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冰 方剛
摘 要:我校成為國際商務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實踐基地建設對MIB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根據學校的優勢和特點,分析MIB實踐基地的目標選擇,即立足紡織服裝產業集群、著眼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和拓展北京金融行業,并提出建立實踐基地培訓導師制度和“真實企業問題”導向實訓等建議。
關鍵詞:國際商務碩士;實踐教學基地;目標選擇
一、前言
2014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增列北京服裝學院為國際商務碩士(MIB)專業學位授權名,至此獲批MIB專業學位的高校已有94所。MIB教育旨在培養勝任在涉外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和社會團體從事國際商務經營與管理工作,具備完善的國際商務知識、國際商務分析與決策能力,熟練掌握現代國際商務實踐技能,具有較高的外語水平和較強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國際商務專門人才。國際商務具有國際化、跨領域、新業態、高標準的行業特點。MIB是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趨勢所設立的,這就意味著培養出來的國際商務人才既是面向全世界的,也是面向我國對外開放具體國別的,也是滿足我國不同地區和行業需要的。
二、實踐基地建設定位
MIB是針對“職業型”學生設計的,注重專業訓練,充分的、高質量的專業實踐是MIB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按照教指委培養方案,在整個MIB專業學位的培養環節,學生所參與的實踐訓練時間不得少于六個月。因此,建立穩固、有效的實踐基地對于MIB項目發展和專業特色體現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調查,全國各校的MIB實踐基地建設各有特點。例如,代表地方院校特征的徐州師范大學的MIB實踐教學基地建立在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等地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MIB實踐教學基地主要是廣州及附近的外貿企業,工作性質很符合學校的專業優勢。中央財經大學的MIB實踐教學基地和學生的就業去向是以銀行等金融結構居多,也很契合學校的專業特征。北京林業大學目前的MIB實踐教學基地已設立20余個,基本上能夠滿足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和增加實踐能力的需要;但由于每個學生具有不同的興趣愛好和就業導向,現有的實踐教學基地的實踐內容無法滿足學生多方面的需求。
我校是全國唯一以服裝命名,藝工為主,藝、工、經、管等多學科協調發展,具有鮮明辦學特色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我國2011年第一批招收國際商務碩士的院校共有78所,包括對外經貿大學、南開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名校。北京服裝學院的MIB教育在師資力量、生源質量、辦學條件等方面與第一批“名校”還有一定的差距,我校的MIB培養若想在與其他高校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需要立足自身的優勢與特色,在其他重點大學尚未涉及的領域有所作為。我校的專業優勢領域位于紡織服裝行業、時尚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等,我校的區位優勢是處于首都北京。因此,我們重點從行業和區位兩方面考慮MIB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希望有效發揮我校固有優勢,培養出社會實際需要的國際商務人才。
三、實踐基地目標選擇
1.立足紡織服裝產業集群
紡織服裝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服裝生產國。但我國紡織服裝企業面臨的國際競爭和約束也越發強烈,中歐、中美紡織品貿易摩擦一直影響著世界紡織品貿易。各種紡織品貿易爭端阻礙了我國紡織品業的發展,也對我國經濟增長構成了嚴重的影響。我國的紡織服裝產業集聚地區都需要具有基本的經濟和商務知識、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具有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能夠參與解決中外紡織服裝貿易爭端的高層次人才。我們把實踐基地建立在這些地區,既能夠讓學生經歷具體的企業實踐,又能增加學生的就業選擇機會,也契合我校的專業特點。
目前這些紡織服裝集群主要集中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福建泉州、湖北武漢等地區。在長江三角洲,杭州集中了流金歲月、三彩、羅馬情懷、熏香、江南布衣、女性日記等女裝品牌企業;寧波集中了杉杉、雅戈爾、羅蒙、洛茲、太平鳥等男裝品牌企業;溫州集中了報喜鳥、莊吉、法派、夏夢、美特斯邦威、森馬等男女裝兼有品牌企業;上海集中了恒源祥、南極人、三槍、斯爾麗、海螺、開開等“海派”品牌企業;常熟集中了波司登、秋艷、圣達菲、夢蘭等品牌企業。在珠江三角洲,虎門集中了以純、索莎、灰鼠、夏雪兒等“南派女裝”品牌企業;南海鹽步集中了美恩、奧利儂、嘉莉詩、戴麗斯等內衣品牌企業;順德集中了鯨皇、雪基龍、卓浪等牛仔品牌企業。泉州集中了七匹狼、柒牌、九牧王、利郎等“閩派”品牌企業;武漢集中了紅人、太和、貓人、雅琦等“漢派”品牌企業;北京集中了愛慕、依文、順美、銅牛等本地品牌企業,等等。這些地區的知名企業大都與我校有著較多的聯系或較深的了解,我們需要重點聯系這些企業建立實踐教學基地,互利互惠,協同發展。
2.著眼北京文化創意產業
文化創意產業是一種新興的產業形態,對于促進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將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我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呈現出了蓬勃發展的態勢。《北京市“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首都經濟的重要支柱和新增長點。“十二五”時期要著眼于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立足促進首都產業升級和文化繁榮,著力推進文化創新,優化文化創意發展環境,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水平和競爭力的進一步提升,把北京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創新、運營、交易和體驗中心。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規模目前位居全國首位,擁有一批全國知名的文化創意企業。北京的文化創意產業具有全國性的引領作用,北京文化創意企業能夠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和整體水平的提升。
徑尋求國際化成長。如傳媒領域的歌華集團、派格太合等骨干企業已經與日本、韓國和歐美等地的跨國文化創意企業建立了廣泛的國際合作。北青傳媒在香港上市,北京完美時空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和搜狐暢游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據商務部統計,2013年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三大對外投資母國,其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是外向FDI增速最快的領域。目前國內許多高校已經攜手文化創意企業建立研究生實踐教學基地,法新傳媒攜手武漢紡織大學共同建立“武漢紡織大學服裝專業研究生實踐基地”。我校地處首都北京,具有“天時地利”的固有優勢,要重點在文化創意產業建立MIB實踐教學基地。為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特別是北京文化創意企業培養更多具有寬國際視野、強實踐能力和厚創新底蘊的高端商務人才。
3.拓展北京金融行業
《北京市“十二五”時期金融業發展規劃》指出首都金融業在金融創新、債券市場、股權投資、金融人才等領域的全國領先地位基本確立,北京作為國家金融管理中心的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提升,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中心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北京鼓勵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際金融組織在京落戶,實現國際高端金融人才和知識向北京聚集。北京加大對外資銀行的引進力度,支持在京設立亞太總部、地區總部;鼓勵外商合資證券機構來京發展,大力吸引國際一流的證券期貨類公司入駐北京等。
北京已經具有強大的總部經濟,金融業成為帶動北京經濟的第一支柱產業。2013年北京金融業實現增加值2822.1億元,同比增長11%,占地區增長總值的比重為14.5%,對地方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9.8%。北京市的股權投資基金發展繼續領先全國;創投企業數量金額全國居首,2013年共發生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案例504起,金額611.1億元,投資案例數和投資總金額均列全國首位。截至2013年末,北京共有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管理機構852家,管理資本總量11057.8億元。2013年北京新募基金170支,新增可投資本475.5億元,居全國首位;新增上市公司2家,總數達到219家,位居全國第二。截至2013年末,“新三板”掛牌企業總數356家,總股本97.2億股,其中北京地區企業掛牌248家,占全部掛牌企業總數的69.7%﹔揭牌以來新增掛牌企業156家,其中北京地區新增73家,占比46.8%。法人金融機構比年初增加22家,總數652家,位居全國首位;共有52家企業獲第三方支付牌照,數量居全國第二位。金融機構一直是MIB畢業生的選擇目標,例如對外經貿大學MIB畢業生大部分去向是銀行等金融機構。目前全球金融國際化程度不斷加強,北京有強大的金融資源,我們可以建立金融機構方向的實踐基地,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為學生創造更廣泛的學習機會和就業范圍。
四、結語
由于學校特色和行業特征,我校的MIB教學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可以多點布局,在重點產業建立多元化的實踐基地,并進行相應的基礎建設。首先,我們需要建立實踐基地培訓導師制度。我們聘請企業家、行業管理者等擔任MIB的校外導師,在實踐領域對學生予以指導。不僅為同學們講解自身的經驗與體會,而且還要為研究生提供實習和實地調研的機會,促進學生知識的系統化和實踐能力的提升。我們通過有效的制度對校外導師實行動態管理,保障校外導師隊伍的開放性和高度參與性。另外,我們可構建“真實企業問題”任務導向的實踐培訓模式,讓學生深入接觸企業管理實踐,針對國際商務活動的具體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切實將研究生的零散知識轉換成系統性的企業管理與運營能力,鍛造學生商業實戰能力,培養出具有遠見的、有創造力商業人才。
參考文獻:
[1]林吉雙,杜玉萍,楊勵.國際商務碩士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1,22(6):100-104.
[2]侯鐵建,劉麗,劉增科.地方院校國際商務專業碩士學位教育前瞻性分析——以徐州師范大學國際商務專業碩士學位工作為例[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10,12(6):708-711.
[3]郭秀君,田明華,侯方淼.國際商務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的探討——以北京林業大學為例[J].中國林業教育,2014,32(1):35-38.
[4]張春萍.卓越對俄商務人才培養淺析——以黑龍江大學國際商務碩士為例[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1:13-14.
作者簡介:宋玉冰(1991- ),女,北京服裝學院藝術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方剛(1970- ),男,北京服裝學院商學院,教授,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