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新常態的提出,給我國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也將為產業轉型提供新的發展路徑。本文從經濟新常態的視角來研究產業轉型,認為產業轉型應把握新形勢,適應新要求,擺脫傳統產業主導的發展思路,迎接挑戰,抓住新機遇,推進產業科技化、生態化、國際化發展的“三化”新路。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產業轉型;科技創新;生態城鎮化;“一帶一路”
一、引言
所謂新常態,即不同于以往的狀態,這是一個趨勢性的狀態。在過去的一年多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新常態”。首先,他認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三個以往所表現出來的特征:一是從高速經濟增長調整為經濟的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居民的消費需求將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其次,他還闡述了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面臨的新機遇,這才是中國經濟新常態的關鍵。第三,他還明確提出深化改革是化解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面臨的新問題、新矛盾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對經濟新常態的理論概括,對于產業轉型的研究,給予了更大的理論支撐,有利于未來產業轉型建立系統的理論體系。
一直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從國家到地方都在推動以國企改革為契機的產業轉型。所謂的產業轉型一方面是指產業在組織結構、利益驅動、技術創新等多方面的轉型;另一方面是指同行業內,各項資源在產業之間的優化配置,也就是將物資資本、人力資本等生產要素從夕陽產業向朝陽產業轉移的過程。產業轉型是整個產業發展的戰略核心,經濟新常態下的產業轉型是新的課題,新的使命。
二、經濟新常態下對產業轉型的新要求
經濟新常態下產業轉型的核心應由過去的產業之間、產品之間的比例調整,轉為提高產業、產品附加值和提升產業價值鏈;由以往的價格戰,轉向質量、品牌、技術和服務為核心的競爭;由主要依靠高能耗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進入經濟新常態,意味著產業轉型要適應新常態發展的需要。產業轉型要把握新趨勢適應新要求邁向新高度,筆者認為應重點要搞好以下“五個推進”:
1.推進體制改革
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心,而產業轉型是經濟轉型的核心。產業轉型需要迎接新常態的洗禮,這就要求轉變體制,提供適應產業轉型的經濟體制環境。一是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管理體制,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提高市場化程度;二是轉變政府職能,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到主要為各類市場主體服務和建立健全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機制,發揮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
2.推進產業革命
產業革命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一種表現形式。錢時惕教授認為產業革命應該是產業的技術基礎、結構、運行方式和規模等取代舊的產業模式的活動和過程,涉及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以及經濟結構的巨大變遷。經濟新常態下,產業轉型是在更高層次的產業革命下進行,同時產業轉型必須適應產業革命的發展形勢,抓住機遇,積極推進產業革命。
3.推進產業融合
推進產業融合,進而實現產業轉型。產業融合是指產業間、行業間的相互滲透、交叉,最終融合為一體,逐步形成新產業的動態演進過程。產業融合在經濟新常態大背景下,對于提高產業生產效率和核心競爭力具有積極的效應:一是有助于促進傳統產業創新,進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與產業發展;二是產業競爭力的提高;三是有助于企業內部結構創新??梢愿鶕a業融合的發展趨勢和規律,科學、細致地做好融合規劃,以促進不同產業在滲透、交叉中協同發展,并形成高效融合的新型產業體系。
4.推進區域協調
全國區域發展不平衡,一直是困擾當前經濟發展的難題。區域協調是產業轉型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產業轉型,應積極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一是要根據各項資源環境的富缺狀況、潛在發展空間,發揮比較優勢的區位特征,逐步形成主體功能定位清晰,東-中-西部良性互動,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趨于縮小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二是堅持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布局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逐步實現城鄉一體化。
5.推進國際轉移
響應“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實現產業的國際轉移,以實現國內過剩的產能降壓,并推動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以此同時擴大我國經濟領域的國際話語權。在全球化背景下,產能過剩的有效解決路徑必需經過產業的國際轉移。努力實現外需的拓展與國內產業結構調整之間存在良性循環關系。推進國際轉移,參與區域性的國際分工以及獲得更多外部資源和先進技術,進而促進產業轉型。
三、經濟新常態視角下的產業轉型路徑思考
經濟新常態下,產業轉型迫在眉睫,產業升級是當務之急。新常態的經濟增長是可持續的增長,唯一路徑必須是產業轉型升級。然而,產業轉型升級的各方壓力、粗放發展轉型與路徑選擇等客觀需求也預示著產業轉型必須轉換思維,走出一條新路。為此,筆者認為,經濟新常態下,產業轉型應重點把握以下三個方面:
1.深化科技創新機制,促進產業轉型
產業轉型升級、經濟結構調整,需要科技創新驅動。經濟新常態下,產業轉型必須抓住當前萬眾創新的戰略機遇,進一步深化科技領域的體制改革,創新科技機制,為科技發展提供制度保障。以往由大規模資源能耗和破壞生態的發展模式已經不適合新常態的發展模式,我們應該更加注重科技創新,培育戰略性高新產業,搶占未來經濟增長的制高點。深化科技創新機制,主要是建立健全以下三項機制。
一是市場導向機制。以抓產業帶企業,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支撐產業轉型升級。深入實施產業技術創新行動,以市場為導向征集企業技術需求,加強重大科技項目頂層設計,深入實施創新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工作。
二是產學研創新機制。促進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以科研為重點,響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通過混合所有制的新型構想,形成權責明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長期合作機制。同時發揮政府提供依托、萬眾創新、企業轉化的“三位一體”融合作用,推動科技成果的及時轉化、甚至產業化。
三是科技創新激勵機制。一要深入實施科技創新人才激勵計劃,加強優秀科技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二要深入實施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工作;三要深入實施科技惠民行動,支持生態、環保等民生領域開展重大技術攻關。
2.以生態城鎮化發展為方向,推進產業轉型
為適應經濟新常態,我們必須以生態文明理念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努力實現發展速度和質量的有機統一。新型城鎮化要求引入生態文明的視角,這就是所謂的生態城鎮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宏觀布局,要劃定每個城市特別是特大城市的開發邊界,城市規劃建設的每個細節都要考慮對自然的影響,更不要打破自然系統,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正是新型城鎮化的內在要求和根本原則。李克強總理曾經也指出“城鎮化不是簡單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積擴張,而是要在產業支撐,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實現由鄉到城的轉變”。生態城鎮化必須把環境保護從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潔生產——生態產業——生態基礎設施——生態政區”五同步的生態文明建設轉型。
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增長不再是為了高速增長,要從過去的重資源,向重環保、重生態轉變。生態城鎮化的發展模式,正迎合了新常態發展的需要。通過生態城鎮化,發揮內需擴大的潛力,有效推動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構建經濟長久發展之優勢。
3.依托“一帶一路”,實現產業轉移
“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這兩條貫穿歐亞大陸,東連亞太經濟圈,西入歐洲經濟圈的“一帶一路”,這是世界上跨度最長的經濟大走廊,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合作帶。我國可以依托“一帶一路”建設,有選擇、有目的、有序地進行產業轉移。圍繞“一帶一路”戰略,引導東部部分產業向中西部有序轉移,對于促進區域梯度、聯動、協調發展,帶動中西部新型城鎮化和貧困地區致富,拓展就業和發展新空間,推動經濟向中高端水平躍升。經濟新常態下,依托“一帶一路”,產業升級、結構調整、經濟增長三者協調推進。
四、結語
經濟新常態背后有經濟結構優化、增長動力切換、制度環境改變。理解深化經濟新常態的內涵,未來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將更加合理,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將更具優勢,經濟發展帶來的人民認同感將更加包容,中國經濟對全球的影響將更為深刻和全面。當然,這些機遇能否兌現,取決于我們能否深刻認識中國經濟的新常態內涵,對經濟暫時的減速保持寬容,對產業調整中的風險不再規避。因此未來產業轉型必須要適應經濟新常態的發展需要,建立新機制,落實新要求,不能走過去的老路,也即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路徑,而要走一條“三化”新路,即促進科技化、生態化、國際化的新路。
參考文獻:
[1]新華網:習近平首次系統闡述“新常態”[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1/10/c_127195118.htm.
[2]張燕生.結構調整新常態的特征和前景[J].中國金融,2014(14):28-30.
[3]薄偉康.我國經濟新常態下增長潛能分析[J].東南學術,2014(06):112-117.
[4]徐永德.新常態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制度因素和路徑研究[J].2014(05):108-113.
[5]趙冰琴,李玉華.新常態觀視角下的石家莊市改革創新研究[J].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14(04):34-37.
[6]吳江等著.科技創新與產業轉型研究[M].經濟管理出版社,2014(03):56-57.
[7]李克強.協調推進城鎮化是實現現代化的重大戰略選擇[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4-10.
[8]何立勝.產業融合與產業轉型.河南師范大學學報[J],2006(4):61-64.
作者簡介:陳意新(1978.12- ),男,廣東行政職業學院經濟貿易系教師,講師、經濟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與投資、產業經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