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二十世紀的互聯網產業實現了經濟化發展,互聯網的經濟化發展,實現了人們在社會生活、生產中對互聯網的廣泛應用。互聯網經濟化發展改變了社會經濟市場的環境,對相關企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各種類型的企業、政府、事業單位等開始調整自身發展的戰略。文章在闡述互聯網經濟內涵、優勢的基礎上,分析互聯網經濟發展對產業結構、金融業、人才結構、傳統產業等方面的影響,旨在加強人們對互聯網經濟發展的認識。
關鍵詞:互聯網經濟;傳統產業;城市產業布局;農業;文化旅游產業
互聯網經濟發展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其中最具代表的互聯網經濟包括騰訊、百度、淘寶、新浪、京東等,這些企業在互聯網經濟發展的同時得到迅速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互聯網經濟得發展。在現階段,大量的資本流入互聯網經濟領域,加強了市場對互聯網的依賴,實現了企業管理和經營的電子化、數字化、網絡化發展,與此同時也帶動了企業客戶——人民群眾生活的互聯網化發展,比如人們的網購、020消費服務、導航應用等。互聯網經濟的不斷發展實現了對我國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一、互聯網經濟概述
1.含義
互聯網經濟是基于互聯網所產生的經濟活動的總和,在當今社會發展階段主要包括電子商務、通訊、搜索引擎、網絡游戲等。互聯網經濟時信息網絡化時代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互聯網經濟時代下經濟主體的生產、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以及政府、金融機構的經濟行為都依賴網絡,主要是指依賴網絡獲得大量的經濟信息,從而進行發展決策和預測。互聯網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在形態上主要是知識經濟,在運行方式上主要是以網絡為載體,在經濟模式上是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結合。
2.特點
互聯網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是信息和知識,和傳統依靠資本和土地等物質資源的經濟不同,其發展的基礎主要是非物質資源,比如信息和知識,具體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快節奏和全球化。第一,快節奏。這種快節奏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信息傳播的速度上,基于其實建立在網絡技術發展上,因此信息傳播的速度很快,在不需要和人進行交流的同時就能實現信息傳播,提升了企業生產效率。第二,全球化。互聯網經濟發展下的經濟主體不受限制,任何人都能融入互聯網經濟發展中,實現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二、互聯網經濟對傳統產業的影響
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不僅產生了很多新的產業,而且以一種滲透的方式對傳統產業帶來了沖擊,特別是思維方式的沖擊。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是在技術進步的前提下進行的,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模式發展了改變。在互聯網經濟發展中,用戶能夠進行免費的體驗,這種創新性思維下提出的免費體驗符合大眾的消費心理。另外,在互聯網經濟發展下經濟運行方式發生了變化,表現為網店的出現。同時,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對傳統的金融業、制造業以及媒體產業等產生了沖擊,具體表現如下:
1.互聯網經濟對傳統金融業的影響
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實現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表現為以網上銀行和第三方支付的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對傳統銀行的經營模式產生了沖擊。同時,互聯網金融的出現豐富了金融理財產品的種類,降低了人們理財的障礙,拓展了融資渠道。
(1)網上銀行
傳統銀行存在的大前提是交易成本、交易信息的不對等,其銀行辦理業務需要到營業點進行辦理。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改善了這種不對稱狀況,出現了網上銀行。消費者可以利用搜索引擎對所需信息進行檢索,從而加強對銀行發展現狀的了解,為自己對銀行的選擇提供參考。網上銀行的出現擺脫了時間、空間的限制,人們能夠隨時隨地進行業務的辦理,節約了人力資本。與此同時,銀行管理者在互聯網經濟發展下開始注重消費者的體驗,由此在銀行交易時加強了消費者對對方資金、信用等信息的查詢功能,同時還能通過社交網站發布自己的貨幣。
(2)金融理財
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加強了金融領域第三方支付平臺和理財平臺的發展,余額寶將理財門檻降低到一元,實現了理財面向全民的目標。
(3)融資渠道拓展
互聯網經濟對融資渠道的拓展主要表現為備受人們支持的P2P投資平臺模式的構建,這種平臺模式增加了人們的理財渠道,拓展了企業的融資渠道,在實現投資、融資透明化的同時,縮短了投資和融資雙方的空間距離,加強了雙方彼此的信任。
2.互聯網經濟對傳統制造業的影響
在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下,傳統制造業的生產階段出現了區位指向,內部的生產過程出現了空間分離的態勢,減少了空間對制造業發展的限制,出現了全球生產的集聚效應。傳統制造業的生產方式實現了由剛性生產到柔性生產的轉變,具體如圖所示:
傳統制造業注重產品的成本、質量、價格、服務等方面的信息,產業的發展主要圍繞降低本金、增加效益進行。互聯網經濟下的制造業發展更加注重認知度,認知度能夠被直接量化為收益,并通過谷歌、百度等廣告的推廣按照點擊率和網站流量來支付費用。認知度同時和電子商務平臺的會員費、詢盤費、增值服務收益等相關。現階段我國成功發展的B2B平臺比如阿里巴巴、馬可波羅網等,成為制造業產業鏈中獲取效益最高的環節,在互聯網經濟下傳統制造業技術的研發期縮短,開始將發展重點轉移到關注客戶的體驗,同時也加快了技術的淘汰速度。另外,互聯網經濟下的傳統制造業服務變得超前,開始引領客戶產生某種需求,制造產品的認知度體現從原有的質量、價格等指標轉變為產品的曝光度。2013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10萬億,我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
三、互聯網經濟對城市產業布局的影響
互聯網經濟下人們的空間邏輯思維轉變為城市產業的布局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城市功能服務化的發展
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加強了信息密集型服務業在城市中心的機具,逐漸形成了以大型CBD為核心,加上周圍分散各種商務街區和市場的服務網絡體系。城市中心的工業化建設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服務業的興起和發展,比如廣州形成了以天河新城CBD為核心的六大商業中心。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城市成為各種信息的匯集點,加強了供需和發展之間的聯系,同時,互聯網經濟的發展為城市提供了資金、人才、信息和技術等必要的發展要素支持,建立和完善了全球管理后勤服務系統。物流園區的出現正是互聯網經濟下城市功能服務化發展的集中體現。
2.出現了新的產業空間
互聯網經濟使城市產業布局上產生了新的產業空間,包括開發區、工業園區、高新技術開發區、大學城等。這些新的產業空間主要注重空間的集聚和功能的互補,在區位選擇上,開發區和工業區一般遠離城市中心,大多發展在城市的郊區和城鎮,比如廣州的工業園區大多分布在東部和南部地區。高新技術開發區大多在城市中心,對交通、經濟發展具有很高的要求,我國的高新技術開發區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
3.大城市郊區出現大型的商業新城
這些大型商業新城一般以城市居民的購物休閑消費為主,同時分布一些大型的專業化批發市場。原先位于城市中心的零售商業服務業,受信息密集型服務業發展抬高低價的影響,開始轉變生產和經營模式、規模,將其建設的地點逐漸轉為大城市郊區的商業新城。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未來的城市產業布局更加注重工業的集中,開始向郊區、開發區及一些工業園區集中,比如通過高新技術開發區和大學城的結合來充分發揮科研的力量,物流園區和城市交通樞紐的結合為城市產業的發展提供便利的條件。
四、互聯網經濟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的關于普惠金融在農業發展的應用,同時,我國《2015中國農村互聯網金融報告》中指出,我國現階段的農村經濟機構發展匱乏,農民對經濟服務的享受存在困難。互聯網經濟的發展逐漸將金融發展融入農村市場,促進了農業快速的發展。2014年3月,在華鼎國學研究基金會的統籌指導下,自主研發創新型O2O三網合一平臺——可溯,成立了國鼎文化科技產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實現了在新經濟形勢下對互聯網金融數據的有效利用,促進了農村、農業和農業的發展,將農業企業發展的資金、銷售、用戶對農產品的需求和互聯網金融數據進行結合,實現了產業鏈的對接發展,形成了可溯查、可溯貸、可溯電商的互通。在整合社會優質資源的基礎上實現了為農業發展的服務。在互聯網經濟發展的影響下,農業發展實現了云農場的構建,主要體現在產業互聯網經濟發展下農業生態圈的建立、產業互聯網經濟發展下大數據的應用、產業互聯網經濟發展下企業線上和線下的融合性發展。
五、互聯網經濟對文化旅游產業的影響
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加速了各種創意產業園區的形成,這些創意產業園區的形成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但現階段我國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缺乏文化和創意,且沒有好的商業模式和金融支持,比如歡樂谷游樂場的發展就不具備一定的創意支持。而互聯網經濟發展為文化旅游產業中的游樂園快速發展提供了捷徑,表現為在游樂園中融入了具有民族文化的動漫形象。互聯網經濟下動漫游戲發展快速,互聯網的信息技術支持加強了各國動漫文化的交流和傳播,因此,發展游樂園文化產業要將游樂園和動漫文化結合,加強對主體公園的創新。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可以利用自媒體的特征加強對游樂園和動漫結合聲勢的宣傳,并在借助一些互聯網工具,打造體現我國民族特色的游樂園,經過互聯網經濟在游樂園文化旅游產業的滲透,我國文化旅游產業實現了一條龍式的網絡化發展。
六、總結
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對傳統產業、城市產業布局、農業、文化旅游產業等相關產業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為各種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特別是對傳統企業各方面的沖擊。為了實現互聯網經濟對相關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有關人員要采取措施加強互聯網經濟和相關產業的融合,比如可以引入云計算技術,利用云計算技術加強對企業發展各種數據的分析。同時,還要根據市場的發展狀況及時調整和完善產業結構,從而在真正意義上抓住互聯網經濟為產業發展帶來的機遇,不斷提升產業發展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吳韜.互聯網產業發展的階段性及其對相關產品市場界定的影響[J].中國物價,2013,08:23-26.
[2]段軍山,余點點.互聯網發展、教育投入與產業升級——基于中國68個大中城市的面板數據[J].產經評論,2013,05:5-15.
[3]黃志軍,曹東坡,劉丹鷺.互聯網經濟、制度與創新價值鏈——基于人力資本與制度發展指數的測度分析[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5,09:26-39.
[4]何菊香,賴世茜,廖小偉.互聯網產業發展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管理評論,2015,01:138-147.
[5]董昀,李鑫.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基于文獻的探究[J].金融評論,2014,05:16-40+123.
作者簡介:李元(1997.09- ),男,天津人,漢,天津市南開中學,高中在讀,研究方向: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