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建平+于曉飛+陳小玲
摘 要: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是浙江新階段經濟轉型升級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本課題借鑒國內外經驗,結合浙江省傳統制造業發展實際,提出一系列建議,以期加強企業的自主創新,推進傳統制造業的改造提升。
關鍵詞:傳統制造業;企業;自主創新
一、浙江省傳統制造業發展的現狀、特點與問題
1.浙江省傳統制造業的發展階段
經過農村工業化階段(1979-1991年)、全面工業化階段(1992-2001年),浙江在新型工業化階段(2002年~2010年)中后期基本形成以紡織、輕工食品、冶金、建材、化工五大領域為主體的傳統制造業格局,以裝備制造業、高技術產業和臨港重化工業為主的新興產業發展實現快速成長。
2.傳統制造業的主要發展情況及地位
(1)傳統制造業是浙江工業產業的主體。浙江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汽車制造、船舶制造等為代表的先進裝備制造業以及物聯網、新材料、節能環保等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紡織服裝、輕工食品等傳統優勢產業依然是浙江工業經濟的主體。
(2)塊狀經濟是傳統制造業的主要產業組織形式。塊狀經濟是浙江工業發展的特色和優勢,在全省發展經濟、吸納就業、開辟稅源、擴大出口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8年,全省共有年銷售收入200億以上的塊狀經濟26個。其中,14個傳統制造業領域的塊狀經濟實現銷售收入7435.6億元,占26個兩百億級塊狀經濟的59.0%。
(3)傳統制造業是民營企業發展的優勢領域。民營經濟和大型企業集團的不斷發展壯大是浙江省經濟的顯著特點之一,傳統制造業是半數以上的民營企業和大中型企業所從事的產業領域。2009年,全省工業領域的民營企業共有41969家,其中有58.2%的企業分布在五大傳統制造業領域;民營企業共實現工業總產值17804.88億元,其中59.1%來自于五大傳統制造業領域。
(4)傳統制造業是出口貿易快速發展的支撐力量。浙江省是全國聞名的外貿大省,傳統制造業對浙江省出口強勁復蘇起到了積極作用。從經濟總量規模上看,2009年浙江省五大傳統制造業實現出口交貨值4466.44億元,占全省工業企業對外出口總額的52.5%;紡織服裝類等傳統制造業仍占據優勢,共出口2378.4億元,占浙江出口總值的28.0%,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全省出口總值的比重僅為7.4%。
3.傳統制造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浙江省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部分傳統制造業還存在明顯的層次低、結構散、創新弱、品牌小的低端化鎖定傾向。主要表現為:產業升級較為緩慢、產品附加值較低、要素制約壓力不斷加大三個方面。從制造業勞動生產率來看,2009年浙江省單位從業人員的平均工業總產值為48.8萬元/人,低于山東制造業的71.3萬元/人、江蘇制造業的69.0萬元/人。從五大傳統制造業的工業產值利潤額來看,2009年浙江省五大傳統制造業的每百元工業產值的平均利潤額為8.3元,低于全省工業平均水平的8.86元,低于廣東五大傳統制造業的9.78元、山東五大傳統制造業的9.54元、江蘇五大傳統制造業的8.88元。
二、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的發展思路、重要任務及重點領域
1.發展思路
把握“后危機時代”全球經濟、技術發展的新趨勢、新動向,堅持科學發展觀,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目標,以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以研究開發、集成應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為手段,以加強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品牌創新、管理創新、人力資源開發創新、節能減排方式創新為重點,堅持分類指導,突出重點任務和重點技術領域,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發展道路,努力推進全省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傳統企業轉型發展以及出口結構優化調整。
2.重點方向
要在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品牌創新、管理創新、人力資源開發創新、節能減排方式創新六個重點方向加強創新。加強技術創新。充分利用省內外科技和人才資源,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區域創新體系。加強產品創新。全面提升產品品質,搶占價值鏈高端地位,在“專、尖、新、特”上做文章,做專業化精品、尖端化精品、時代化精品、特色化精品。加強品牌創新。深入推進品牌戰略,支持創建知名品牌、區域名牌,深入推進標準化戰略。推進管理創新。發揮企業家在傳統工業企業管理創新中的核心作用,推進企業管理創新、業務創新、開放創新。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創新。在全省所有企業中分別由省、市、縣(市、區)分級分批開展企業家增強創業創新和現代經營管理能力輪訓,提高企業家隊伍素質。加強節能減排方式創新。深化工業循環經濟試點活動,減量、循環、高效利用資源,創建循環型產業集群、工業園區和企業。
3.重要任務
(1)原材料工業領域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的重點任務。嚴格行業準入。嚴格執行國家行業準入條件,制定實施地方性行業準入條件。建立健全落后產能退出機制,建立落后產能界定標準。加強技術改造。以質量品種、節能降耗、綜合利用、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為重點,加快推進原材料工業技術改造。發展循環經濟。按照減量化、資源化和再利用原則,大力推進原材料工業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保護環境,促進原材料工業可持續發展。
(2)消費品工業領域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的重點任務。推動產業集中。推動行業整合,鼓勵行業龍頭骨干企業采取聯合、購并、控股等方式實施企業間、企業與科研院所間的資產重組。建設品牌渠道。引導和支持企業創立自主品牌,努力培育形成區域品牌。著力推進行業龍頭骨干企業自有營銷、獨占性網絡建設,大力發展專業市場、電子商務、展示平臺等共享式營銷網絡。強化工業設計。建立面向長三角乃至全國的重大技術創新平臺,促進一流人才和科技資源等高端要素集聚,如依托浙江大學、省科技創新基地,規劃建設“長三角創意產業走廊”,輻射整個長三角地區。強化產品安全。以食品、家具、玩具和裝飾裝修等涉及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行業為重點,加強質量管理,完善標準和檢測體系,打擊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的違法行為,保障產品使用和食用安全。制定消費品工業企業誠信體系建設指導意見,開展消費品企業誠信體系建設試點工作。跟蹤評價消費品工業企業誠信體系建設指導意見貫徹實施情況,及時修改完善相關規范和標準。
4.重點領域
(1)紡織產業。加快調整化纖產品結構,提升紗線及紡織面料生產技術水平,大力發展產業用紡織品,推動印染業的發展與清潔生產相融合,創建絲綢行業新優勢,以設計和品牌推進服裝服飾產品升級,加快發展紡織裝備制造業.
(2)輕工食品產業。輕工產業以食品、造紙、塑料、皮革、家電、日化、照明電器、縫紉機、輕工裝備等行業為重點,通過技術改造、自主創新、節能減排、淘汰落后、品牌建設、兼并重組,促進產業升級,使生產規模、創新能力、技術裝備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取得突破性進展。
(3)冶金產業。優化鋼鐵產品結構,做強做精不銹鋼產業,積極發展優特鋼,鞏固提升銅加工制造業,加快發展輕有色金屬加工業,培育發展有色金屬新材料。
(4)建材產業。推進水泥產業節能技術改造,支持發展特種玻璃,加快功能型、環保型和新型裝飾陶瓷產品的研究開發,提升浙北玻璃纖維工業生產基地,發展技術含量高、節能環保、高性能新型建筑材料。
(5)化工產業。通過技術改造、自主創新、扶優扶強、節能減排、限制淘汰落后,提高中高檔產品比重、促進產品升級換代,重點提升發展精細化工產品、化工新材料、化學原料藥、基礎化工原料、農用化學品,做精做優化學工業。
三、保障措施
1.貫徹落實相關政策,加強政府引導與扶持
積極落實各項政策。積極貫徹落實國家“調結構、擴內需、保增長”政策措施,把握政策措施的指引方向,爭取更多的國家扶持資金,引導企業走以質取勝和集約化、多元化發展路子,提升傳統制造業競爭力和企業技術水平。加強組織與協調。要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和扶持作用,為傳統制造業增強創新能力、促進改造升級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2.加快產業資源重組,積極培育一批龍頭企業
鼓勵產業資源重組。重點抓好146家龍頭骨干企業培育工作,鼓勵龍頭骨干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培育新增一批龍頭企業。創新合作機制,加大招商選資力度,創新工作機制,積極培育一批擁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創新優勢明顯的成長型企業,推動企業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成為龍頭企業。
3.建設公共創新平臺,大力增強創新載體建設
推進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升級。深入抓好42個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工作,實施 “六六工程”,加快形成產業集群國際競爭優勢。推進公共創新平臺建設。繼續推進公共創新平臺比選工作,增選一批基礎研究扎實、成果轉化好、支撐效果明顯的公共科技創新平臺,努力增強服務傳統制造業企業從研發、中試到產業化各階段創新需求的服務能力。
4.改進信貸金融支持,不斷完善投融資體系
加強風險投資與企業對接。充分發揮風險投資資金對風險投資資本的引導、示范作用,搭建風險資本與優質企業的對接平臺。健全信用擔保體系。探索科技銀行建設,開展知識產權和非專利技術等無形資產質押貸款試點,進一步推進企業科技創新資源轉化,鼓勵企業積極創新。積極鼓勵上市融資。推動企業到國內主板、中小板上市融資,鼓勵有條件企業到海外市場上市融資。
5.突出企業創新主體,繼續推進產學研合作
強化企業的自主創新主體地位。鼓勵企業建設各類研究開發機構、重點實驗室和試驗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進一步強化產學研合作。鼓勵企業采用委托研究、共同開發、有償使用等形式,加強同國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發合作。
6.加強人才培育引進,不斷夯實創新人才基礎
培育和引進高端技術人才。積極貫徹《關于加強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的若干意見》,及時、足額地落實各項獎勵、優惠政策。引進和培養創新型管理人才。繼續推進“企業家素質提升計劃”,完善分配激勵機制,采取股權、期權等方式激勵管理人員。培養一批高素質產業基礎人才。鼓勵企業以外包的形式,委托學?;驅I機構進行企業員工在職培訓。
7.加快實施兩化融合,大力提升企業管理水平
提升企業管理信息化水平。鼓勵和引導企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逐步提高企業的信息化水平。積極推廣企業資源管理信息系統、電子商務。鼓勵企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深入實施企業精細化管理“5111”工程,總結推廣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管理創新成果。
8.增強品牌建設意識,實施知識產權保護戰略
繼續實施名牌激勵政策。落實國家、省、市出臺的各項獎勵政策,鼓勵行業協會、商會和龍頭企業共同協作,以區域的整體力量打造專業商標品牌基地、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集體商標、市場服務商標等。全面落實知識產權保護戰略。全面推定和完善知識產權參與股權和收益分配政策,支持企業大力開發申請擁有專利技術。完善技術合同的管理制度,加強對科技人員流動中知識產權和技術秘密的保護與管理工作,實現技術流動和保護的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