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梅
在一個互聯網無孔不入的時代,免費似乎已經變得理所當然。人們每天在幾塊“屏幕”之間來回切換,享受著免費的信息、知識和教育服務,迫使那些靠賣內容維持生存的傳統媒體不得不走上免費之路,而一直被權威和圍墻供奉起來的大學課堂,也正在被MOOC等優質免費在線教育課堂搶占了領地。那些正在搭建商業平臺公司的創業家們,為了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網絡效應的臨界點,也在用大量的資金鋪墊免費之路,提供各種花樣的免費服務,吸引客戶,擴大用戶基數。
在現實生活中可以觀察到,適用免費策略的產品通常具有一些不同于普通產品的特征,例如網絡外部性、信息不完全及存在用戶間和產品間的補貼。這些產品不限于數字產品,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發達的時代,越來越多的產品不但具有了上述“數字特征”,并且具有很強的可復制性,類似于凱文·凱利在《必然》一書中提到的“流”——那些固定的、可捕捉、可占有的實體,在未來都有可能將變成可流動的“信息流”,這種可流動性就是免費產品無所不在的根本原因。
認識到這一點,其實就能理解很多企業家的焦慮。投入大量資金和精力打造出來的產品,很有可能因為互聯網的共享性變成可大量免費復制的“流”;但是,如果不借力互聯網,又難以獲得規模經濟和用戶持續的注意力,過不了多久就會被淘汰出局。然而,這種焦慮是徒勞的。如果企業家的思維還停留在這種“左右為難”的境地,說明他還沒有理解共享經濟的實質。在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面前,企業家要做的不是選擇題,而是聰明題。
在中國的企業家里,張瑞敏可謂是既有實戰經驗又有理論高度的儒商,他對互聯網技術的認識也遠超其他企業家。無論是臺前幕后,他對海爾的影響可以說是非常深遠的。但是,在共享經濟悄然興起的時候,曾經被一致推崇為“引領潮流、用戶至上”的海爾卻在公眾的視線中越來越模糊。像海爾這樣的制造業企業還有很多,他們的共同問題是低估了共享經濟時代組織變革的重要性。
在共享經濟時代,免費和分享創造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連接”,不能輕易被復制、被免費共享的才是產品的市場價值。沒有大量、有效的“強連接”,就沒有創造新產品的源泉,沒有市場價值,就沒有創造利潤和企業持續發展的基礎。因此,創造連接和不可復制性,是共享經濟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