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妃+屈怡
摘 要: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是我國促進經濟增長的基本立足點和長期發展策略。擴大內需消費時,蘊含著巨大消費潛力農村市場是不可忽視。但由于農民收入水平不均衡,消費觀念保守,消費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導致農村消費與城鎮消費增長差距不斷擴大,成為擴大內需的短板,影響國民經濟增長。因此,本文以湖南省衡陽市為調查對象,關注衡陽農民消費結構問題研究,這對衡陽市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提高經濟增長速度和效益、改善人民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消費結構;消費結構升級;農民權益保護
一、衡陽市農民消費結構的現狀分析
1.衡陽市農民消費結構現狀及實證分析
2014年衡陽市農民人口為375.98萬人,約占衡陽市總人口數的60%。可支配收入13242元,與但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46元比較差距不大。為了能更加掌握衡陽市農民消費結構情況。調查地點選擇衡陽縣、衡南縣、衡山縣、衡東縣、祁東縣5個農村人口最較多縣,發放問卷200份。問卷中主要包括個人及家庭基本狀況,收支情況,消費結構和水平,消費習慣,社會保障等。
通過實地調查,農民平均家庭年收入集中在20000元-60000元之間;收入的主要來源于外出務工,農業生產兩個方面;在支出方面主要是購買家庭食品,購買農業生產資料,子女教育經費及人情開支等方面;在收入有結余的情況下,超過半數以上的人群選擇存錢儲蓄,而不是做投資或者進行消費;在對不進行消費因素的選擇中,大部分人選擇收入不穩定,社會保障不健全,交通條件影響等;80%的人選擇如果收入增加,收入穩定,社會保障健全會增加消費支出。
2.衡陽市農民消費結構特點分析
此次調查反映衡陽市農民消費有以下兩個特點:
第一,消費觀念有所轉變。農民更加注重食品安全和商品質量,改變以往先看價格后看產品的消費習慣。同時隨著收入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民在選擇的消費產品由實用型逐漸向高端舒適型發展。電腦,高檔手機,高檔家電,高檔家具在農村消費市場慢慢暢銷起來。
第二,消費結構不合理。在實證調查中,農民消費偏重于物質消費,如蓋房、娶媳婦和生娃等,而對精神消費并不重視,甚至不加以考慮。而大操大辦攀比消費現象在農村里面卻十分普遍。特別在婚喪嫁娶及人情消費消費占農民消費支出絕大部分。
二、影響衡陽市農民消費結構的因素分析
1.收入因素
收入是消費的基礎和前提。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農村經濟有了顯著提高。但由于收入渠道的單一,收入的不穩定等因素的影響農民的整體水平較低。低收入制約了其消費觀念的開拓和消費思維的更新。另一方面,受城鄉二元結構存在的影響,農民的人均收入水平還遠遠低于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
2.消費觀念因素
受傳統消費觀念影響農民以節儉為主,消費更加注重物質消費。在部分農村地方,農民對婚喪嫁娶和封建迷信活動大操大辦,攀比性消費日趨嚴重。過度的人情消費,及賭博現象屢禁不止,這些不健康的消費加重了農民隱形的負擔,使農村的生產、收入、消費形成了不協調的怪圈。另外,面對孩子越來越高的學費、房價的上漲以及紅白喜事盲目攀比的費用都使得農民不敢貿然消費,儲蓄成為農民“最佳選擇”。
3.社會保障因素
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為農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提供保障。在養老、醫療等方面已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保障體系。但保障體系還不完善,惠及率不高。以醫保以而言,報銷手續繁瑣,報銷的門檻高,大病醫療的種類少等問題,讓部分農民不愿意參加醫保,怕拿自己的保險去補償別人,沒生病就浪費了。加上農民收入不穩定特性,造成農民對未來生活缺乏安全感,從而將儲蓄作為首先,不敢輕易去消費,更不用說“超前消費”“負債消費”。
三、促進農民消費結構升級建議
1.拓寬收入途徑,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提高農民的收入,重點應駣取拓寬收入領域,不斷開拓和尋找新的途渠道。隨著農村剩余勞動的轉移就業,農民工資性收入已經成為純收入增長的“引擎”。一方面政府應進一步完善農村剩余勞動的轉移工作,保護農民權益。另一方面,為回鄉創業與就業的農民提供政策性支持與崗位就業服務。
加速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自由流轉,完善相關法律保障體系,有效解決當前農民大量財產的空置問題。通過市場的自由流轉,讓農村居民土地、房屋等大量空置財產農村居民財產的真正價值在市場中得到良好發揮,使更多的農民在財產轉移中受益。
繼續擴大對農民的財政補貼,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政府應繼續實施加大對農民的轉移支付力度;加大對種糧的農民的直接補貼;繼續將資金投入到用于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實行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政策;加大對農業新技術應用的直接補貼等措施,從而達到提高農民轉移性收入的目的。
加快對農村金融市場的培育,探索出適合衡陽市農民財產性收入非常規增長的金融保障新途徑。構建有序的農村市場秩序,為農民合法的財產轉移營造并提供寬松、良好的農村金融投資與交易市場環境;不斷改善面向農村市場或專屬農村市場的金融服務,從而達到推進農村金融制度的創新,實現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超常規增長。
2.樹立科學消費觀,改變傳統消費觀念
樹立科學消費觀,首先須加強農民日常消費活動的引導。當地政府管理機構加強對科學的消費理論和國家的相關政策的宣傳工作,對農民日常生活中的不良消費行為進行引導,抑制不良消費現象的發生。積極樹立科學消費的先進典型,讓農民能夠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科學合理消費所帶來的好處,從而激發農民的消費積極性;同時通過宣傳反面事例,讓農民自覺摒棄不良的消費行為。其次,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員干部模范作用。宣傳黨的路線、方針等理論知識,宣傳普及科學的消費知識,引導當地農民樹立正確科學消費觀念,拒絕盲目消費,鋪張消費,攀比消費。
最后,多開展豐富的科學文化活動。農民平時休閑娛樂的場所缺乏,休閑娛樂方式單一,于是賭錢打牌成為農民主要消遣。這不僅增加家庭的負擔,還不利于家庭的和諧。改變這一現狀,必須抓好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
3.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延伸產業鏈
培育農村新型消費熱點。從眾消費與跟風消費,是農民消費特點。政府通過宏觀調控,應該密切注視農村消費市場的動向和發展趨勢,及時出臺消費政策,挖掘農村消費熱點,并加以推行。如積極推動和完善“汽車下鄉”、“家電下鄉”、“鋼材下鄉”等容易促成農民消費熱點的惠農政策。整頓消費市場,肅清不合格產品。農民消費結構升級與消費環境不配套之間的矛盾逐年彰顯。以往企業與商家不重視農村消費市場,甚至將農村市場當作滯銷的產品的“清理站”,假貨山寨貨銷售基地。這不僅嚴重影響了農民的消費熱情,也擾亂了農村消費品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侵害農民權益。第三產業承擔著接受新增和轉移勞動力的重任。為了緩解衡陽市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時的就業壓力,以及增加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是一個可行性的選擇。可以通過減免稅收、重點培養、大力扶植、一幫一的政策,鼓勵和支持第三產業的發展。大力推廣第三產業當中的個人生活服務業以及教育和醫療衛生服務業,從而達到改善農民生活環境。而這些第三產業在農村扎根發展,將有利于農村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4.改革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就是給了農民一個穩定的“托底”。能在當農民老了不能再勞動或喪失勞動能力后,有一個基本的生產生活保障來源,又使得農民對疾病,老年失孤和災害有了較穩定的預期。起到了穩定社會的作用,也讓農民在消費時更加有底氣,從而加大對消費的支出。
第一,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繼續加大中央和地方則政的支持力度和補貼水平。簡化報銷手續,低報銷的門檻,增加大病醫療的種類。第二,改革傳統城鄉社會救助體系。鼓勵和引導各類組織和個人發展社會慈善救助。
參考文獻:
[1]孫皓,胡鞍鋼.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長效分析[J].財政研究,2013.
[2]梁向東,梁小利.湖南城鄉居民消費結構與現代服務業發展研究[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2014.
[3]溫濤,田紀華,王小華.農村收入結構對消費結構的總體影響與區域差異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3.
[4]厲以寧.消費經濟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作者簡介:張妃(1983- ),湖南衡陽人,湖南交通工程學院教師,研究領域:農村區域發展;屈怡(1984- ),湖南衡陽人,現任湖南交通工程學院教師,研究領域:法學、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