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熙 何樂 陳潤楚
【摘要】高校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黨的十八大的要求,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要求,更是高等學校教育義不容辭的任務和職責。本文從高校學生工作實踐經驗出發,積極探索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路徑,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抓手,貫穿大學生四年過程教育,充分發揮思政課堂、校園文化、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平臺作用。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年過程教育
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大學四年過程管理相結合
(一)大學一年級適應性教育
針對一年級是大學生在思想、學習、心理等方面完成從中學到大學轉變并逐步確立新的人生奮斗目標的重要時期的特點,結合入學教育,積極開展包括專業介紹、《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講座、校紀校規學習討論、入黨意識教育、高低年級學習經驗交流、安全知識和軍事理論學習、主題班會、大學生涯規劃等活動以“適應大學生活,確立新的奮斗目標”為主題的日常教育管理活動,重點幫助引導學生完成適應大學環境、做好大學生活規劃、了解校規校紀、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了解黨的基本知識、愛國愛校等教育內容。
(二)大學二年級提升素質
二年級學生基本完成了從中學到大學的過渡,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是鞏固基礎、拓展能力素質的關鍵階段的特點,開展以“深化理論學習,增強自律意識,拓展能力素質”為主題的日常教育管理,以誠信教育為重點,加強學生的感恩教育、安全教育、廉潔文化教育等,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構筑當代青年學生精神支柱。如圍繞五四青年節、建黨、國慶、元旦等重大節慶開展紅旗團支部風采展示和創建活動、紅色詩歌朗誦比賽、主題演講比賽、征文比賽等主題教育活動及主題團日活動,充分調動黨、團、學生會的積極性,抓住各種契機,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讓廣大團員青年在實踐中接受教育,增長才干,豐富閱歷。
同時,從二年級學生黨員的發展和學生干部的培訓角度入手,通過學習黨的重要文件精神、黨課培訓,教育學生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加強學生干部隊伍的培訓和學習,不斷提高學生骨干的思想政治素質、政策理論水平、實踐創新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努力培養和造就一支政治堅定、作風過硬、素質全面、能力突出的學生骨干隊伍。
(三)大學三年級分類關注
以關注學生特殊群體為重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工作。對學生中學習困難(成績差特別是補考或重修多)的學生、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心理有明顯障礙的學生、違紀或受到學校紀律處分學生、其他方面有特殊問題的學生,按照分類指導和個別輔導幫助的原則實施關愛行動,針對不同的關愛對象,采取相應的關愛措施。定期了解關愛措施進展情況,及時幫助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讓教育管理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組合,使學生在實際問題得到解決中受到教育、感化和激勵。
(四)大學四年級就業、創業指導
立足學生就業難的現實,積極開展全程就業服務、創業教育和就業指導。就業是大學生活中最受關注的重大問題,也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載體,做好這項工作的潛在教育效益特別顯著。扎實推進“多維一體”的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形成培訓、專題講座、職前教育、創業設計大賽、網上職業測評、咨詢服務等豐富多樣的就業指導與服務體系。
在各年級的教育內容既分層次,又有聯系、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成長規律和成才要求,在扎實推進教育目標實現的過程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其中,使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實效性得到增強。
二、充分重視高校思想政治課的主陣地作用,與思政課程教育相結合
高校思想政治課是每一個大學生的必修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高校要加大創新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與課本內容相結合,提高教學效果。
(一)內容轉換上創新
首先是重點突出,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煉其精髓,將核心內容貫穿于各個教學環節,潛移默化入學生心中:其次是內容具有時代性,要敢于突破教材,以生動鮮活的社會生活為例,吸引學生主動投入到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學習中去:最后是內容上具有針對性,針對學生所關心的問題,尤其是與之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比如說學生成長成才、就業問題,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分析,找到適合其自己的道路,使廣大學生體會到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魅力。
(二)在教學方法上得創新
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當課堂的主人,變被動為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可以采用組織學生觀看最新事例的視頻,尤其是優秀事例的視頻,如“感動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等,增加學生的認同感。
三、結合現代大學生特點,與高校校園文化陣地建設相結合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很好發揮大學生思想活躍和綜合素質強的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開展各種健康有益的文體競賽,使學生在寓教于樂中受到熏陶,使無形的價值理念得以具體化、直觀化,才能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形成正確的理想信念、團隊精神與人際關系,提高綜合素質和能力。具體為:一是重視學校歷史傳統對學生的影響作用,利用校園網絡,廣播等媒體加強宣傳力度,讓每一個學生都了解歷史傳統,使其受到教育。二是加強校風、學風建設。制定嚴格的校規校紀,規范制約學生的行為,如有違反者,嚴格按規定處理,絕不留情。這就能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三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其中,使校園文化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業余生活,而且受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只有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才能使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更加有效。
四、充分發揮社會生活的導向作用。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生社會實踐中,充分發揮社會生活的導向作用。價值觀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價值認知能力和價值判斷能力,使其形成正確的高尚的價值觀念和行為。只有選擇適合社會發展需要,又適合自身特點的價值目標,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將社會的要求內化為個體內在的需要實現社會化,提高對社會的適應能力,提升道德境界,在此基礎上促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因此,高校應該重視社會實踐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作用,大力開展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大學生社區服務、“紅色旅游”、生產實踐等等。讓學生充分了解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悠久歷史,優良的革命傳統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就,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艱苦奮斗精神和創新精神。引導他們把所學知識應用于社會實踐,促使他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早日形成。
五、充分認識志愿服務的重要意義,與志愿服務相結合
要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角度,豐富志愿服務內涵,充實志愿服務內容,創新志愿服務載體,把志愿服務作為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和諧社會是當代中國人民一直孜孜追尋的最佳社會狀態,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形成和諧穩定的良好格局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理想與良好意愿。志愿服務理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筑是一個雙向的互動關系與過程。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志愿服務的良性發展提供了堅定的制度保障,日益發展壯大的志愿服務是構建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的途徑與動力。開展志愿服務要以核心價值觀為指導,遵循核心價值觀在個人行為層面關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道德規范要求。與人為善、樂善好施是開展志愿服務的必要條件,自私自利之輩必然缺乏幫助他人的愛心。因此,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不僅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涵,也是當好志愿者,做好志愿服務的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