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楠
摘 要:2014年5月,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強調:“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這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首次以新常態來描述正在變化中的中國經濟。什么是經濟新常態?有哪些特征?本文將對此進行解答。
關鍵詞:新常態;含義;特征
一、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含義
1.經濟新常態概念的提出
經濟新常態是由美國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的總裁埃里安,2010年在第40屆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提出來的。主要用以反映08年金融危機之后全球經濟陷入的低增長狀態。
2.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含義
中國經濟新常態,是指隨著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發展階段發生變化,我國經濟由粗放型經濟增長轉向集約型經濟發展的狀態。“新”指和過去不同,“常態”則表明這一狀態會是長期存在的過程。從我國的消費需求、投資需求、資源環境等方面看,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
二、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征
2014年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習近平把經濟新常態概括為三個方面的特征: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1.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
(1)近年來中國經濟呈現緩慢下行趨勢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年均GDP增長率達到了9.8%。但金融危機以后,經濟開始出現下行趨勢。2010年到2014年,我國GDP增長率分別是10.6%、9.5%、7.7%、7.7%和7.4%。今年前三個季度我國的經濟增長率是6.9%。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我國經濟呈現出了緩慢下行的趨勢。造成中國經濟下行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這樣幾個。
(2)經濟增長速度轉換的原因
①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發生改變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之所以能保持快速增長,主要是靠人口紅利、土地紅利、環境紅利等,但是這些傳統紅利因素都發生了改變。比如土地紅利,低成本、大規模的建設用地供應為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但隨著國家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的規模,土地取得成本越來越高,土地紅利逐漸消失。沒有了這些促進經濟增長的因素,經濟增長速度自然會下滑。
②產能過剩
我國的制造業很發達,但多數都已達到峰值。像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傳統行業基本上產能利用率不足70%。2014年中國鋼產量超過8.2億噸,而鋼的需求量只有7.37億噸,嚴重產能過剩。對于這種過剩產能必須進行削減,而削減必然會帶來經濟增速的下滑。
③出口受阻
08年金融危機以后全球經濟增長普遍乏力,國外對中國產品需求下降,我國出口量驟減。外需萎縮導致中國出口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下降。中國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
2.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經濟結構,包括產業結構、需求結構、城鄉二元結構、區域經濟結構等范疇。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這些方面都將得到優化升級。
(1)產業結構的優化
據世界銀行統計,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的產值占GDP的比重一般在60%以上。而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第二產業工業一直是對GDP貢獻率最大的國民經濟第一大支柱產業。但是2012年,這種支柱地位開始發生改變。2012年,我國第三產業的產值占GDP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上升到45.5%,此后一直處于上升趨勢。截止到今年上半年,第三產業的占比是49.5%。雖然與發達國家的60%還有一定的差距。但這也說明了我們國家的第三產業還存在著很大的發展空間。
(2)需求結構的優化
需求結構包括內需外需結構、投資消費結構、消費需求結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內需外需結構不太合理,過度依賴出口。投資消費結構也不太合理,過度依賴投資。消費需求結構,則存在著以購買吃、穿等生存性商品為主的情況。在新常態下,這幾個結構都將得到優化。在內需外需結構中,更多依靠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在投資消費結構中,消費對GDP的貢獻率越來越大;消費需求結構的優化則體現在:我國居民消費需求結構中的發展性、享受性商品的比例正在不斷上升。
(3)城鄉二元結構的優化
城鄉差距和發展不平衡是各國工業化過程中共有的現象,美國、日本等較早完成工業化的國家也曾經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去縮小城鄉差距。比如,美國花了70年的時間使工農收入趨向平衡;日本則是花了100年使農民的收入超過非農家庭的收入。過去,我國城鄉差距比較大,無論是收入,還是道路、通信、教育、醫療等方面,農村都要落后很多。在新常態下,這種城鄉差距將逐步縮小。
2014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2%,不僅超過了城鎮居民的6.8%,而且也超過了2014年7.4%的GDP增速。可見,農民收入增長特別快。在基礎設施方面,我國推出“村村通公路”政策以來,除個別偏遠山區外,已基本覆蓋全國大部分的行政村。通信狀況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現在網絡信號已經覆蓋全國,手機成為農村居民上網的最主要的終端。教育方面,九年義務教育已經普及,十三五期間,還要繼續普及高中階段的教育。醫療方面,我國已經實現了基本醫療保險的城鄉統一。在新常態下,城鄉二元結構將逐步向一元結構轉化,城鄉差距也將進一步縮小。
(4)區域經濟結構的優化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東部地區率先發展起來,與中、西部地區的差距逐漸拉大。在新常態下,這種差距將逐漸縮小。現在,我們國家正在打造以京津冀經濟圈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弓”,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為“箭”的“一弓雙箭”的區域經濟格局。它所帶動的經濟增長力量將會非常強大。東部的一些產業逐漸向中西部轉移,使東部地區可以集中力量發展創新型產業和服務業。中西部地區也將借著產業轉移的機會獲得難得的發展機遇。未來我國區域經濟結構將更加合理,東中西部之間的差距將進一步縮小。
3.經濟增長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1)傳統經濟增長動力---要素驅動、投資驅動
要素驅動、投資驅動,是指經濟增長主要是由物質要素(人、財、物)的增加帶來的。過去我國在生產力技術含量不是很高的時候,只能靠不斷地投入更多的人、財、物來擴大再生產。但是人、財、物現在都已經不能再支持我們采用過去那種經濟發展模式了。
預計未來五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將呈現負增長,勞動力供給將出現缺口,我們不能再繼續享受低廉的勞動力價格所帶來的低人力成本了;由于產能過剩,也不能再靠政府大規模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凸顯,更不可能再繼續靠大規模開采自然資源來提高產量。
所以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經濟要想持續健康發展的話,只能依靠科技創新了。在新常態下,經濟增長的動力就是要由過去的要素、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2)經濟增長動力的轉換——創新驅動
所謂創新驅動,就是指經濟的增長主要是依靠科學技術的創新來實現的。
發達國家科技創新對GDP的貢獻率高達70%以上,美國和德國甚至高達80%,而我國現在科技創新對GDP的貢獻率只有40%左右。可見還有很大的差距。
過去,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企業比例很低。在全球產業鏈中,往往處于中低端,很多企業僅靠代工生產來賺取微薄的利潤。比如,iPhone手機是由中國工廠制造的,但是蘋果公司留給代工環節的利潤卻少的可憐,只有2%。而蘋果公司由于掌握著核心技術,可以很輕松的就獲得了一部iPhone30%的利潤。
為了改變這種落后的狀況,我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科技創新的政策。如今,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比如,我國的航空航天技術、核電技術、高鐵技術等已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還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雙創”新政。在新常態下,依靠科技創新,掌握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發展處于世界前沿的新興產業,將會為我國經濟找到更多新的增長點。
三、結語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是黨中央在科學分析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準確把握我國國情的基礎上,針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所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這一戰略判斷,為我國未來一段時間研判國家經濟形勢和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提供了很好的指導性思想。新常態下的中國仍然處在極為珍貴的戰略機遇期。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將更加合理,我國經濟對世界的影響將更為深刻和全面。我們要努力為早日實現兩個百年目標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