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彩云


摘 要:文章以大數據時代為背景,分析了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現狀、大數據時代對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帶來的影響,并有針對性地提出要進行服務產品創新、服務模式創新及內部管理創新。
關鍵詞:生產性服務業;大數據;創新
生產性服務業(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H.Greenfield于1966年提出,一般是指從農業或制造業內部生產服務部門獨立并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它的主要功能是為生產過程的不同階段提供配套的服務產品,具有中間投入性、產業關聯性、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的高度密集性、集聚性等顯著特征,一般包括以下六個行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和計算機服務業、批發業、金融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
一、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現狀分析
2014年,浙江省國內生產總值(GDP)40154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79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9153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9222億元,分別增長1.4%、7.1%和8.7%。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為4.4:47.7:47.9。第三產業中屬于生產性服務業的金融業、批發業及交通運輸、倉儲物流及郵政業占據了近一半的份額(見圖)。
1.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規模不斷擴大
根據浙江省統計局發布的浙江省第三次經濟普查公報,2013年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企業(法人單位)共計30.317萬個,占第三產業的比例達到44.92%;從業人員241.74萬,占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的42.87%;資產總額193096.8億元,占第三產業資產總額的81.78%。可以看出,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已經成為第三產業中舉足輕重的組成部分,規模不斷擴大的生產性服務業將為全省農業和工業的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2.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產業構成逐步優化
一般而言生產性服務業可以劃分為傳統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傳統服務業在國民經濟運行中起著基礎性作用,新興服務業具有較強的創新性和較高的運行效率,與其它產業的聯系更為緊密,對現代經濟的推動作用更大。浙江生產性服務業中,新興服務業比例在逐年上升,2005年新興服務業占生產性服務業比重為51.2%,2012年上升為56.7%。其中,金融業所占比重最大。2005年,金融業占生產性服務業比重為26.2%,位居批發業之后;2012年上升為33.5%,一舉躍居各行業首位。金融業、批發業之后,按增加值規模大小依次是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和計算機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探業。
3.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越來越明顯
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的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基本保持逐年增加的態勢,從2005年的19.5%增加到2013年的24.1%,平均每年提高近0.6%。這說明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迅速,在社會經濟中的地位日益提高。2005—2013年期間,浙江生產性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均在20%以上,除個別年份外,對GDP年增長率的貢獻均高于2%,說明生產性服務業對浙江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有效的促進作用,生產性服務業已經成為浙江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之一。實踐資料表明,近年來浙江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每增1元,可帶動工業增加值增1.78元;不含交通運輸和批發業的新興生產性服務業,其每增1元,更可帶動工業增3.02元。
二、大數據對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的影響分析
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途徑,生產性服務業發達程度,已逐步成為衡量一個地區綜合競爭力和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對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創造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1.大數據時代為生產性服務業提供個性化服務創造了無限可能性
大數據時代,消費者能夠選擇購買完全客戶化的商品,或從一個可供選擇的環境下自行定制商品,例如在網上購買商品時,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喜好定制化購買;對于商家來說,為了擴大銷售范圍、增加市場份額,他們通常采用特殊的促銷策略,將多種相關聯的商品實行深度捆綁和關聯銷售。個性化驅使商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淘汰率不斷增大,迫使新品推出越來越快、越來越多。作為制造業配套服務的生產性服務業針對客戶的個性化需求或多樣化需求,為客戶量身定制個性化的服務產品,并且根據客戶的歷史數據進行未來需求的預測,創新服務產品種類、拓展服務產品的功能。
2.大數據時代使生產性服務業的商業模式面臨挑戰
傳統的生產性服務業商業模式通常客戶提出需求企業提供服務,最大限度提高客戶的滿意度。大數據時代,隨著新環境、新形勢下制造業及相關產業不斷涌現出各種商業業態、模式和行為,這些都為傳統生產性服務業供應鏈上的需求與供給平衡匹配帶來新的難題,使得企業更難以掌握市場需求與資源整合,導致需求與供給失衡,預測不準。因此大數據時代使得生產性服務業面臨著商業模式的變革,利用大數據將“了解客戶需求”轉變為“預知客戶需求”進而“創造客戶需求”。
3.大數據時代對生產性服務企業的內部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大數據時代如何保護、開發和利用好數據資源是生產性服務企業面臨的新課題。目前,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尤其是傳統的生產性服務業技術水平還比較落后,軟硬件方面都存在很大的空缺,數據的搜集和處理能力還很弱,數據處理分析人才的匱乏也是制約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創新發展的因素之一。
三、大數據背景下浙江省生產性服務業的創新
浙江省是我國經濟大省,非常重視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2015年4月浙江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重點發展信息服務等八大生產性服務業,引導企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鑒于大數據對于生產性服務業的影響,浙江生產性服務業應該從以下方面進行創新:
一是服務產品創新。當前,浙江省的許多產業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產業附加值低,競爭能力弱。生產性服務業的服務產品創新就是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向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環節拓展,在大數據的指引下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比如,農業企業和涉農服務機構應該瞄準農業價值鏈的制高點,注重提高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能力,逐步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建立完善的農副產品流通體系,開展農機跨區作業、承包作業、機具租賃和維修服務;工業服務企業應該圍繞提高研發創新和系統集成能力,開發拓展市場調研、產品設計、技術開發、工程總包和系統控制等業務;同時可以圍繞市場營銷和品牌服務,發展現代銷售體系,增強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能力。另外,可以開展制造施工設備、運輸工具、生產線等融資租賃,創新抵押質押、發行債券等金融服務;創新戰略規劃、營銷策劃、知識產權等咨詢服務等等。大數據時代,只有不斷完善服務產品創新、整合優化全程產業鏈,為客戶提供個性化和整合化的服務產品,才能真正發揮生產性服務業的功能,促進服務業和相關產業的協調發展。
二是服務模式創新。大數據時代,創新生產性服務業服務模式,增強生產性服務業與農業或工業在更高水平上融合發展的能力,可以為農業生產和工業制造的現代化提供更好的發展空間。比如,根據各類數據分析搭建各類農業生產服務平臺、健全農業生產資料配送網絡;鼓勵開展服務外包,整合優化生產服務系統等等;設立工業設計企業和服務中心,建設研發設計交易市場;搭建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和貨物配載中心,加快標準化設施應用,推進第三方物流與制造業聯動發展。總之,不斷完善的生產性服務模式,是支撐和保障創新驅動能夠充分帶動制造業做大做強的催化劑與橋梁,對于顯著提升浙江產業發展的整體水平,整合優化產業鏈、提升價值鏈都具有重要意義。
三是內部管理創新。大數據時代,處理海量數據的技術——如何挖掘出這些數據蘊含的巨大的商業價值,如何實現本行業的價值增值成為每個行業每個企業的重要課題。企業應基于已有的業務數據,運用商務智能BI和供應鏈管理SCM等信息化技術,對各項關鍵業務進行深度的挖掘與分析,掌握其特性與特征,發現改進的機會并對其進行優化,從而實現由粗放管理到精細管理的轉變。同時大力培養生產性服務業急需的高端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同時具有信息技術知識、市場營銷知識、運營管理知識等綜合素質的人才,可以通過分析來自傳感器、社會網絡評論、網絡流量等各方面的數據,為企業的決策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喬紅學.浙江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現狀及其對經濟增長貢獻分析[J].中國經貿導刊,2015.11.
[2]劉潔,李雪源,陳海波.中國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行業差異[J].中國科技論壇,2015.2.
[3]白清.生產性服務業促進制造業升級的機制分析--基于全球價值鏈視角[J].財經問題研究,2015.4.
[4]周靜.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模式[J].財經科學,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