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萱,汪長發(. 長沙市麓山國際實驗學校G33 班,湖南40006;.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普外一科,湖南 長沙4003)
隨著經濟水平提高,工作節奏加快,社會壓力加大,乳腺疾病發病率逐年升高,給廣大女性身心帶來了困擾。為了解女職工乳腺疾病流行病學特點,明確乳腺健康體檢新模式,為醫院女職工保健提供參考依據,對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2013 年度職工體檢結果進行歸納分析,報道如下。
1.1 資料 2013 年度在本院健康管理中心參加年度職工體檢的在職和離退休女職工,共1 561 例,年齡22~74 歲,平均38.2 歲。
1.2 方法
1.2.1 健康調查問卷 所有參檢女職工填寫健康問卷表,問卷表內容包括:(1)個人信息姓名、年齡、職業、住址、身高、體質量、腰圍、胸圍、血壓、學歷等;(2)服藥史長期用藥史,包括避孕藥物、鎮痛藥物、精神藥物等;(3)生活方式及習慣吸煙、飲酒、飲食偏好、睡眠、體育鍛煉、性格等;(4)疾病手術史,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血管病、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慢性疾病史,乳腺疾病、婦科疾病、精神疾病病史及手術史;(5)婚育月經史,婚姻狀況、生育史(包括孕、產次)、初潮、月經量、哺乳史、絕經年齡等;(6)家族史惡性腫瘤,尤其有無乳腺癌家族史。
1.2.2 檢查方法 乳腺、甲狀腺外科專科醫生詢問病史、查體并做好記錄,所有體檢對象常規乳房體格檢查(視診、觸診)和乳腺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有特殊體征者(乳頭溢血、皮膚橘皮樣變化等)進一步行鉬靶、乳管鏡等檢查,必要時行組織病理學切片檢查,診斷標準參考衛生部規劃全國高等學校教材《外科學》第7 版[1]。
1.2.3 數據歸納分析 按年齡分5 個組:≤30 歲組、>30~40 歲組、>40~50 歲組、>50~60 組、>60~74 歲組,建立Excel 表格記錄所有數據。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9.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比較,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乳腺疾病分類、患病率與構成比 本院2013 年度參與職工體檢女職工共1 561 人,發現乳腺疾病共656例,患病率42.02%。患病率從高到低依次為乳腺小葉增生546 例(34.98%)、乳腺囊腫68 例(4.36%)、乳腺纖維瘤40 例(2.56%)、乳腺癌2 例(0.13%),乳腺增生性疾病構成女性乳腺疾病主要病種。見表1。
2.2 各年齡組女職工乳腺疾病分布情況 各年齡組間總患病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30~40 歲組、>40~50 歲組乳腺小葉增生患病率與其他各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30 歲組與大于50~60歲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30~40 歲組、>40~50 歲組乳腺囊腫患病率與其他各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30~40 歲組、>40~50 歲組乳腺纖維瘤患病率與其他各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2 例乳腺癌經手術病理確診,Ⅰ期乳腺癌1 例,Ⅱ期乳腺癌1 例。

表2 各年齡組女職工乳腺疾病分布情況[n(%)]
3.1 乳腺良性病變分布情況 綜合分析本次年度體檢結果發現,乳腺疾病患病率42.02%?;疾÷蕪母叩降鸵来螢槿橄傩∪~增生(34.98%)、乳腺囊腫(4.36%)、乳腺纖維瘤(2.56%)、乳腺癌(0.13%),乳腺增生性疾病構成女性乳腺疾病主要病種。乳腺疾病以乳腺小葉增生最多,占患病人數的83.23%,好發年齡為30~50 歲,患病率隨年齡增大而上升趨勢,>50 歲患病率下降。乳腺小葉增生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乳腺疾病,組織學特點是乳腺組織結構紊亂,乳腺纖維組織及上皮增生。主要表現為乳房脹痛和刺痛,常與月經周期有關,月經前乳腺增生期感到腫痛明顯,而月經后可減輕,也有表現為與月經無關的不規則疼痛。該病分為3 期:單純性乳腺增生,表現為乳腺小葉增生;囊性乳腺增生,表現為乳腺小葉內末梢導管高度擴張,形成單個或多個大小不等的囊腫;腺型小葉增生,該期介于單純乳腺增生期和囊性乳腺增生期之間,表現為小葉內末梢導管、腺泡及纖維組織不同程度的增生。目前認為,乳腺小葉增生的發病與激素失調和精神因素有關。主要是下丘腦-垂體-性腺激素軸紊亂,可能是由于從事醫護工作壓力大,工作時間不規律,大腦經常處于緊張狀態,既承擔繁重臨床工作,同時擔負著家庭重擔,長期面臨多層面的精神壓力,內分泌激素失調,致使乳腺長期處于增殖不能復舊或復舊不全狀態中,久而久之發生乳腺小葉增生[2]。乳腺小葉增生的婦女發生乳腺癌的危險性是一般婦女的2~4 倍[3],乳腺囊性增生為婦女多發病,一些學者認為有惡變可能(2%~3%),另有學者認為并無惡變,重要的是該病和乳腺癌有同時發生的可能[4],屬癌前病變,定期進行婦查,早期治療乳腺增生病,對預防乳腺癌的發生有重要意義。
3.2 乳腺癌的篩查 乳腺癌已居我國女性惡性腫瘤的首位,發病率有逐年上升,且有年輕化趨勢,嚴重威脅婦女的生命和健康。本次體檢新發現乳腺癌2 例,>40~50歲組和大于60~74 歲組各1 例,2 例行高分辨彩色多普勒超聲、鉬靶發現可疑腫塊,均有乳腺小葉增生病史,1 例有家族史,腫塊體積均較小,2 例均接受手術活檢及改良根治手術,術后接受規律綜合治療,目前尚無復發。無婚育史、無母乳喂養史、肥胖、或食用含激素過多的不安全食品、或使用含激素美容護膚品和類藥物都是乳腺癌發生的高危因素[5],除上述高危因素外,要預防乳腺癌的發生,每年定期體檢必不可少。通過健康教育小講課、科普宣傳窗等手段科普乳腺的正確自查方法,定期自查;對乳腺小葉增生者,無明顯癥狀或癥狀較輕,予以耐心解釋,放下心理包袱,必要時予以理療和中醫藥對癥治療。發現乳房包塊者,積極行乳腺高分辨彩色多普勒超聲、鉬靶檢查,必要時手術切除活檢,篩查乳腺癌。乳腺癌術后,因積極配合后續放化療,接受心理疏導,定期復查。盡可能做到乳腺癌的“三早”,即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3.3 乳腺疾病的防治 本次體檢以乳甲外科專家乳腺體格檢查為中心,輔以乳腺彩色多普勒超聲、乳腺鉬靶X 射線、乳管鏡鏡檢及乳腺腫塊切除或粗針穿刺完善病理檢查。觸診是乳腺檢查最基本的方法,目的是對受檢者乳腺的情況及病史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強調手法規范、正確、全面,經驗豐富的專科醫生乳腺體查對乳腺疾病的診斷準確率可高達95%以上[6-7]。彩色多普勒超聲因具有無創性、便攜、實用、檢查費用低。近年來受到臨床醫生廣泛推薦,尤其隨著彈性成像、超聲造影、超聲介入、三維容積成像等現代新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聯合應用,以及超聲BI-RADS 分級診斷標準的出爐,乳腺疾病的診斷準確性大幅度提高,特別是超聲造影成像,Steppan 等[8]報道超聲增強造影有助于鑒別乳腺癌患者淋巴良惡性,轉移性淋巴結顯著增強。超聲造影還可以用來定位前哨淋巴結,有利于更好地實施乳腺癌手術[9]。乳腺鉬靶檢查是發現早期乳腺癌的最有效檢查,國際公認的早期乳腺癌普查成熟高效的手段,乳腺鉬靶檢查是臨床乳腺疾病篩查首選方法之一[10],缺點是對近胸壁的小腫塊效果差、易漏診,放射線對人體有一定損傷。乳頭溢液者,最適合乳管鏡檢查排查乳管內病灶。如乳腺觸診發現可疑腫塊,乳腺彩色多普勒超聲及鉬靶高度懷疑乳腺癌,須明確診斷或惡變可疑者也可行手術切除或粗針穿刺活檢等明確組織病理學診斷,對明確腫瘤性質及合理選擇治療手段,改善臨床預后及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意義。
3.4 治療乳腺癌的意義及存在的問題 事實表明,提高乳腺癌生存率和降低病死率的決定因素并非完全在于治療手段的改善,最關鍵的還是如何早期發現乳腺癌[11]。大部分女職工停留在知道要做婦科檢查,有時由于工作忙、怕麻煩、意識保守等因素漏檢,部分女職工發現病變未及時到??圃\治。掌握醫院女職工乳腺疾病發病特點,采取多種途徑宣傳乳腺保健知識,學會乳腺自查方法,加強女職工自我保健意識是防治乳腺病、減少癌前病變、降低乳腺癌發病率的根本措施,使乳腺癌得以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提高本院女職工保健水平。
[1] 陳孝平. 外科學[M].7 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434-444.
[2] Ting AY,Kimler BF,Fabian CJ,et al. Tamoxifen prevents premalignant changes of breast,but not ovarian,cancer in rats at high risk for both diseases[J].Cancer Prev Res(Phila),2008,1 (7):546553..
[3] 潘瑞芹,陳平. 加強對乳腺癌易患人群的研究[J].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5,14(4):241-242.
[4] 孫衍慶. 外科學[M]. 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5:213-214.
[5] Croce S,Bretz-Grenier MF,Mathelin C. Most common benign epithelial breast diseases:diagnosis,treatment and cancer risk[J]. Gynecol Obstet Fertil,2008,36(7/8):788-789.
[6] 鄔江華,楊偉明,程曉明,等. 婦女乳腺普查5000 例結果分析[J]. 中國婦幼保健,2009,24(23):3267-3268.
[7] 方志沂,邱曉光. 乳腺癌的分布規律及其危險因素[J]. 中國全科醫學,2002,5(6):429-430.
[8] Steppan I,Reimer D,Müller-Holzner E,et al. Breast cancer in women:evaluation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axillary lymph nodes with contrastenhancedultrasound[J].Ultraschall Med,2010,31(1):63-70.
[9] Sever AR,Mills P,Jones SE,et al. Preoperative sentinel node identification with ultrasound using microbubbles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J].AJR Am J Roentgenol,2011,196(2):251-256.
[10] 雷益,朱嘉英,李頂夫,等. 乳腺疾病的鉬靶X 線與MRI 對比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4,38(8):864-867.
[11] 邵志敏,沈鎮宙. 乳腺癌的預后因素研究進展[J]. 中國癌癥雜志,2001,11(5):39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