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紅
摘 要:作為企業財務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稅收籌劃的實施也要在財務管理大背景下進行,圍繞財務管理活動安排,為企業財務管w理目標服務。本文圍繞企業稅收籌劃以及財務管理,分析了企業稅收籌劃的相關內容,并結合企業所得稅重點該從企業籌資、投資、利潤分配等角度分析了納稅籌劃對財務管理的影響。
關鍵詞:納稅籌劃;財務管理
一、財務管理跟稅收籌劃關系分析
1.財務管理環境對于企業稅收籌劃的影響
對于企業來講,其財務管理活動主要是指企業外部管理環境以及內部管理環境,在這其中外部環境又劃分為法律環境、經濟環境以及金融市場環境。企業的財務管理活動在實施過程中必然會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和制約。與此同時,稅收籌劃作為企業財務管理的組成部分,要想實現既定目標也必須適應財務管理環境。
2.稅收籌劃跟企業財務管理目標之間的關系分析
企業進行稅收籌劃的最終目標跟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是一致的,就是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具體來講,稅收籌劃就是延遲納稅或者減少企業稅負。企業財務管理的過程中,需要將目標分解為多個具體的小目標,而稅收籌劃就是其中的一個小目標。企業實施稅收籌劃方案,也不能夠僅僅局限于納稅成本降低,還應當緊密結合稅收籌劃是否會提升企業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
3.稅收籌劃跟財務管理內容之間的關系分析
企業財務管理一般包括企業籌資、投資、資金運營以及利潤分配等。要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就要在實施稅收籌劃過程中積極融入財務管理理念。比如在籌資中由于債務利息能夠抵稅,企業財務管理中可以依靠債務進行籌資,同時在投資時也可以選擇具有稅收優惠的行業,在資金運營中可以統籌安排采購、銷售以及內部核算等活動,實現稅收籌劃目標。除此之外,在進行收益分配時也可以充分考慮到股息分配所負擔的高稅負,而采用股本增值的政策。
二、企業籌資過程中的稅收籌劃研究
在研究分析企業籌資過程稅收籌劃時,在企業所得稅稅收籌劃方面重點圍繞以下兩個方面來進行:一是企業籌資結構的變動對于企業整體負稅水平以及企業未來經營業績的影響,二是企業對籌資結構變動進行合理調整和適應,在此基礎上實現企業經濟收益以及節稅效益的最大化。
依據企業資金籌集的來源來進行劃分,企業的籌資可以實現權益籌資以及負債籌資兩種。負債籌資包括自發性借款、企業內部籌資、發行債券以及銀行借款等。而權益籌資則主要是指企業留存收益、發行股票以及吸收外部投資等。一般情況下,企業更多地愿意采用自我積累的方式來籌資發展所需資金,這主要是因為內部籌資沒有實際支付成本,只有在內部資金不足以滿足發展所需時才會考慮使用外部籌資。
對企業籌資方式進行分析,圍繞企業相關費用在所得稅抵扣中的作用入手,發行債券以及企業借款都具有比較明顯的優勢。這是因為企業的借款利息在不高于金融機構同期同類貸款利息的部分可以在稅前進行扣除,除此之外,發行的企業債券利息也可以進行稅前扣除,這兩種方式都可以減少企業所得稅納稅額,進而實現降低納稅負擔的作用。企業依靠融資租賃的方式會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企業稅前列支金額。
企業在管理中依靠負債經營可以發行債券、企業相互拆解、內部集資以及向銀行貸款等降低納稅負擔。發行債券在法律方面受限制較多,盡管籌資額比較高,但是手續費和傭金較高。企業相互拆借以及內部集資等借款利息比較高,且不準從收入中扣除,這一部分利息要作為會計利潤的加項計入到企業納稅所得之中。從這個角度上講,金融機構貸款、內部集資以及企業相互拆借這三種籌資方式的降低稅負作用基本持平。
三、企業投資過程中的稅收籌劃研究
企業投資稅收籌劃主要是指企業在進行稅務登記以及營業執照時或者在公司成立之后進行對外投資過程中,結合企業的實際管理情況和稅收優惠政策,合理選擇納稅負擔最輕的注冊地點、企業類型、經營范圍以及注冊資本等。在投資過程稅收籌劃中,納稅負擔大小是決定性因素,企業在進行新投資活動時,需要將投資凈收益最大化以及納稅負擔最小化作為最核心的目標,結合投資地點、組織形式、投資方式以及投資行業等角度進行科學籌劃。
企業在進行稅務登記、申請營業執照時,會面臨組織形式問題。依據稅法規定,非公司制企業生產運營,企業不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只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而企業以公司制形式運營則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不僅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還需要對投資者的利潤征收個人所得稅。投資者在公司組織形式上的不同選擇也會導致后期的凈收益產生差異。投資方式依據投資對象可以劃分為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兩種。直接投資就是對企業經營資產的投資,尤其是固定資產投資,依靠固定資產運營獲取經營收益。而間接投資則是指依靠對債券或者股票等金融資產,通過金融資產持有間接獲得利潤。一般情況下,企業在進行直接投資時所受到的限制和影響因素會多于間接投資,因此在稅收籌劃的空間上相對比較大一些。對于企業直接投資,投資者所面對的往往是各種流轉稅、行為稅、財產稅以及收益稅等。間接投資則主要是涉及到企業投資所獲得的利息或者股息所得稅以及股票債券資本增值所產生的資本利得稅。
四、企業營運過程中的稅收籌劃研究
企業的營運過程也會對企業的納稅負擔產生影響,這主要是涉及到企業的經營方式。在營運過程中,企業管理者可以依靠對企業銷售方式以及成本費用列支來實現稅收籌劃。就企業所得稅而言,企業應納所得稅額以及稅率會對所得稅納稅額產生影響,而企業的收入、成本以及費用等會對納稅所得額產生影響。正是基于此,在實施稅收籌劃時,應當圍繞如何減小企業所得額的規模,積極挖掘背后隱含的稅收籌劃突破點。圍繞稅收政策,實施收入后移或者減少收入確認;提前確認或者擴大確認企業的成本、費用。
站在企業財務管理的角度進行稅收籌劃,可以圍繞稅率突變年度進行所得稅稅收籌劃。在這方面,主要有以下兩種情況:一是企業享受稅收優惠,二是企業進行虧損的彌補。在上述這兩種情況下,圍繞突變之前還是突變之后進行收入以及費用的確認,能夠對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產生直接的影響。依據我國稅法規定,對于企業在納稅年度所發生的虧損,可以允許其在以后的會計年度中進行結轉,用企業之后年度的經營所得進行彌補,但同時要求結轉的年度不能夠超過五年。在這五年彌補期內,不管企業是盈利還是虧損,都將其作為實際的彌補期限進行納稅額計算。假設五年之內依舊不能夠彌補虧損,那企業還是要正常繳納第六年的盈利。
圍繞上述納稅政策,假如將企業的虧損年度作為第一年,企業可以依靠第二年至第六年的經營盈利來進行彌補,而不必繳納企業所得稅。當企業第二年至第六年的經營盈利都不能夠彌補第一年度的虧損時,企業第七年的盈利就不能夠繼續對之前的虧損進行彌補,需要正常繳納稅款。從這個角度上講,假設企業第七年度的盈利依舊難以彌補第一年度虧損,管理者就可以在制度允許情況下,在第六年度增加確認部分銷售收入或者提前計算第七年度的銷售收入。為此,企業管理者可以對銷售合同付款方式進行合理設計,積極爭取提前收回銷售貨款。
五、企業利潤分配中的稅收籌劃研究
企業在進行利潤分配時會同時考慮企業籌資、企業形象以及企業跟股東的稅收負擔等問題,不同的企業所考慮的側重點也會有所區別。一般情況下,企業進行利潤分配基本上還是考慮企業籌資以及股利政策對股東稅后的影響。
從所得稅的角度來講,當股份制公司股東為自然人時,企業發放現金股利,自然人股東需要按照股利金額的20%繳納個人所得稅。而企業將經營盈利留在企業作為內部積累時,公司股東則不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盡管公司股東沒有現金股利,但是能夠從股價上漲中獲得經濟利益。相比較于股票交易資本利得只需要由買方繳納印花稅之外,其納稅負擔遠遠低于股票現金紅利20%的納稅負擔。
綜合考慮,當被投資企業保留利潤不進行利潤分配時,投資企業獲得的收益可以免稅,不過在股權轉讓時會造成股息性所得轉化為投資轉讓利得,這就使得全額并入企業利潤總額進行征稅,這就使得公司受到重復征稅。正是基于此,站在財務管理、稅收籌劃的角度,公司可以采用以下策略進行稅收籌劃:被投資企業的保留利潤既可以進行分配,也可以不進行分配,但是應當在投資者轉讓股權之前分配累積的未分配利潤。這樣既可以避免投資者的股息性所得轉化為資本利得,消除重復征稅問題,同時對于被投資企業也可以避免因為不分配減少現金流出,減少利息支付。這就意味著企業增加了一筆無息貸款,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獲得更多的資金時間價值。
參考文獻:
[1]蓋有榮.企業納稅籌劃的局限性及其改進對策[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16).
[2]梁小紅.我國中小企業的財務困境及內部優化分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