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安群
【摘要】《史記》是我國歷史上的首部紀傳體通史,具有重要的文學藝術價值,為讀者所喜愛和欣賞。敘事張力是《史記》欣賞中不可忽視的內容,對加深全文的認識,提高學習效果具有積極作用。本文主要探討該作品的敘事張力,包括敘事與湊理的合理安排、巧妙結合、線索清晰,科學合理安排全文結構等內容,希望能為有效欣賞該作品提供啟示與借鑒。
【關鍵詞】《史記》;敘事張力;敘事;湊理;線索;結構
《史記》這部偉大的作品當中,作者綜合應用敘事、描寫、議論等多種寫作技巧和方法,將眾多的歷史人物寫入作品當中,再加上繪聲繪色地描寫等,帶給讀者深刻的印象,千百年來深受讀者的喜愛和推崇。同時在這部作品當中,敘事張力是不可忽視的內容,也是欣賞作品時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之一。本文將結合《史記》的具體內容,對其中的敘事張力進行全面探討和分析,希望能為更好地欣賞這部作品拋磚引玉。
一、敘:事與湊理的合理安排
敘事是《史記》整部作品中不可忽視的內容,并且在整部作品當中,將其與湊理巧妙結合起來,對作品進行科學合理安排,從而取得更為絕妙的表達效果。敘事是指某些事件、活動沿著某種方向、按照一定時間流程發展和延續。而湊理是指在整部作品的寫作過程中,注意合理評論,表達某個觀點,講述某些道理等。《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其敘事結構十分明顯,同時還與湊理巧妙結合起來,促進表達效果提升,增強行文結構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例如《項羽本紀》寫作中,作者首先通過對項羽生平事跡的有效敘事,每個事跡環環相扣,栩栩如生,進行生動形象地敘事。讓讀者通過閱讀之后,對這些信息和內容有更為深入全面的了解。在文章末尾,作者開展相應的評論,表達自己對項羽的觀點,進行議論和評述。這不僅是簡單地對項羽本人的評價,也表達出了作者的歷史觀和人物觀,對更為有效地開展學習活動,加深讀者的認識和理解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和借鑒價值。同時采用這樣的行文結構方式,將敘事和湊理有機結合起來,提高結構安排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更能彰顯行文結構的張力,有利于激發讀者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念。另外這種敘事與湊理的巧妙結合,還能更好彰顯該作品的張力,有效引起讀者的愛好和注意,產生強烈的審美效果。讀者在欣賞這部作品的同時,不僅能更為清楚地明白作品結構,還能促進審美價值提升,從而更為有效的融入作品學習和分析當中。
二、敘事與湊理的巧妙結合
將敘事和湊理巧妙結合起來,這也是《史記》這部作品的重要特征。采用這種方式不僅有效表達出全文的敘事張力,產生一種敘事張力之美,留給讀者以廣闊的思維和想象空間,還能深化認識,加深對全文中心主題的認識,促進學習效率提升。還是以《項羽本紀》為例,全文敘事內容多種多樣,包括項羽主要的生平事跡,包括吳中起義、渡江擊敗秦軍、建立楚國、與劉邦爭奪天下、鴻門宴、垓下之圍、烏江自刎等等事跡,作者應用嫻熟的敘事技巧,將這些事件形象地展示給讀者。同時在每個章節當中,注重合適的評論性話語應用,將敘事和湊理巧妙結合起來,讓學生更好融入相關學習活動當中。從而讓讀者在欣賞敘事技巧的同時,還能深刻體會文章湊理的合理性與巧妙性。同時,全文還非常注重章法和立意,能深入全面地看清楚每個章節,透析事理,見微知著,表達作者明銳的洞察力和精湛的評論水平。并且作者善于抓住全文的本質內容,進行深入剖析和說理,既確保行文結構的科學性與合理性,還能有效彰顯敘事的張力,為讀者進行評價和欣賞創造條件。讓他們充分發揮思維潛能和想象能力,更好投入學習活動當中,深化對本文的理解與認識。并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甚至與作者在思想和情感上形成共鳴,提升自己的欣賞水平和學習效率。
三、敘事與湊理的線索清晰
除了將敘事和湊理巧妙結合起來之外,《史記》的敘事和湊理線索十分清晰明朗。讓讀者一目了然,更好投入學習活動當中,深化對全文結構、知識脈絡體系的理解,有利于深化對本文主旨的認識,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也能有效掌握全文的敘事張力。《史記》的篇幅結構長,內容繁多,閱讀起來可能感覺比較難。但由于作者注重明晰結構線索,科學合理安排行文結構,對相關內容進行合理安排,構建清楚明晰的脈絡,從而方便讀者閱讀和理解,有效彰顯其敘事的張力,也為讀者留下廣闊的思維空間和想象空間。例如《大宛列傳》以大宛為線索,將大宛的發現作為全文的主要線索,細致全面地介紹西域各國基本情況。由“大宛之跡見自張騫”引出全文,再將全文分為兩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為張騫發現大宛,根據發現的時間順序進行詳細介紹。第二部分敘述漢武帝征伐大宛的事跡,全文結構明朗,線索十分清晰,方便讀者閱讀和理解,有利于更為全面細致的掌握文章內容。又如《趙世家》以夢為線索,通過趙盾之夢、趙簡之夢、趙武靈王之夢、趙孝成王之夢的敘事,合理安排行文結構,使全文結構清晰,脈絡分明。既確保行文結構的科學性與合理性,還有效展現全文敘事的張力,為讀者學習和思考留下廣闊的想象和思維空間。
四、科學合理安排全文結構
在《史記》這部偉大的作品當中,作者在敘述人物事跡的同事,對全文結構進行科學合理安排,方便讀者閱讀和理解,也能彰顯其敘事的張力。作者在結構安排上匠心獨運,對其進行科學合理安排。司馬遷在對傳統文學作品進行深入思考的前提下,合理安排行文結構,有效彰顯全文的特色之處。就整部作品來看,它是一個整體結構。而單獨從每篇來看,每一篇文章的結構也具有獨特之處。本紀、表、書、世家、列傳構成《史記》的框架結構體系,合理安排整篇結構,確保結構科學合理,形成自身特色,有利于讀者閱讀和理解,發揮想象力和思維空間,彰顯全文的敘事張力。另外每篇結構末尾以“太史公日”引出,對全文進行細致入微的評價,有效彰顯全文特色,向讀者展示作者的歷史人物觀和價值觀。不僅有利于結構的合理性與科學性,還全面展現作者對人生命運的哲學思考,體現司馬遷的人生觀、價值觀。在某些領域還是作者的深入思考和體會,不僅彰顯全文的敘事張力,還能有效激發讀者的思維空間和想象能力。
五、結束語
作為我國文學歷史上的首部紀傳體通史,《史記》不僅是文學作品巨著,同時還具有重要的文學藝術價值。在全文的敘述和描寫過程中,作者獨特的敘事技巧值得細心品味,也深受廣大讀者喜愛和推崇。本文結合《史記》的具體內容,對其敘事張力進行仔細全面的分析,希望能加深人們對該作品的認識,更為有效地學習和欣賞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