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福建自貿區促進閩臺經濟融合問題研究》(立項號JAS151140)
摘 要:福建作為大陸對臺合作的前沿平臺,在閩臺經貿合作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存在著一些長期未能紓解的問題,制約了閩臺經濟的深度融合。福建自貿區建設是大陸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重大戰略舉措,為推動閩臺經濟融合創造了新的歷史性機遇。
關鍵詞:福建自貿區;閩臺經貿合作;機遇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閩臺經濟共同發展對兩岸經濟利遠大于弊,大陸資源豐富,有著廣闊的內需市場;相對于大陸而言,臺灣擁有產業技術水平較高、研發能力較強等優勢?;陔p方優勢,兩岸經濟可以取長補短,通過不斷創新探索、合作交流,實現閩臺經貿協同發展。福建作為大陸對臺交流合作的前沿平臺,是呈現大陸改革開放成果的最直接窗口,在福建建設自貿區對進一步深化閩臺經貿合作,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一、閩臺經貿合作的現狀
自改革開放以來,兩岸經濟關系迅速發展,交流領域不斷擴大,大陸和臺灣經濟關聯程度不斷加深,特別是《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簡稱ECFA)的簽署,對閩臺經貿合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此后,貿易規模逐年遞增,2013年兩岸的貿易總額為1972.8億美元,與2012年相比增長幅度為12%;2014年兩岸的貿易總額達到1983億美元,比2013年增長了0.6%,閩臺經貿合作取得了矚目的成就。
然而,閩臺經貿合作潛力尚未得到充分發揮。ECFA簽署后,后續協議談判推進遲緩,經貿合作受制于兩岸關系。從歷史上看,兩岸經貿關系根本不具有平等性,大陸多方面讓利,然而,臺灣對于這樣的讓利行為顯得非常挑剔。從閩臺貿易上看,福建向臺灣的出口額占福建貿易總額比重從2011年的3.23%下降為2013年的3.02%;福建自臺灣的進口額占福建貿易總額比重從2011年的16.99%下降為2013年的15.32%。可見臺灣在福建進出口貿易中的地位還不夠顯著,閩臺經貿合作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福建自貿區對閩臺經貿合作的優勢
福建在閩臺經貿關系中具有獨特的地緣、人緣、商緣優勢,設立福建自貿區順應了國家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以開放促發展”的要求,對于深化閩臺經貿合作、促進兩岸協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福建自貿區對閩臺經貿合作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福建自貿區的地理區位優勢
福建與臺灣隔海相望,是大陸最接近臺灣的地區,地緣近、血緣親,閩臺經濟文化的深度融合給福建自貿區增添了特殊優勢。通過福建自貿區這個優勢平臺,大陸和臺灣企業、商人能夠在商務往來中更加便利,減少交易成本。祖國大陸一直主張實現兩岸全面直接“三通”,即相互直接通郵、通商與通航,從而為閩臺經貿合作與協同發展提供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臺海前沿是福建最大的、獨一無二的優勢,同時福建還是我國振興中華民族“一帶一路”核心發展戰略的核心區域,在我國對臺貿易中有著不可代替的地位。
2.福建自貿區開放程度大
2014年12月26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決定設立福建自貿區,包括了福州、廈門和平潭三個片區,面積為118.04平方公里。福建自貿區以服務兩岸關系大局、促進閩臺經濟融合、推動兩岸經濟一體化為使命,對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近年來,福建加快推進對臺綜合實驗區先行先試的步伐,平潭綜合實驗區、臺商投資區、加工出口區、農業合作區、臺灣商品免稅區、兩岸物流中心、閩臺金融合作中心、兩岸跨境貿易電子商務試點等,不斷發揮政策優勢,創新求變,有效推動了閩臺經貿合作的發展。2014年,福建全省新設臺資企業389家,同比增長75.22%,占同期全省境外投資企業的43.75%。福建自貿區的建立,凸顯了福建在兩岸關系中獨特的戰略地位。
3.閩臺經貿合作成績優異
福建自貿區圍繞立足兩岸、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戰略要求,充分發揮對臺優勢,率先推進與臺灣地區投資貿易自由化進程,把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深化閩臺經貿合作的示范區。閩臺經貿合作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吸收臺資處于領先地位
福建積極開展與臺灣的各項招商引資工作,其中以農業為例,2014年福建新批臺辦農業項目為35個,合同利用臺資1.1億美元,至年底累積吸引臺辦項目2509個,合同利用臺資34.8億美元,利用臺資規模和數量都居大陸首位。閩臺農產品貿易業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全年貿易總額突破15億美元,同比增長18%。
(2)閩臺貿易逐步擴大
由于自貿區內大部分商品減免關稅,大陸市場上更多物美價廉的制成品能夠流入臺灣市場,而大陸消費者也可以更優惠的價格購買到臺灣高新電子科技產品。這種互利互惠的貿易格局將會進一步擴大兩岸之間的貿易總量,促進兩岸經貿朝著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3)閩臺產業合作成效顯著
閩臺產業合作主要涉及的領域有信息產業、石化產業等。目前,閩臺產業合作已經從第一、二產業領域延伸到物流與金融等第三產業領域,利用臺資形成多層次結構的格局,主要形成電子信息、石油化工、紡織鞋服、食品加工等先進制造業為主的臺商投資集聚區。
三、福建自貿區給閩臺經貿合作帶來機遇
福建自貿區的建立為閩臺經濟融合拓展更大的政策空間,給兩岸經貿發展帶來了機遇。
1.福建自貿區的制度創新建設將改善閩臺經貿低水平合作的現狀
福建自貿區的制度創新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投資管理制度、貿易監管制度、金融制度和綜合監管制度。在投資管理制度方面,主要采用的是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凡是沒有列入負面清單的投資項目,均是允許外商投資的領域;在貿易監管制度方面,采用創新監管模式,促進自貿區內的貨物、服務等自由流動,使貨物通關更加便利,服務貿易蓬勃發展;在金融制度方面,自貿區內將進一步加強閩臺金融合作,外匯管理政策更加靈活與放松,臺灣人民幣債券市場不斷擴容,兩岸之間金融產品也將不斷創新;在綜合監管制度方面,將過去事先批準改為事中、事后監管,建立信息共享和服務平臺,審批制的廢除加快了臺企在自貿區內投資設廠,臺商在福建的投資領域將會有較大范圍的擴大,閩臺經貿合作將發生根本性改變。
2.福建自貿區的建設將彌補ECFA在閩臺經貿合作方面的不足
福建自貿區的建設就是為了加強大陸與臺灣在經貿方面的合作。在制度創新中,可以看出其相對于ECFA,改革的決心與力度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后續將會出臺更多針對閩臺合作的具體措施。自貿區的范圍不大,而ECFA涉及兩岸整體,因此自貿區在各方面采用政策的靈活性高于ECFA,政治色彩也沒有那么濃厚。
3.福建自貿區的建設為閩臺經貿合作開拓更加廣闊的空間
福建自貿區的三個片區各具特色,平潭片區將建設自由港和國際旅游島,在投資貿易和資金人員往來方面實施更加自由便利的措施;福州片區將突出“兩岸”、“海上絲綢之路”特色,建成先進制造業基地、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打造兩岸服務貿易與金融創新合作示范區;廈門片區將充分發揮“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和建設“廈金生活圈”的區位優勢,建設兩岸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示范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和兩岸貿易中心。
這三個片區都把對臺經貿合作作為優先選項,契合臺灣自由經濟示范區建設和發展的需求,構建具有兩岸特色的經貿合作新模式,促進閩臺要素的自由流動、資源的高效配置、市場的高度融合,推動兩岸經濟的協同發展,為閩臺經貿合作開拓更加廣闊的空間。
參考文獻:
[1]單玉麗.福建自貿區的戰略定位[J].學術評論,2015(1).
[2]彭海陽等.基于廈門前沿的福建自貿區對臺合作新探索.中國軟科學,2015年第8期.
[3]郭閩榕.福建省ECFA的貿易效應分析[J].對外經貿,2014(12).
[4]劉艷.新形勢下兩岸經貿合作的現狀與發展前景[J].海峽科技與產業,2011(3).
作者簡介:曹瑋,女,中共黨員,高校講師,中級經濟師,碩士,廈門華天涉外職業技術學院國際商務專業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