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
【摘要】現如今不少高校英語專業的學生在選擇二外時,將日語作為自己二外的學生越來越多。但由于種種因素造成的綜合影響,當下的英語專業日語二外教學存在不少的問題。因此,本文針對英語專業的日語二外教學實情,探討了如何通過改進教學方法以提升日語二外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英語專業;二外日語;教學方法
隨著國際范圍經濟合作的逐漸增多,國家之間的交流溝通也日益頻繁。在這種大環境推動影響下,中日兩國的多方面合作使得社會對日語人才有了一定的需求,選擇學習日語的高校學生也因此變多。此外,由于動漫、影視等外來文化的傳入影響,對日語產生學習興趣的高校學生也越來越多。因此,在高校英語專業選擇二外時,不少學生都選擇了日語作為二外。但實際上日語二外的教學實效并不理想,因此本文探索了新的教學方法,以期能夠提高二外日語的教學質量。
一、培養掌生們的日語掌習興趣
對學習活動來說,如果學習者對學習本身具有一定的興趣,那么學習者就會積極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并發揮出自身的主觀能動作用。具體到日語二外的學習當中,也必須首先從培養學生們的日語學習興趣開始。
對英語專業的學生們來說,二外與英語的重視程度、課程結構、學習進度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差異。若想在短時間內迅速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日語老師必須付出一定的努力。顯而易見,那些人格魅力較高、教學手段新穎的日語老師往往會更容易博得學生們的喜愛,學生也會因此對老師所教的日語產生興趣。因此,日語老師須要努力提升個人教學水平,并發揮出個人魅力來感染和引導學生。
此外,增加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從引導學生了解日本文化入手。日本的花道、茶道、料理是其別具魅力的文化活動,觀看日本電影或日本動漫也很不錯,與日本外交或留學交換生進行交流溝通也是比較有效的方法。這些方法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日語學習興趣,而且可以有效拓寬他們的知識面。
二、創造情景培養語言交際能力
語言學習與其他學科不同,其最終目的是要能夠運用和表達。語言的實踐性和社會性很強,因而不少語言知識都是基于相應的交流情景產生的。因此,在學習日語二外時,老師也應當積極創造良好的語言情景,以此培養學生們的語言交際能力。
然而實際情況是,很多高校的日語二外教學都存在情景缺失現象,這也是導致日語教學不力的一大原因。正因如此,英語專業的學生在學習日語二外時更需要良好的日語教學情景。教學情景可以使學生們主動參與到日語教學活動中,并在一定的對話情境下進行對話練習表演。這種日語教學模式不僅比較放松有趣,而且可以全面提高學生們的多項能力,使他們在日語課堂上得到更多成長。
在創造相應的日語學習情境時,日語老師應當注意貼近事實和靈活多變,最重要的是須要明確對話練習的主題和要點,以此確保情景教學能夠發揮出應有的作用。以“料理”這一主題的情境創設為例,老師可以事先將該主題會涉及的詞匯整理出來,并提供一些與日本料理密切關聯的意象材料,在豐富料理情景的同時也可以避免學生“跑題”。在學習過程中,日語的詞匯、語法、文化都會不知不覺地被學生自己吸收內化,他們的運用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三、發揮自身優勢提高掌習效率
高等院校的英語專業生在學習日語時,是具有很大優勢的,將這些自身優勢利用并發揮出來,對學好日語二外十分有效。
(一)漢語優勢
日語的誕生根源來自古代的漢語,并且仍然保留了很多漢語的痕跡。譬如類似漢語拼音的日語假名,就是以楷書、草書等為基礎改造而成的。時至今日,日語的常用詞匯中仍然可以看到很多漢字,這些漢字也大多與漢語中的代表含義類似或一致。例如日語中的“食堂”就是中文里的食堂,“日本語”就是日語,“店員”就是店員,“每朝”就是每天早上等等。對于中國學生而言,在正式開始學習日語之前就已經具備了其他國家的學習者難以相比的重大優勢。
但是須要注意,日語中的“漢字”并不完全與漢語中的原本意思是一致的。日本在使用這些傳入的“漢字”時,是根據本國的使用情況和文化背景進行過一定改造的。不同的歷史文化和地域環境,必然也會造就不同的地域文化和語言文化。除此之外,日本人也以自己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等為基礎,創造了自己的獨特“漢字”。這些特殊的“漢字”并沒有對應的漢語意思。
1.詞義并不完全相同
日語中的“勉強”并不是漢語中原本勉為其難的意思,在日語中代表的是“學習”;“手紙”也并非某些中國方言中指的廁紙,而是“書信”的意思:日語中的“娘”并不是漢語中“母親”的意思,指的反而是“女兒”;同樣的道理,“試驗”也不是人們理解中的“試驗”,而是“考試”;“喫茶店”并不是喝茶的茶館,而是咖啡館。
2.日本自造“漢字”
日語中很多看似是“漢字”的字詞在漢語中并不存在,這類“漢字”就是日本人自己創造的“漢字”。譬如在日語詞匯“沒谷(澀谷)”中的“沒”,以及“殼店(小賣部、售貨亭)”中的“殼”、“肜刻(雕刻)”中的“彫”、“元氮(有精神、健康)”中的“氮”,都是典型例子。在學習日語時,高職學生也需要克服這種源于“漢字”的主觀認知干擾。
(二)英語優勢
除此之外,二戰后日本與歐美國家的交流合作較為頻繁。這種國家之間的交流協作,也使得現代日本的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產生了很多變化。具體到文化層面,現代日語中的很多詞匯都是外來語。
這些外來語的典型特點,就是以日語假名書寫,但是卻與“漢字”并沒有什么關系。對于普通的中國學生而言,這可能是一大學習難點,但是對于高校的英語專業學生來說則是一大顯著優勢。
這些日語詞匯中的外來詞大多是根據原文詞匯的讀音轉化而成的,也有部分日語時將英文原詞進行了省化改造組成了新的外來詞。例如“コ一ヒ一”就是cafe(咖啡)、“コ一ラ”就是cola(可樂)、“ゥィソ”就是wine(葡萄酒)、“ケ一キ”就是cake(蛋糕):“デヅカメ”就是digitalcamera(數碼相機)的省略轉化,同樣的還有“テレビ(television)”電視機、“パソコソ(personalcomputer)個人電腦”等。
為了更好地滿足學生個人學習偏好和社會發展需求,越來越多的高校開放了日語二外課程。對高校英語專業生而言,在確保二外日語學習效果的前提下,發揮出自身的日語學習內在優勢顯得十分重要。本文從漢語優勢和英語優勢切入,進行了相關論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