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方
“我們還要大力加強對國際法的研究”出自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該文是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這次會議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做了充分的準備,該講話實際上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鄧小平講話將我國的法制建設分成國內法和國際法兩部分,國內法建設任務詳細明確,由于當時歷史條件所限,講話對國際法建設的具體任務未明確。
2011年3月1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向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做工作報告時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由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七個部分構成,包括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三個層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建成,標志著鄧小平講話中國內法任務的基本完成,根據鄧小平的部署和我國法制建設現狀,新時期的法制建設,除對國內法的完善外,我們務必要大力加強對國際法的研究。
加強國際法研究是捍衛國際社會整體利益的需要。二戰后,國際法的意義拔高了,國際法有了真實的全人類利益客觀內容。近代意義國際法產生于歐洲三十年戰爭,其標志事件是:歐洲三十年戰爭結束后,威斯特伐利亞公會(1643~1648年)通過《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承認羅馬帝國統治下的邦國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并且主權平等。自近代意義國際法的產生到二戰前,雖然也有國家或國家聯盟打著“國際”的旗號,但其實質仍然是主權國家或國家聯盟之間的利益角逐,不具備或不主要具備代表全人類利益的客觀內容。二戰結束后,這種情況發生了質變:國際法有了真實的全人類利益關切。比較典型的全人類利益,如人類擁有的核武器足以在短時間內將人類毀滅多次,這是休眠狀態的“活火山”。一旦爆發后果不堪設想。又如:環境污染和可持續發展問題,人類實質上又是在搞“慢性自殺”。除此之外,海洋資源的開采、外層空間的利用、網絡空間安全、生物科技等,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全人類利益。所有這些問題,如果失去國際法的有效控制,科技力量均有可能異化為人類的“殺手”。而且,21世紀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全球問題將越來越多,全球問題需要國際合作與國際法治。國際法作為特殊領域內的上層建筑,隨著生產力和科技的發展,國際法之“對國際社會整體的義務”也在與時俱進地跟進,突出表現在1969年《維也納條約法公約》正式提出了“國際強行法”的概念,即該公約第53條:“一般國際法強制規律指國家之國際社會全體接受并公認為不許損益且僅有以后具有同等性質之一般國際法規律始得更改之規律。”國際法由“軟法”正不斷地被注入“鋼法”特性。
加強國際法研究已經被廣泛地用于捍衛各式各類私法主體利益的需要。二戰后,國際法的姿態降低了,國際法走近了尋常百姓。在傳統國際法中,主權國家是國際法的唯一主體。關于私法主體是不是構成國際法的主體,目前我國學術界認識不一:主流觀點認為不能構成;另一派認為私法主體是國際法的“有限主體”。筆者認為,解決分歧的關鍵是,首先我們要尊重事實,然后是循名責實。尊重事實,我們可以看到,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等確立了,因違反國際法個人承擔國際刑事責任的審判原則:1965年《解決國家與他國國民之間的投資爭端公約》(簡稱《華盛頓公約》),賦予自然人和法人在國家同意的前提下可以提起國際仲裁;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附件賦予自然人和法人權利,即可以作為當事方,將在國際海底區域開發活動中產生的特定糾紛訴至國際海洋法法庭;等等。大量的“非政府組織、法人和個人”進入國際法所規定的救濟程序。循名責實,如果尊重上述事實,關于“私法主體是不是構成國際法的主體”之爭議已無必要。因為,爭議雙方使用的“國際法主體”不是同一個概念,分歧的實質僅此而已。事實上戰后以來,國際法的主體正不斷擴大,國際法已經全方位地走近尋常百姓,如:國際法為私法主體創設權利,如《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等;國際法為私法主體設定義務,如《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規定私人有遵守公約的義務;國際法為私法主體設定行為規范,如《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等。總之,戰后以來,國際法離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再遙遠和高不可及。一般說來,只要走出國門,就有可能涉及國際法;只要解決涉外或國際糾紛,幾乎就必然地需要用到國際法。
加強國際法研究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必要補充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七個組成部分中沒有國際法,這并不是說國際法不重要,也并不是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可以脫離國際法體系而孤立存在。國際法包括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體系龐大、內容龐雜,國際法體系在客觀上不可能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任何一部門法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之每一部門法也無法對應地延伸國際法,因為其內容主要是一個主權國家的國內法。事實上,加強國際法的研究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必要補充和完善,只有深入了解國際法和有關外國法,才能很好地掌握國內法,改革開放以來構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在兼采國際法和有關外國法的優良成果,并結合中國國情制定出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具有國際化、“后來者居上”的先進性等品格,學好用好國內法,必須在比較法背景上深入研究國際法和相關外國法。目前,關于中國政府參入制定、加入、簽署、批準的有關國際條約,學術界對這一部分國際法是否劃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有爭議。在筆者看來,這一部分內容劃歸和不劃歸國內法體系均可,關鍵是我們要尊重如下事實:一是“國內法化的國際法”在我國具有法律約束力,這部分法既是我國法律規范體系的一部分,同時又屬于國際法的一部分。二是除這部分已經“國內法化的國際法”之外,國際法仍然是一個十分龐大的體系。三是無爭議的事實是,中央明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主要由國內法組成。四是目前國際上對國際法的處理普遍遵循實用主義原則,“根據需要有重點地保障自給自足”,我國的國際法建設也只可能在這個水準上進行規劃,宜單立一個門類:“國際法與有關重要外國法”,根據需要有重點地研究。
如果說,鄧小平當年提出“加強對國際法的研究”這一偉大號召只是神州大地上的一股“清新的氣息”,那么今天我們看到的是,這一偉大思想在神州大地已普遍結果。2010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29727億美元,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出口國、第二大貿易進口國,成為僅次于美國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012年6月5日,江蘇省委、省政府召開會議,提出江蘇企業、城市、人才三個國際化戰略目標,“以國際化企業為主體、國際化城市為基礎、國際化人才為支撐”。上述成果和江蘇省“三個國際化建設目標”與國際法建設是密不可分的,國際法既是方法,又是保障,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歷史時期,配合中央“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國公司”、“引進來、走出去”戰略,我們務必大力加強對國際法的研究。
(作者系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博士研究生,中共江蘇省委黨校教務處教務員)
責任編輯: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