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傳文,瞿 勇 ,伍松柏
(1.四川省達州市通川區碑廟動物防疫監督站,四川 達州 635029;2.四川省達州市通川區畜牧食品局,四川 達州 635099)

近年來,達州市通川區主推生豬和草食牲畜生產,統籌公共衛生安全、畜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安全,堅持抓生產上規模、抓科技增效益、抓防疫保安全、抓投入攻亮點,著力構建畜牧業轉型升級之路,逐步建成“四川省牛羊標準化生產基地縣、四川省現代畜牧業重點縣和全國生豬調出大縣”,使全區現代畜牧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1.1 畜牧產業加速發展 2014年1~9月全區出欄豬34.79萬頭、牛2.13萬頭、羊3.34萬只、家禽205.53萬只,同比增長3.68%、12.83%、18.02%、1.24%。實現畜牧產值8.59億元,畜牧產值占農業總產值達60.11%,同比增長0.61個百分點。全區農民人均畜牧業現金收入2160元,同比增加142元,畜牧業成為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

1.2 生產方式明顯轉變 按照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的“五化”要求,深入開展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創建活動,走以標準化為基礎、適度規模為主導、種養平衡、環境友好的循環發展路子,全區建成畜禽規模養殖戶2808戶,發展畜禽標準化養殖小區134個,備案畜禽養殖場(小區)461個,生豬、肉羊規模化養殖率分別達74.2%和64.4%,同比分別提高2.9和3.1個百分點,加快了畜牧業由速度、數量型的粗放式增長向質量、效益型的集約式轉變發展。
1.3 產業格局初步形成 地處中心城區,通川區畜禽及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核心地位凸顯,培育出“川漢子”、“百年燈影”牛肉系列和“達俊”牌鐵山黃羊、“朝陽”牌無公害豬肉等畜產品品牌,擁有畜禽交易市場12個、畜產品流通市場25個(其中蒲家畜牧交易市場被確定為“全國農產品定點批發市場”)。全區已成為全國牛肉生產加工百強縣、“燈影牛肉”之鄉和達州市“菜籃子”工程核心區。在畜牧業重點龍頭企業引導下,新型畜牧經營主體蓬勃發展,畜牧業主導產業成規模、上檔次,產業化特征明顯,降低了養殖風險,生豬、肉羊規模養殖農戶入社1 858戶,適度規模養殖入社率達83.7%。
1.4 安全管理成效顯著 全面建成1個區級、23個鄉(鎮)級標準化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建成村級標準化動物防疫基礎設施145個、完成率75.1%,設立動物疫情監測點10個。動物疫病防控工作全面到位,保持了“清凈無疫”的良好態勢。建畜禽檢疫申報點23個,認證無公害畜產品基地8個,動物產地檢疫率、屠宰檢疫率、規模場監管率、病害動物及產品無害化處理率均達100%。堅持“產、管、創”并舉,捍衛“舌尖上”的安全,沒有重大畜產品安全事件發生。
2.1 因地制宜抓發展 在遠離主城區的鄉鎮,充分利用山區地域遼闊、涉農資源豐富和生態容量大等優勢,在科學規范、適度規模上做文章,推動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跨越發展,重點打造了巴達高速產業經濟帶畜牧產業。
在城郊結合部的鄉鎮(如魏蒲產業新城核心區),實施“退城進園”工程,引導宏隆肉業、旺門生物、七星椒等企業入園發展,延伸產業鏈條,著力提升帶動力,建設數字化控制、智能化管理的工廠化設施畜牧業,穩步發展了三萬畝(1畝=667平方米)農建區畜禽標準化養殖。
在環城經濟帶的鄉鎮(如磐石都市農業體驗區),立足城市居民接觸農業、親近自然的需求,實施“退郊進溝上山”戰略,將觀光與休閑、體驗與游樂結合起來,優化發展觀賞性特種經濟動物,探索明月江月湖生態農業觀光園的認養模式,建立射獵園、禽卵拾趣園等新興業態,推動了環城經濟帶畜禽養殖場轉型升級。
2.2 科技興牧建基地 邀請四川省畜牧總站專家調研指導,對接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和達州職業技術學院,設立20個專家服務站、畜禽人工授精站(點)。開設“關注三農”電視節目,多次舉辦畜牧科技知識講座、良種補貼項目培訓班,加強技術引導。

選派5名畜牧科技特派員和35名畜牧獸醫技術人員到基層承包服務和結對幫扶,實施“畜牧科技助農增收行動”和“畜牧科技入戶、新型農民培訓工程”,以養殖設施標準化建設為突破口,同步推進優良品種、飼養規模、飲水飼料獸藥投入、生產防疫技術等應用標準,累計完成4.23萬平方米圈舍改造,標準化圈舍改造面達76.85%。
加強檢疫監督和牲畜標識管理,實現生產記錄可存儲、產品流通可追溯、儲運信息可查詢。

引進安格斯肉牛和大足、金堂黑山羊等良種畜禽,加快供精網絡站點建設,建成生豬人工授精站(點)19個、肉羊人工授精站(點)8個,生豬三元雜交改良面達91.22%,其中外三元雜面達87.51%,同比分別提高2.21、2.15個百分點,肉羊雜交改良面達96.86%,同比提高1.03個百分點。建成16個生豬基地鄉鎮、14個草食牲畜基地鄉鎮、2個家禽生產基地鄉鎮,主導產業呈現集中連片、成規模、上檔次發展的良好勢頭。
2.3 創新機制做精品 立足區位、生態優勢,注重市場決定性作用,以定向投入、定向服務和定向收購方式,引導同類畜牧專合社、家庭牧場組建聯合社抱團發展。指導龍頭企業與畜牧專合社、家庭牧場強強聯手,探索創新出了新的合作模式和機制。著力在特色上下功夫,在優質高效上做文章,靠品牌、綠色創效益,積極發展北外野豬、鐵山黃羊、檬雙黑山羊等特色養殖,有效提升了宏隆肉類、百年燈影、偉林食品的產品檔次。
2.4 依法治牧保安全 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門保質量”的要求,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行政、業務雙軌目標責任制與責任追究制,推動防疫責任由部門負責向政府主導轉變、防疫重點由季節性向全年性防疫轉變、防疫工作由經驗防控向依法防控轉變。推行閹割免疫、春秋普免和規模場按程序免疫相結合的免疫模式,深入實施強制、計劃免疫,確保了轄區內“清凈無疫”。
嚴格落實畜產品質量監管屬地管理責任,建立完善“放心肉”長效機制,認真執行產地、屠宰、引種申報檢疫和“四不一處理”制度,產前開展市場聯合執法檢查,產中專人定點監控規模養殖場,產后擴大監測覆蓋面、增加抽檢頻率、提高監測密度,做到管理、宣傳、服務、處理“四到位”。
2.5 強化保障重投入 把重點縣建設培育納入全區工作重點、作為“一把手”工程,成立專項領導小組,出臺系列扶持政策,健全聯席會議等工作制度,定期研究解決具體問題。還把重點縣建設培育納入目標考核內容,實行預決算工作制,落實“三定”(即定工作目標、定完成時限、定責任主體)制度,定期督查考評。每年安排現代畜牧業重點縣建設專項資金350萬,用于畜禽良種推廣、動物疫病防控和養殖專合社、聯合社的標準化生產、品牌創建、擴大銷售渠道等。
隨著原達縣碑廟、江陵等9個山區農業鄉鎮的整體劃入,達州市通川區搶抓區劃調整帶來的歷史機遇,區委區政府領導多次帶隊到省市深度銜接匯報,爭取國家及省市政策、項目資金支持,整合現代畜牧業發展等項目和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獎勵等資金1165萬元,重點支持規模養殖改善生產、防疫、治污等裝備條件。畜牧部門協助錦泰公司,探索“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自主自愿、協同推進”的政策性養殖保險工作機制和“業主申報、鄉鎮把關、部門審核、保險掛鉤”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理賠機制,配合區政府金融辦搭建銀企對接平臺和機制,多元化凝聚資金17 41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