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紡織業一直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但近年來我國紡織品出口增速逐年下降、出口市場分額減少。本文通過對我國紡織行業發展現狀及出口所面臨的問題的分析,找出我國紡織業在國際競爭中的優勢和劣勢因素,尋求提高我國紡織業國際競爭力的措施。
關鍵詞:紡織業;國際競爭力;產業升級
一、我國紡織業的發展現狀及出口所面臨的問題
我國紡織業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條集紡織、印染、成品生產為一體的完整的產業鏈。2013年,我國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已達到20776家,資產總額達到21663.78億元,利潤總額達到2202.71億元。
我國是紡織品生產大國,紡織品產量占世界第一位。紗線、坯布是紡織業的主要產品,近年來,我國紗、布產量呈穩步增長趨勢(見表1)。
同時,我國也是紡織品出口大國,我國紡織行業外貿依存度高,目前在30%左右。但近年來,我國紡織品出口出現了一些問題:
1.紡織品出口增速逐年下降
2010年,我國紡織品出口增速為23.6%,2014年僅為5.1%,呈逐年下降的趨勢,紡織品出口額在總出口額中的比重也在逐年下降(見表2)。
2.傳統出口市場的份額逐步減少
日本是我國主要的出口市場之一,但近年來,我國紡織品在日本市場的份額急劇減少,而中國失去的市場份額正在被東盟搶占。2011年-2014年,我國紡織品在日本市場的份額減少了7.4個百分點,而越南份額則增加了3個百分點。
二、影響我國紡織業國際競爭力的因素
1.優勢因素
(1)我國紡織品生產歷史悠久,制定了一系列嚴密科學的生產管理制度,積累了成熟的生產技術管理經驗,培養了一大批技術嫻熟的操作工人,能夠滿足國際市場對產品質量的要求。同時,紡織業也是最早進入市場競爭的行業,市場意識強,在接單、生產、配送等方面有速度快的優勢,能夠適應市場小批量、多品種、快交貨的要求。
(2)我國紡織品原料的生產處于領先位置。我國棉花、滌綸的產量均居世界第一。
(3)多年來,國家一直鼓勵企業技術改造、產業升級、淘汰落后產能,引進了大批國際先進的生產設備,如清梳聯、精梳機、自動絡筒機、無梭布機等,設備新度系數大大提高,無卷化率、無接頭紗比例、無梭布比例得到了大幅提升。
(4)棉花收儲制度取消。自2011年起,為保護棉農利益、穩定棉花種植面積和產量,我國開始實行棉花臨時收儲制度。在此期間,國際棉花價格持續下跌,而國內棉花價格一直保持高位,這使得我國棉制品成本相對較高、國際訂單迅速轉移。2014年,國家已取消了棉花收儲制度,對紡織品出口非常有利。
(5)我國棉紡織企業稅收高征低扣問題即將解決。產品銷項稅17%,而棉花進項稅只能抵扣13%,這一直是影響棉紡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從2014年開始,國家已經在安徽、湖南、浙江、山東等省市進行棉花增值稅改革試點,這一問題很快會得到解決。
(6)我國正加快推進自由貿易政策。近年來,中國與韓國、澳大利亞分別達成自貿協定。過渡期后,韓方實現零關稅的產品將達到稅目的92%,中方實現零關稅的產品將達到稅目的91%;澳方實現零關稅的產品將達到稅目的100%,中方實現零關稅的產品將達到稅目的96.8%。這對我國紡織品出口韓國、從澳大利亞進口優質棉花帶來了契機。
2.劣勢因素
(1)勞動力成本大幅增加。近年來,我國最低工資標準年均增幅20%以上,繳費基數逐年上調,勞動力成本比十年前增長了3倍多。
(2)招工難。自2012年以來,中國勞動力人數已連續三年下降,2014年,16-60歲勞動力減少了371萬人,勞動密集型產業賴以生存的勞動力逐漸缺失。招工難已經成為紡織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3)產業升級有待加強。我國紡織品的出口仍然是數量增長型模式,出口產品結構不合理,出口的主要是中低檔普通商品,而技術水平要求高、深加工、高附加值的紡織品較少。
(4)近些年來,東南亞一些國家大力發展紡織業,形成了不小的競爭力,積極搶占我國的國際市場份額。印度是世界第三大產棉國,根據印度第十二個五年規劃,2012至2017年,印度紡織服裝業將增加295億美元的投資。紡織業是巴基斯坦的支柱產業,巴基斯坦獲得了歐洲普惠制地位,有600多種紡織品可免稅進入27個歐盟成員國市場。這對我國紡織品對歐洲的出口是個不小的沖擊。日本貿易振興機構2014年調查的數據顯示,中國的勞動力成本為越南、孟加拉等國的2.5-5倍。
(5)貿易壁壘。發達國家以所謂保護環境和保護人身安全為由,制定高于發展中國家的強制性產品技術標準,實施環境標志和合格評定程序,或以防止擾亂本國市場為由,實施特殊保護措施,增加了我國紡織品出口的難度。
三、提高我國紡織業國際競爭力的措施
1.實施人才戰略
隨著產業升級的逐步推進,新型智能化、自動化設備將得到大量應用,對紡織企業各類人員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實施人才戰略。走引進人才與培養人才相結合的道路,面向社會和各大高校,招聘有專長的高技術人才。同時,要對企業各類人員分類進行培訓,特別是隨著新設備機械、電氣、儀器、電腦一體化,過去的維修人員只懂機械或者只懂電氣,很難適應這一形勢,只能通過培訓解決。要實行崗位工資制、企業內部技師聘任制度,易崗易薪,鼓勵員工學習技術。要積極培養后備力量,大膽使用年輕員工。對高技術人才和高級技工待遇上要給予傾斜,對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員要予以重獎。要關心員工生活,解決員工的實際困難,凝聚人心,留住人才。
2.加大設備更新力度,淘汰落后產能
新設備大量采用自動控制系統,產品質量能大幅提高。而且用工少,采用新設備是減少用工成本的有效措施。
3.積極開發新產品
重視新產品開發,就是重視企業的未來。要發揮企業技術中心的作用;配置足夠的人員;每年用一定比例的利潤投入產品研發;制定新產品開發獎勵政策,調動研發人員的積極性;積極申報新產品研發項目,爭取國家新產品獎勵資金支持。
4.走差異化道路
東南亞國家搶占我國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抵擋傳統品種上,我們通過更新設備、加強管理、提高產品檔次,擴大出口市場分額。
5.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
2000年我國提出了“走出去”戰略,2011年國家“十二五”規劃要求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同時出臺了很多扶持政策,鼓勵企業走出去。東南亞國家勞動力成本低又是一個很大的消費市場;歐洲發達國家給東南亞國家有貿易優惠政策。 在東南亞投資辦廠,除了發揮我們的管理經驗、技術優勢和設備優勢外,可以利用東南亞國家的優勢,實現優勢互補。
6.利用互聯網技術搶占先機
最近,國家出臺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要積極行動起來,利用電子商務平臺優化采購、分銷體系,擴大銷售渠道,提升企業經營效率;利用網絡實現設備制造廠家對設備的遠程監控,減少設備故障;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隨著網絡的廣泛普及,信息資源越來越成為賴以生存的生命線,所以紡織行業想要發展壯大必須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建立網站,爭取在信息采集上搶占先機。
7.積極發揮政府部門和行業組織的作用
企業應加強與政府部門和行業組織的聯系,積極參與國際展覽及技術經驗交流等頂尖會議,爭取更多的機會為自己企業的品牌和產品做宣傳,提高企業的知名度。
參考文獻:
[1]2014年工業統計年鑒.
[2]鄒小芳.綠色貿易壁壘對中國紡織業出口的影響和對策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1,03:187-189.
[3]董田田.中國紡織業出口競爭力問題和對策研究[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03:41-42.
[4]李小方.淺析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紡織品出口的負面影響[J].科技信息,2008(7).
作者簡介:李潔瓊(1990- ),女,西藏民族大學財經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民族地區財政與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