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迅速發展,綜合國力也隨之日益增強。我國的GDP也從1995的世界第七增長到2012世界的第二,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GDP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本文主要是應用多元統計經濟學和spss軟件,通過對數據的整理歸納結合模型的建立調整,就影響我國GDP增長的經濟因素進行因子分析,從整體上了解我國GDP增長的相關經濟因素及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GDP增長;因子分析;合理建議
一、引言
GDP--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者是一個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常常被公認為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它不僅可以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水平,還能影響到該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中國季度GDP統計方法:行業增值法的基本計算法、各行業增加值的具體核算方法、不變價國內總產值總核算。然而,影響我國GDP增長的因素有許多,每個因素的影響程度亦是不能實數確定做比較。鑒于當前所學和掌握的知識有限,選取認為比較重要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
二、問題的提出
總體來看,近幾年隨著科技的發展,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是呈上漲的趨勢,但由于國際經濟環境的復雜變化,中國的經濟發展難免會受之影響的。為了更好的了解我國經濟增長相關的因素,對影響我國GDP增長的經濟因素進行了因子分析。本文主要從中國統計年鑒1995-2014年的相關數據進行國內總收入和第一產業增加值、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來分析我國GDP增長經濟因素的相關因子分析得到相應的數據結論,并可以提出一些相關性的建議。
三、因子分析的原理
因子分析是通過對原始數據研究其相關矩陣的內部依賴關系,把一些原本錯綜復雜的關系多個變量(或者樣品)表示成少數幾個反映共性的因子,并給出原始數據變量和綜合因子之間相關關系的一種多元統計分析方法。
因子分析常用的兩種方法:一種是通過對變量相關矩陣或者協方差內部結構,研究變量之間相關關系的R型因子分析。另一種是通過對樣品相似陣內的部結構研究樣品之間相關關系Q型因子分析。在分析處理多個變量之間的問題時,變量之間往往相關密切,因此導致觀測數據所反映出來的信息是有重疊。于是,人們希望可以找到較少的綜合變量盡可能全的反映原始變量的信息。
這些不可直接觀測的少數綜合變量稱為公共因子或者潛在因子,通過相關系數矩陣、及其逆矩陣、各變量的共同度、各個特征根的方差貢獻率、因子載荷矩陣、因子得分系數矩陣。
四、數據的收集
為了充分反映各行業之間的增加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以及國民總收入對我國GDP增長的影響,并考慮相關數據的可得性,這里選取《中國統計年鑒》1995年-2014年公布的相關數據。
2.三次產業分類依據是國家統計局于2012年制定的《三次產業劃分規定》。第一產業是指農、林、牧、漁業(其中不含農、林、牧、漁服務業);第二產業即為采礦業(不含開采輔助活動),制造業(不含金屬制品、機械以及設備修理業),電力、熱力、燃氣和水生產以及供應業,建筑業;第三產業是指服務業,是指除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之外的其他行業。
五、數據的檢驗與分析
表1和表2是表示5個變量經過標準化后的相關系數矩陣和它的逆矩陣,從表可以清楚的看出多個數據指標間它們的相關系數都接近1了,說明五個指標變量具有很強的相關性。
表3顯示的是KMO和Bartlett檢驗的結果,當KMO的值越大的時候,越適合因子分析,如果KMO的值大于0.5的時候,則比較適宜進行因子分析,此處KMO的值為0.665,表示適合進行因子分析。除此,從Bartlett球形檢驗的值為547.729,自由度為10,達到顯著,表明標準化的原始數據它們之間的相關系數矩陣是存在共同因子,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表4是相關系數矩陣的特征值及其相應的方差貢獻率,前面兩個特征值的方差累積的貢獻率為99.962%,已經大于經驗所規定的85%要求。說明該包含另外指標相當大一部分重要信息,所以總體應當選留1個因子。
表5和表6分別是旋轉前后的因子載荷矩陣。旋轉前后各個變量在各因子上的載荷區別不是很明顯。旋轉后x1、x2、x3、x4、x5和第一因子的相關系數較大,代表了這三個產業對GDP增加的影響變化的指標信息。根據各個變量所代表的指標內容,將第一因子稱為總量因子,主要代表經濟總量所相關指標的信息;第二因子稱為產業結構因子,主要代表我國不同產業的占比情況;第三因子稱為生活因子,主要代表我國所相關人均指標的信息。
從第一個因子得分來看,在這五個指標中影響GDP增長的主要因素是第二產業的增加值。若第二成分得分來看,可以了解到五個指標中影響我國GDP增長的經濟因素主要為第三產業的增加值?;蚴菑牡谌蜃拥梅殖煞謥砜矗瑒t可以看出去五個指標中影響我國GDP增長的主要經濟因素為第一產業的增加值。
六、結論分析與建議
1.主要結論
(1)從以上的數據因子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各個產業對我國GDP的經濟增長的變動關系。五個指標標量對我國的GDP增長都有很大的相關性,我們可以從三大產業對我GDP的增長的貢獻率中,目前我國主要是依靠第二產業工業的增長經濟。
(2)國民總收入的計算方法為生產法、支出法、收入法。其中收入法是指將將國民生產總值看作各種生產要素(資本、土地、勞動)所創造增加值的總額。國民總收入是一國國內生產總值最主要的指標,它是反應該國經濟總量的重要指標。
(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越高說明人們生活質量水平也越高,人均GDP是GDP與該國家的人口相關,雖然我國的經濟總量是在不斷的擴增,GDP增長是世界前茅。但是由于我國世界的人口大國,導致我國的人均GDP在2014年的時候還是排在世界90名左右,我們還仍然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
(4)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狀態以及其優化升級的能力,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對于促進一個國家經濟的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具有協調的重要作用。
2.建議
(1)一個國家要持續發展經濟,最主要的是要優化產業結構。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普遍是第三產業服務業占70%以上,但我國制造業的服務化水平還是不高,生產性的發展也相對滯后、結構不合理等相關問題,使得我國服務業占GDP比重不足50%,差距十分顯著。因此我們應該提高服務業占GDP的比重,降低第二產業工業在GDP的比例。需要采取有力措施,把制造業服務化的同時,把生產性服務業創新活躍、產業融合度的提高,促進我國產業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提高。
(2)我們應該清楚的認識到盡管隨著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經濟是在不斷地發展。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的認識我國是世界人口大國,人均GDP的水平還是很低,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所以,我們要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要不斷發展經濟建設。一心一意的走科學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認真的學習科技和經驗,努力發展我國的經濟。
作者簡介:吳金香(1993.03- ),漢族,福建三明,長江師范學院財經學院在讀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