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全國受益,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隨之也帶來了居民貧富收入差距。正確看待居民收入差距并有效縮小差距,對減少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推動經濟穩步增長意義重大。
關鍵詞:收入差距;效率;公平
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開始騰飛,雖然在建國時期我們沒有注意到社會事業的發展,改革開放后我們把注意力開始轉向了社會事業,但是投入的還是不夠,與當時經濟發展的速度相比,社會事業發展依然相對滯后。近年來,受經濟下行壓力影響,以民生事業為主的社會矛盾越來越突出了。我們必須清楚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同等重要,甚至是以民生為主的社會事業的發展更為重要。
一、市居民收入的現狀
收入分配是關系到整個國家的穩定與發展。一個國家的穩定與否,不光要看這個國家的蛋糕做得夠不夠大,還要看這個蛋糕切得均不均,分得勻不勻。其操作過程關系到整個國家的健康穩定發展,而且也直接關系到百姓的安居樂業。既要重視效率,又要公平。收入差距應該有的,但是不應該存在嚴重的同工不同酬,民眾付出艱辛的體力和腦力勞動,但卻得不到公平的回報,這讓其心寒,影響到整個社會的進步與和諧。只有公平合理的回報才會激發民眾全心全意的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的浪潮中,才會歸入到遵守各項規章制度的隊列中,響應黨的號召。
1.居民收入總體狀況
“十一五”期間,全市大力實施“工業主導、產業立市”戰略,在整個朝陽地區其縣域經濟綜合發展位居前列,這一時期市城鄉面貌煥然一新,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十二五”期間,全市實行“突破遼西北”戰略,在此期間推行優化產業結構升級和集群高速發展政策,使得全市的經濟穩步發展。這一時期是城鄉建設最快、社會建設成效最好、人民滿意度最高的時期。
2.收入中大部分支出去向
雖說是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是居民的基本支出主要集中在衣食住行上,醫療和教育所占比也是不少。我們現在雖然不必為吃喝犯愁,但現行的物價高增長卻讓很多低收入的家庭吃不消。一般家庭雖然收入高了,但也都投入到享受上了,買了更大的房和車子。在下一代的教育上,國家免收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雜費,包括今年五中全會公報提出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確減輕了家庭的經濟負擔。同時還規定不準校內校外補課,以減輕學生負擔。但是很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總是想方設法的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補習班。你不補習就攆不上其他的同學,這樣也就逼著不愿意參加補習的家長也跟著補習了。這樣一來明顯的增加了教育的投入費用。有資料顯示我國居民基本生活支出占收入的比例集中在40-60%之間,而我市有部分家庭還要超過這個區間,這說明我市居民收入有很大比重是用于衣食住行,其中教育就占了這些支出的較大比重。
3.高收入群體構成狀況
在高收入群體中大多是私企老板,個體經商戶以及一些壟斷行業。像電力、通信、石油等行業的工資在眾多行業中排在前幾位。這些行業的年金就已經大大的超過了機關事業單位普通員工的一年工資。有些壟斷行業得到了行政和管理等諸多方面的保護,顯然在市場競爭方面就已經占據著諸多優勢。
二、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分析
1.體制的不完善
體制的不完善是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重要原因。舊體制的廢除,新體制尚未完善,導致事業、機關單位與企業員工之間的收入和福利差距進一步拉大。
2.生產要素分配不均
主要體現在初次分配的不平等。某些壟斷行業比如說像電信,他們可以憑借著壟斷地位獲得更多超額的利潤,為職工謀取高收入。而這些超額的利潤都不是靠正常勞動所獲得。在同等條件下,同等職業,在壟斷行業工作的收入遠遠高于社會勞動力的市場價格。
3.個人投資理念的差距
我市的大多的低收入的家庭對于收入的再利用比較保守,不敢冒風險,也就不敢用于投資創造更多的財富,而高收入者卻在投資、理財等方面是更勝一籌,這樣增加了高收入群體的財富收入途徑,從而使得收入進一步的拉大。
三、擴大中等收入人群的基本思路分析
1.正確看待居民收入差距
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推進社會事業改革創新具體內容中提到要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其中涉及到怎樣進行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如何減小差距,最終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目前就收入分配差距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說,我們現在已經存在了嚴重的兩極分化,基尼系數已經超過0.4這個線。另一種觀點認為我們現在的收入差距大致相當,不必死抱著0.4這個底線。不同的觀點的存在是因為他們考察的范圍和口徑不同。說我們現在已經存在嚴重的兩極分化,是考慮到了非法收入對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但無論哪種觀點,都認為我們現在存在兩極不可避免。問題關鍵在于怎樣讓中等收入人群擴大,逐步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
2.積極改善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措施
(1)保持經濟又快又好發展
保持一定的經濟發展速度,擴大收入的可分配總量。想要提升收入的總量,就必須把“蛋糕”做大。
(2)取締非法收入
加強法律法規的建設,依法取締非法收入,保護正常所得。讓辛勤勞動所得與真正的付出成比例。讓老實誠懇的人的付出得到應得的收入。
(3)享受教育機會均等化
主要是擴大教育面,讓更多的人受教育。因為工資性的收入是城鎮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目前事業機關單位工資標準起決定性因素就是人力資源成本。誰受教育程度高,誰的基本工資就高。而教育則是提高人力資源的基礎。讓有困難的群眾和上不起學的人都能享受高等教育,提高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和技術水平,最終提高工資收入。
(4)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主要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尤其是壟斷行業收入分配的調控和監管。引入績效考核辦法,來規避非市場因素收入。營造合理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環境。
作者簡介:張麗杰(1976.06- ),女,漢族,遼寧北票人,講師,研究方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