喂養時間的增加,體重也增加。其中第6、9周時模型組大鼠增長明顯,與空白對照組比較具有顯著差異(P<0.05,P<0.01)。在形成DM大鼠及給藥期間,與空白對照組比較模型組大鼠體重減輕,且呈逐漸下降趨勢(P<0.01)。二甲雙胍組、大柴胡高劑量組大鼠體重則略有增加,在給藥第5周時與模型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圖1。
2.2對DM大鼠攝食量、飲水量、尿量的影響①模型組攝食量、飲水量和尿量明顯升高,與空白對照組比較差異有極顯著差異(P<0.01)。與模型組比較,二甲雙胍組、大柴胡低劑量組攝食量有下降趨勢(P<0.05),其他各組攝食量無明顯下降趨勢。②與模型組比較,二甲雙胍組的飲水量明顯減少(P<0.01),與模型組比較,大柴胡高、低劑量組飲水量有下降趨勢(P<0.05),大柴胡中劑量組有下降趨勢,但與模型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③與模型組比較二甲雙胍組、大柴胡中、低劑量組尿量有下降趨勢(P<0.05),大柴胡高劑量組有下降趨勢,但與模型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1 單獨用高脂飼料喂養對大鼠體重的影響 ± s)

圖1 不同組別不同時間點大鼠體重變化

組別n攝食量(g)飲水量(ml)尿量(ml)空白對照組1025.2±5.356.2±29.031.4±27.9模型組1030.9±5.6136.4±26.8104.1±27.0二甲雙胍組923.7±14.0102.1±57.373.5±43.0大柴胡高劑量組1031.9±13.6109.1±51.989.5±40.0大柴胡中劑量組1130.8±10.8116.2±42.482.5±31.2大柴胡低劑量組1125.3±11.0103.1±50.182.3±36.2
2.3大柴胡顆粒對DM大鼠血糖的影響與空白對照組比較,模型組血糖值明顯升高(P<0.01)。與模型組比較,二甲雙胍組、大柴胡高劑量組在6周時的血糖值有明顯下降趨勢(P<0.01)。其他組血糖未見明顯下降趨勢。見表3。
2.4大柴胡顆粒對糖尿病大鼠中HbA1c含量的影響模型組大鼠中含量有上升趨勢,與空白對照組相比有差異(P<0.05)。與模型組相比大柴胡中劑量組大鼠的HbA1c含量下降(P<0.01);其余各給藥組與模型組相比較無明顯差異。見表3。

表3 大柴胡顆粒對DM大鼠血糖、HbA1c的影響
與空白對照組比較:1)P<0.01;與模型組比較:2)P<0.05,3)P<0.01
2.5大柴胡顆粒對DM大鼠肌糖原、肝糖原及INS含量的影響與空白對照組比較模型組大鼠肌糖原含量升高(P<0.01)。與模型組比較大柴胡中劑量組大鼠肝糖原含量升高明顯(P<0.05);二甲雙胍組、大柴胡高劑量組大數中肝糖原含量均有下降趨勢,但與模型組比差異不明顯(P>0.05);大柴胡低劑量組大鼠肝糖原含量有上升趨勢,但與模型組相比差異不明顯(P>0.05)。二甲雙胍組、大柴胡低劑量組大鼠中肌糖原的含量有下降趨勢,與模型組比較有差異(P<0.05);大柴胡高、中劑量組有下降趨勢,但與模型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與模型組相比大柴胡中劑量組大鼠的INS含量升高,有極顯著差異(P<0.01);其余各組大鼠的INS含量均升高,但與模型組比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4。
2.6大柴胡顆粒對DM大鼠血脂的影響與空白對照組比較模型組大鼠血清中TC、HDL含量均升高(P<0.05,P<0.01);TG、LDL含量升高,但與空白對照組比較無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二甲雙胍組、大柴胡高劑量組血清中TC含量均有下降趨勢,但與模型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大柴胡中、低劑量組血清中TC含量均升高。各給藥組血清中TG、HDL含量與模型組相比無明顯差異。與模型組比較二甲雙胍組血清中LDL含量有明顯下降趨勢(P<0.01);大柴胡高、低劑量組血清中LDL-C含量有下降趨勢,但與模型組比無顯著差異(P>0.05);大柴胡中劑量組血清中LDL含量有升高趨勢。二甲雙胍組LDL/HDL比值與模型組相比有顯著下降趨勢(P<0.01)。見表5。

表4 大柴胡顆粒對DM大鼠肌糖原、肝糖原、INS含量的影響 ± s)

表5 大柴胡顆粒對糖尿病大鼠血脂的影響 ± s)
與空白對照組比較:1)P<0.01,2)P<0.05
2.7病理組織學檢查空白對照組:肝小葉結構清晰,肝細胞無明顯變性、壞死,左中部為中央靜脈。模型組:多數肝細胞內有多量脂滴空泡。二甲雙胍組:部分肝細胞內有脂滴空泡,右下角為中央靜脈。大柴胡高劑量:部分肝細胞內有少量脂滴空泡,右下角為中央靜脈。大柴胡中劑量:部分肝細胞內有脂滴空泡,下中部為門管區,無明顯病變。高脂復合STZ復制的DM大鼠,肝臟損傷主要表現為肝細胞脂變,無明顯肝細胞壞死,門管區無纖維組織增生。應用大柴胡顆粒后有減輕肝細胞脂變的作用,其效果按由高到低的順序依次為大柴胡高劑量組,大柴胡中劑量組,與模型組相比有統計學顯著性差異。空白對照組:胰島團索狀,形態規整。胰島細胞著色淺、分布較均勻、細胞無變性。模型組:胰島形態不規則,胰島內細胞分布不均,有明顯變性。二甲雙胍組:胰島細胞變性程度較模型組輕。大柴胡高劑量:胰島邊緣較模型組整齊,胰島細胞輕度變性。大柴胡中劑量:胰島邊緣較模型組整齊,胰島細胞輕度變性。大柴胡低劑量:胰島邊緣較模型組整齊,胰島細胞變性較高、中劑量組略明顯。用高脂復合STZ復制了大鼠DM動物模型,主要組織病理學表現為內分泌部胰島數量減少,形態不規則,胰島內細胞排列紊亂,有不同程度的變性。外分泌部腺泡及導管未見明顯異常。應用大柴胡顆粒后胰島數目未增多,胰島內細胞變性程度略有減輕。見圖2,圖3及表6。

表6 各組胰島、肝臟病變輕重程度評分結果 ± s)
與空白對照組比較:1)P<0.01;與模型組比較:2)P<0.05

圖2 大柴胡顆粒對糖尿病大鼠胰島的影響(HE,×200)

圖3 大柴胡顆粒對糖尿病大鼠肝臟的影響(HE,×200)
3討論
DM由于遺傳因素和多種環境因素共同作用,使胰島素絕對或相對分泌不足,引起糖、蛋白質、脂肪等的代謝紊亂,臨床以高血糖為主要表現的一組全身性代謝紊亂的疾病。T2DM以胰島素抵抗為主,伴胰島素分泌不足,多采用口服降糖藥治療。中醫認為DM的病因是陰虛為本,燥熱為標,隨著病程的遷延,燥熱傷及氣,導致氣陰兩傷,故氣陰兩虛為消渴病的常見臨床證型〔4〕。
大柴胡顆粒,是在漢代張仲景“大柴胡湯”的基礎上研制而成的現代中藥復方制劑,由柴胡、黃芩、白芍、法夏、枳實、大黃、大棗,生姜等組成,具有和解少陽,內瀉熱結的功效;主要用于因少陽不和、肝膽濕熱所致的右上腹隱痛或脹滿不適、口苦、惡心嘔吐、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弦滑等癥。臨床觀察發現,大柴胡顆湯對中焦郁熱的糖尿病患者還有輔助降糖、降脂作用。
DM的癥狀主要是糖、脂肪、蛋白質、水、鹽、酸堿代謝紊亂,主見多飲多食多尿消瘦。本實驗結果顯示STZ復合高脂飼料造成T2DM模型后,大鼠體重下降明顯,出現明顯的“三多一少”的癥狀。
HbA1c是血液中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和血糖結合的產物。因此檢查HbA1c已成為了解DM控制良好與否的重要指標。TC是指血液中所有脂蛋白所含膽固醇之和。TC的增多可見于DM。TG是長鏈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脂肪分子,現在認為TG的升高可見于各種高脂蛋白血癥、DM、胰腺炎等。HDL為血清蛋白之一,可以攝取血管壁內膜底層沉浸下來的HDL、TC、TG等有害物質,轉運到肝臟進行分解排泄。LDL是有及低密度脂蛋白轉變而來,主要是把膽固醇運輸到全身各處細胞,運輸到肝臟合成膽酸,LDL水平過高能致動脈粥樣硬化〔5,6〕。NEFA升高可加重INS抵抗,誘導胰島β細胞凋亡,間接加重DM〔7,8〕。INS是機體內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時促進糖原、脂肪、蛋白質合成。
綜上所述,大柴胡顆粒對高脂復合STZ所致DM大鼠可升高體重,減少飲食、飲水、尿量,對DM大鼠的血糖、尿糖、血脂、HbA1c、肌糖原含量有抑制作用,對肝糖原、INS含量升高影響不明顯,胰島內細胞變性程度略有減輕,減輕肝細胞脂變的作用。本結果為大柴胡顆粒用于臨床治療DM提供了實驗依據,為進一步的臨床實驗及新藥開發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4
1丁曉軍.糖尿病血脂異常及其治療〔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12(237):44.
2鄧中甲,李翼.方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78-80.
3柳紅芳.加味大柴胡顆粒對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影響的臨床和實驗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87-94.
4黃風莉.2型糖尿病與中醫陰虛津虧理論的探討〔J〕.現代中醫藥,2007;27(5):52-3.
5張圓,伊秀云,姜彩霞,等.糖尿病血脂異常及其治療方法探討〔J〕.亞太傳統醫藥,2009;5(6):123-4.
6韋秀英,胡世紅.代謝綜合征與2型糖尿病〔J〕.中國醫學文摘·內科學,2004;25(4):543-4.
7王吉耀.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31.
8郝賢,吳茜,楊豐源.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的實驗與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6;20(8):60-1.
〔2013-12-01修回〕
(編輯趙慧玲/曹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