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內鏡與傳統顯微鏡下經鼻蝶垂體腺瘤手術的臨床療效
韓磊趙明徐欣尤宇趙四軍趙克
(鄭州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河南省腫瘤醫院神經外科,河南鄭州450008)
關鍵詞〔〕神經內鏡;傳統顯微鏡;垂體腺瘤;經鼻蝶入路
中圖分類號〔〕R651.1+3〔文獻標識碼〕A〔
第一作者:韓磊(1982-),男,碩士,主治醫師,主要從事神經腫瘤方面的研究。
垂體腺瘤的發病率為10萬分之一〔1〕。30~70歲是垂體腺瘤的高發人群,臨床主要表現為視力減退、視野縮小和內分泌紊亂,大多數垂體腺瘤以手術治療為主〔2〕。近年來經鼻蝶入路已經成為垂體腺瘤切除的主要治療手段,且隨著醫學的發展,神經內鏡下行垂體腺瘤切除術在臨床的使用越來越頻繁〔3〕。本研究對垂體腺瘤患者分別實施神經內鏡與傳統顯微鏡下經鼻蝶垂體腺瘤手術,旨在探究兩種治療方式的治療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9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35例垂體腺瘤患者,均符合垂體腺瘤的診斷標準〔4〕。其中16例行神經內鏡垂體腺瘤切除術(內鏡組),男7例,女9例,年齡32~70〔平均(55.8±1.1)〕歲,病程2~29個月,平均(16.3±1.9)個月;巨大腺瘤4例,大腺瘤10例,微腺瘤2例。其余19例給予傳統顯微鏡下垂體腺瘤切除術(傳統組),男9例,女10例;年齡33~71〔平均(56.1±0.9)〕歲;病程3~29個月,平均(16.4±1.1)個月;巨大腺瘤5例,大腺瘤11例,微腺瘤3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及腫瘤類型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1.2方法兩組患者均于術前1 d剪去鼻毛,給予氯麻液滴鼻孔清潔鼻腔。手術給予全麻,患者取仰臥位,頭部后仰大約15°,并且將患者上下眼瞼閉合,應用眼罩保護眼。應用碘伏消毒面部和鼻腔。內鏡組:行神經內鏡切除術,在左側或者右側鼻腔入路,應用腎素面片收斂鼻腔的黏膜,使蝶竇開口。然后弧形切開一側的鼻中隔的黏膜,使蝶竇前下的骨性結構顯現出來,然后磨消骨質,擴大開口,應用磨鉆磨去鞍底的骨質,應用電刺針刺入鞍內,接著切開硬膜,顯露出腫瘤,采用環形刮圈、刮匙和吸引器來切除腫瘤。最后內鏡探查,切除剩余腫瘤,采用明膠填充。傳統組:行傳統顯微鏡切除術,應用腎素面片來收縮鼻腔黏膜,將鼻牽開于鼻孔處,然后深入切開鼻中隔的黏膜,推斷鼻中隔,顯露蝶竇前臂和雙側的竇開口,磨開竇前壁,采用鼻擴器深入到蝶竇內,蝶竇間隔除去,完全顯露鞍底。緊接采用環形刮圈、刮匙和吸引器來切除腫瘤。最后內鏡探查,切除剩余腫瘤,采用明膠填充,手術后取出擴張器,復位鼻中隔。手術側的鼻腔填塞海綿,術后2 d拔出。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術中、術后不良反應。

2結果
2.1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住院時間比較內鏡組手術時間顯著長于傳統組(P=0.013);內鏡組術中出血量略多于傳統組,但兩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89);內鏡組的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傳統組(P=0.024)。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住院時間比較 ± s)
2.2兩組手術全切除率和術后并發癥比較內鏡組手術全切率〔93.8%(15/16)〕高于傳統組〔89.5%(17/19)〕,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6.105,P=0.069);內鏡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6.3%(1/16)〕顯著少于傳統組〔15.8%(3/19)〕(χ2=12.091,P=0.019)。
3討論
顯微鏡下經鼻蝶竇入路是臨床治療垂體腺瘤的主要手術方法,并且取得較好的療效,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嘗試應用神經內鏡經鼻蝶入路垂體腺瘤切除術,并且取得成功,因其手術創傷小、術后康復快,該技術得到迅速發展。與傳統的顯微鏡比較,該神經內鏡具有以下優點〔5〕:(1)需要的手術空間小,不需要推斷鼻中隔,進而減少鼻腔黏膜的損傷;(2)神經內鏡可以成視角的觀察手術視野,并且能全景觀察,可以比較清楚地觀察手術入路區域的解剖,避免不必要的損傷;(3)神經內鏡還可以近距離地觀察腫瘤,減少手術視野的盲區,有助于腫瘤切除,并提供全切除率;(4)神經內鏡還具備放大作用,受其他影響較小〔6,7〕。但是神經內鏡也具有弊端:(1)僅僅可以提供二維的圖像,增加手術視野解剖結構的辨認難度;(2)操作時需要一手持鏡一手操作,增加手術困難,拖延手術時間;(3)鏡頭容易受血玷污,使手術視野模糊,且術中出血視野模糊,止血困難〔8,9〕。
本研究結果與國內外文獻報道〔3,6〕結果具有一致性,可能與神經內鏡手術中需要更換手術器械,且基本是單手進行操作,或者是手術者技術不熟練有關,使手術時間拖延。兩組術中出血量無顯著差異,可能和出血與多種因素有關,在神經內鏡操作時若出血較多應該及時更換顯微鏡來止血。且內鏡組的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傳統組,與國內其他文獻報道〔10,11〕具有一致性,與神經內鏡操作需要空間小、創傷小、術后康復較快有關。內鏡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傳統組,主要因為神經內鏡能多角度、全景觀察,減少手術視野破壞,且不用推斷鼻間隔,減少鼻子損傷,進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且神經內鏡術后不用填塞鼻腔,能減少術后不適感,減少感染機會。研究發現兩組全切除率無顯著差異,和國外報道〔12〕具有差異性,可能與我國應用顯微鏡較早,但是神經內鏡仍然在初期有關。劉青林等〔13〕研究發現,住院時間和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方面神經內鏡組顯著優于顯微鏡組,手術時間顯著長于顯微鏡組,而在其他方面無顯著優勢,與本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
參考文獻4
1孫博文,王任直,王寧,等.葉酸受體在無功能垂體腺瘤診治中的研究進展〔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3;29(5):538-40.
2高海曉,田繼輝,劉仲濤,等.顯微鏡與神經內鏡下單鼻孔經蝶竇手術入路切除垂體腺瘤的效果觀察〔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1;33(2):149-52.
3衣服新,常銳,馬俊,等.經鼻蝶竇入路對蝶竇的神經血管影像及解剖定位應用研究〔J〕.遼寧醫學院學報,2012;33(5):398-400.
4李運軍,魏群,李文德,等.完全神經內鏡下經鼻蝶切除垂體腺瘤學習曲線〔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4;19(4):154-6.
5賈艷飛,陳群幫,侯睿哲,等.神經內鏡下經鼻蝶治療垂體腫瘤的研究進展〔J〕.中國腫瘤臨床,2013;40(18):1137-40.
6Jiang X,Zhang X.The molecular pathogenesis of pituitary adenomas:an update〔J〕.Endocrinol Metab (Seoul),2013;28(4):245-54.
7白小飛.經鼻蝶竇入路治療垂體腺瘤的臨床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3):294-6.
8Roelfsema F,Biermasz NR,Pereira AM.Clinical factors involved in the recurrence of pituitary adenomas after surgical remission:a structured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Pituitary,2012;15(1):71-83.
9樸浩哲,姚冰,孫佩欣,等.神經內鏡下經鼻蝶手術切除垂體瘤術后并發癥探討分析〔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4;19(4):151-3.
10朱瑞,叢雪楓,卞威,等.神經內鏡下經鼻-蝶竇入路無功能垂體腺瘤手術治療〔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13;12(1):62-4.
11周淵,王漢東,馬馳原,等.顯微鏡下經鼻蝶入路垂體腺瘤切除術后并發癥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3;18(1):18-20.
12Lee M,Marinoni I,Irmler M,etal.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MENX-associated rat pituitary adenomas identifies novel molecular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human pituitary gonadotroph adenomas〔J〕.Acta Neuropathol,2013;126(1):137-50.
13劉青林,賈德澤,徐淑軍,等.神經內鏡與顯微鏡下經鼻蝶垂體腺瘤切除術效果對比分析〔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3;18(4):273-6.
〔2013-10-10修回〕
(編輯袁左鳴/滕欣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