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海
(四川省蜂業管理站,四川 成都610041)
1.1 生產情況 2014年四川蜂群數140萬群,其中中蜂60萬群,西蜂80萬群。全省蜂業生產呈現前低、中高、后低的態勢,蜂群數量穩定上升,生產蜂蜜4.05萬噸,較去年同期增長5.47%;蜂王漿520噸左右,比上年同期減少3.7%;蜂花粉832噸,與上年基本持平,蜂農收益有所增加。一季度油菜花生產期陰雨天氣較多,蜂蜜、蜂王漿的產量較去年有所降低。二季度柑橘蜂蜜生產幾乎絕收。三季度中蜂發展情況較好,蜂群數量有所增加。
1.2 生產方式 西蜂90%以長途轉地為主,主要轉地線路為云南(11~次年2月)—四川(2~4月初)—陜西(4月初~5月初)—寧夏(6月)—青海(7~8月)—陜北(8~9月)—西北(10~12月)。中蜂80%以定地飼養為主,就地繁殖生產。西蜂和中蜂都基本以手工生產操作為主。
1.3 蜜源狀況趨好 國家退耕還林、退耕還草、草原生態獎補、生態保養修復政策的實施,使蜜源植物種類、面積和流蜜等都有很大改觀,農藥及其它污染也有所減少。
1.4 蜂產品市場銷售 蜂產品市場收購價格漲跌互現,油菜蜂蜜收購價格比上年同期增加29%左右。蜂王漿收購價比上年同期略有上漲,油菜花粉收購價與上年持平。省內盆周山區生產的荊條、烏桕、山花等蜂蜜零售價格與上年基本持平。
1.5 政府扶持力度加大 政府加大了對蜂產業的重視。國家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逐漸將養蜂作為農牧民脫貧致富的產業,如四川阿壩州近四年為扶持農戶發展養蜂直接投資1500多萬元。
1.6 蜂產品質量監管力度加大 政府加大了蜂產品質量監控力度,四川省農業廳出臺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辦法,成立了四川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專家委員會。

2.1 蜂場規模縮小 由于人工成本加大,加之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從事養蜂。故現在多為夫妻兩人經營運轉蜂場,規模縮小,一般為140~200箱,較以前減少50箱左右。
2.2 組織化程度低 四川養蜂農戶大部分還是單家獨戶飼養方式,參加專業合作組織的農戶僅是少數。
2.3 生產效率低 由于養蜂全部環節都是手工操作,機械化程度低,勞動強度非常大,生產效率極其低下,人均飼養量無法提高,嚴重制約了規模化標準化現代養蜂業發展。
2.4 產業化發展程度低 四川蜂業發展目前仍然是產前和產后發展落后,產中細分單一。產前投入品生產如蜂藥、飼料和蜂機具等生產供應落后,科技含量低,蜜蜂良種生產供應量少。產后產品深加工、延伸開發和市場開發較低,大量蜂產品以原料或簡單加工后銷售,在蜂產品功能因子分離提取再加工方面幾乎為零。產中專業細分生產方面比較單一,大多數蜂場仍然以蜂蜜生產為主。
2.5 從業者老齡化 由于養蜂工作場所偏遠,場地轉換頻繁,生產生活條件較差,加之勞動強度大,多數蜂農后代不愿繼續從事養蜂業,目前養蜂人員年齡普遍偏大。
2.6 蜂產品質量問題
2.6.1 蜂產品品質較差。大多數蜂農還是以生產不成熟蜂蜜為主,目前的生產方式、飼養技術和設備,以及市場行為都很不利于成熟蜂蜜生產,蜂農生產不成熟蜂蜜的經濟效益遠遠高于生產成熟蜂蜜。由于過去長期追求蜂王漿產量,又不注重蜂王漿品質保鮮,致使蜂王漿中的特有功效成分10-羥基-癸烯酸的含量下降明顯,過去一般為1.8%~2.0%,現在絕大多數僅在1.4%~1.6%之間。
2.6.2 蜂產品中抗生素污染仍然較為嚴重。2014年四川抽檢蜂產品發現仍有抗生素殘留問題。

3.1 養蜂專業合作社等組織越來越多,養蜂生產組織化程度逐漸提高。
3.2 消費者更愿意出較高價格購買優質蜂產品,山區中蜂蜂蜜價格逐年走高。
3.3 越來越多的蜂農愿意購買使用專用放蜂車等機械化設施設備。
3.4 蜂王漿、蜂花粉專業生產蜂場開始發展。
3.5 有償授粉呈發展趨勢,如四川油菜制種和大棚作物種植者主動出錢請蜂農前去授粉,并為蜂農提供運輸等便利條件。
4.1 研究國家蜂產業扶持政策,建議對蜜蜂授粉蜂群進行補貼。
4.2 加大對養蜂合作社的扶持和引導管理,規范其運作,充分發揮合作社的優勢。
4.3 研制生產更加高效便利的養蜂設備,改進放風車蜜蜂偏巢問題,將專用運蜂車等養蜂設備列入四川農機采購補貼目錄,并作為特種車管理,以減少審車等手續,便于蜂農轉地放蜂。
4.4 針對勞動成本上漲和年輕人不愿從事養蜂業的趨勢,轉變以脾為管理單位的養蜂飼養管理模式,研究更加便捷高效、適于規模化機械化養蜂的集成技術。
4.5 研制高效無污染的綠色蜂藥,嚴格蜂藥監管,對生產、銷售和使用違禁蜂藥的企業進行嚴厲處罰。
4.6 加大養蜂技術培訓推廣力度,提高蜂農技術水平。
4.7 扶持蜜蜂的良種選育、生產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