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枝 鄒葆珠 紀志君
(1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中醫院 惠州516211;2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淡水街道辦事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惠州516211)
高血壓病是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近年來由于生活節奏加快、生活壓力增加、膳食結構不合理等,使高血壓的患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1]。目前,臨床治療高血壓多以西藥為主,降壓作用雖顯著,但不能多方面調節機體,加之西藥的諸多不良反應,使西藥在臨床上的長期應用受到限制。因此從長期治療考慮,如何選擇簡便、效佳、價廉的治療措施,成為當前醫生及患者共同關注的問題。筆者采用自擬雙藤降壓散浴足聯合西藥治療原發性高血壓,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12月間在門診接受治療的高血壓患者,共112例,均符合原發性高血壓診斷標準,排除合并心、腦、肝、腎等嚴重疾病及精神疾病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其中試驗組56例中,男29例,女27例;年齡35~70歲,平均年齡(58.31±10.38)歲;病程 1.2~22年,平均 14年;I級20例,Ⅱ級32例,Ⅲ級4例;肝火亢盛型18例,陰虛陽亢型20例,陰陽兩虛型3例,痰濕壅盛型15例。對照組56例中,男31例,女25例;年齡37~71歲,平均年齡(57.31±10.49)歲;病程1.5~22.6年,平均 15年;I級 22例,Ⅱ級 30例,Ⅲ級4例;肝火亢盛型18例,陰虛陽亢型18例,陰陽兩虛型4例,痰濕壅盛型1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參照2010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1],中醫診斷及分型參照2000年版的《中藥(新藥)治療高血壓病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
1.3 治療方法 試驗組內服基礎降壓藥,每日下午用雙藤降壓散浴足1次;對照組內服基礎降壓藥,每日下午用溫水浴足1次。兩組療程均為4周。具體操作:(1)內服基礎降壓藥:均選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起始劑量I級高血壓患者2.5 mg/次,Ⅱ級5 mg/次,Ⅲ級10 mg/次,均每日1次,之后根據血壓水平調整劑量,最大劑量不超過10 mg/d。(2)中藥浴足方法:中藥材按雙藤降壓散(夜交藤、鉤藤各30 g,懷牛膝、茺蔚子各25 g,川芎20 g,吳茱萸15 g,肉桂、石菖蒲各10 g)劑量配置好后機器粉碎制備成散劑,每袋165 g。每次用1袋,加入沸水2 000 ml,沖散、攪拌后靜置至水溫適宜(夏季38~41℃,冬季41~43℃)開始浴足,雙足浸至豐隆穴,約30 min。浴足時間安排在每天下午3~4時,每日1次。浴足后臥床休息,統一用歐姆龍電子血壓計測量平臥右上臂血壓,分別于浴足前、浴足結束后1 h各測量1次,浴足期間隨時觀察患者反應,并做好記錄。(3)溫水浴足操作方法同上。兩組患者同時改變不良生活方式,避免高鹽飲食,減少脂肪攝入,增加體育活動,減輕體重,戒煙限酒,保持心情舒暢等。
1.4 觀察指標 臨床癥狀的變化;治療前后血壓改變情況;不良反應情況。
1.5 療效判定標準 血壓和癥狀的療效評定均參照《中藥(新藥)治療高血壓病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的標準。
1.6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χ2檢驗,計數資料用t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降壓效果比較 治療前兩組收縮壓、舒張壓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試驗組、對照組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收縮壓差、舒張壓差(療前值-療后值)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治療后試驗組血壓改善(降低)優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比較(mm Hg,±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比較(mm Hg,±s)
組別 n 收縮壓 舒張壓對照組試驗組56 56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158.68±15.31 125.21±10.79 160.37±14.82 115.48±6.31 98.26±3.78 85.38±7.46 97.84±4.59 70.69±2.74
2.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療效比較 試驗組總有效率為92.86%,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1.43%,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說明加用雙藤降壓方浴足在改善臨床癥狀方面優于單純西藥治療。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療效比較
2.3 不良反應情況 112例患者中,試驗組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對照組出現1例雙踝部輕度浮腫,仍能堅持完成本項研究。
浴足法屬中醫外治法之一。中醫學認為足部為三陰經之起點,又是三陽經的終點,經絡穴位起著溝通表里內外、調節十二經氣血陰陽的作用,藥物能通過經絡與穴位途徑,達到治療的目的。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浸洗皮膚的藥液中某些成分可經皮膚、汗腺、毛囊吸收,滲透進入體內而產生藥效;某些中藥也具有一定的透皮吸收作用[3]。這些機理為中藥浴足治療高血壓病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
高血壓屬中醫學“眩暈、頭痛”范疇,其病機特點可以概括為“風、火、痰、瘀、虛”。吳師機曰“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內治之藥,所異者法爾。”據此,針對高血壓的病機特點,在總結歷代醫家治療該病經驗的基礎上,選用夜交藤、鉤藤、石菖蒲、川芎、懷牛膝等藥組成浴足方。其中鉤藤性微寒,善清肝熱平肝陽,對肝風內動、肝火上炎的眩暈療效較佳;夜交藤性平,味甘,具有養心安神、通絡祛風功效;石菖蒲辛溫,開竅寧神,具有化痰濕、辟穢濁之功,尤適合于痰濕蒙竅證;茺蔚子散瘀消腫利尿,可降低有效循環血量,從而達到降壓目的;川芎辛溫,入肝經,活血、行氣、祛風;吳茱萸、肉桂辛散溫通力強,助茺蔚子、川芎活血通脈,肉桂又有引火歸源之功;懷牛膝入肝、腎經,補肝腎之虛、引血下行、引陽下達。正所謂病在上,下求之。諸藥共奏平肝潛陽、活血通絡之功效,從整體上調整人體氣血陰陽、疏通經絡氣血,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現代藥理研究表明[4],鉤藤所含鉤藤堿、異鉤藤堿以及18,19-去氫鉤藤堿等具有降壓、鎮靜作用;夜交藤水煎液具有鎮靜、催眠、降血脂等藥理作用;肉桂水煎劑有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血管阻力的作用;川芎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這與其含川芎嗪、阿魏酸等有效成分有關。本項臨床研究證明,自擬雙藤降壓散浴足治療高血壓有良好的臨床療效,無明顯不良反應。中藥散劑浴足避免了煎煮的繁瑣,使操作更方便,同時節約成本和時間,患者更容易接受,值得臨床推廣。
[1]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1,39(7):579-616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0.73-77
[3]吳煥林,嚴夏,劉澤音,等.鄧鐵濤教授浴足方治療高血壓病32例臨床觀察[J].新中醫,2001,33(12):36-37
[4]蔡永敏,任玉讓,王黎,等.最新中藥藥理與臨床應用[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3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