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勝華,李 明
(1.四川省畜牧總站,四川 成都 610041;2.四川省農業廳,四川 成都 610041)
筠連縣位于四川盆地南緣,幅員面積1256.13平方千米。系四川盆地向云貴高原過渡地帶,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降水充沛,霜雪較少,光熱水資源豐富,適宜發展農牧業及多種經濟作物。
筠連縣具有較好的養牛條件,本地品種是川南山地黃牛。為促進耕牛改肉牛,推廣優良新品種,全縣80年代就積極開展西門塔爾牛的推廣工作,現存欄已超過10萬頭,發展肉牛重點鄉鎮13個,存欄1 000頭以上的養殖專業村29個、專合社33個、交易市場1個、加工企業2個。2014年實現產值6.8億元,帶動農民人均增收1 813元。
筠連鎮五豐村是該縣29個專業肉牛養殖村之一,目前正在創建“川南肉牛第一村”。該村交通便利,村民1565人,370戶,其中養牛戶268戶。全村存欄牛2300頭,其中母牛826頭,2014年銷售活牛(含犢牛)1 200頭,產值1 400萬元,純收入576萬元,人均收入13500元。五豐村發展肉牛養殖,既促進了農民增收,也推動了該村產業結構調整、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及農村種養平衡可持續發展,筆者將其做法歸納為“五豐模式”,現將主要經驗介紹如下。
近年來,宜賓市高度重視肉牛業發展,制定了全市“產業轉型、創新發展”的戰略部署,把肉牛產業作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來抓。筠連縣委、縣政府緊扣全市戰略部署,把肉牛產業作為農村五大支柱產業之一進行重點培育,通過充分調查研究論證,有針對性地出臺了《關于加快肉牛產業發展的意見》,明確了在肉牛基地建設、品牌打造、加工營銷等方面給予系列扶持。同時,堅持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相結合,針對貧困戶制定個性化的肉牛產業發展方案,幫助解決啟動資金、養殖技術、市場銷售等問題,促進貧困戶增收脫貧。
1.1 整合財政專項資金 每年縣級財政預算安排500萬元肉牛發展專項資金,用于產仔獎補、貸款貼息、肉牛養殖基地建設、配種補助及無償提供液氮。創新推行縣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統籌,農辦、財政、發改委3家牽頭,其他涉農部門聯動的“1+3+X”的財政資金整合機制,將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石漠化綜合治理、扶貧連片開發、農業綜合開發等涉農資金集中整合打捆使用。2011年以來,全縣累計整合涉農財政資金3545萬元,拉動民間資金3.5億元投入肉牛產業發展。
1.2 建立互助循環資金 為解決肉牛發展初期資金不足問題,五豐村成立了肉牛產業發展資金互助社,由省、市兩級財政撥款15萬元和村民自籌資金3萬元共同作為資金互助社管理本金,每年為肉牛養殖農戶提供2 000~5 000元/戶的貸款,并專門成立理事會和監事會,負責審核貸款對象、監管貸款程序、督促還款等具體事項。互助社成立的第一年就有50%的社員借款,資金周轉率高,為肉牛適度規模養殖奠定了基礎。
1.3 撬動金融信貸資金 積極協調金融機構與村(社區)肉牛養殖專合社建立合作關系,銀行基于村“兩委”提供的基本信息,對養殖戶的貸款額度、信用情況、養殖規模、資產數量進行綜合評估,分梯度對農戶提供5~10萬元的貸款金額,有效解決了肉牛養殖融資難問題。目前,縣郵儲銀行已與五豐村合作推出肉牛養殖信用貸款,累計為80戶農戶提供貸款600余萬元。

1.4 鼓勵農民飼養母牛 積極實施國家能繁母牛擴群增量和市級財政能繁母牛示范帶建設項目,積極爭取市級財政補助資金,采取每頭母牛補助1500元的以獎代補方式,鼓勵農民飼養母牛,有效解決了肉牛種源困境。
1.5 落實肉牛保險政策 積極協調人保公司將肉牛保險納入政策性保險范疇,縣財政提供保費補差,養牛戶只需繳納56元/頭的保費,便可獲得4000元/頭的最高賠付,大大降低了肉牛養殖的風險。
針對村民不愿改變傳統養殖觀念,不敢增大養殖規模等心理,五豐村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采取村干部任職承諾、聯組包戶,黨員大戶設崗定責、結對幫扶等方式帶動村民發展肉牛產業。由村干部帶頭養殖肉牛,每人養牛10頭以上,6名村干部聯系5個組、25名黨員、100戶普通群眾,三年時間帶動全村從養殖肉牛40余頭發展到2300余頭,相當于一個大型肉牛繁育場的飼養規模??尚械娘曫B方式與良好的經濟效益,不僅提高了本村村民的養殖積極性,還帶動了相鄰的村社。
3.1 養殖規模適度化 在推進農戶分戶飼養過程中,注重家庭農業人口數量、農田規模和肉牛養殖規模的匹配,以飼養母牛5~10頭、存欄牛20頭左右的一個家庭為核心,推進肉牛養殖適度規模經營,實現低成本和可持續生產。
3.2 養殖設施標準化 按照標準化設計、規范化建設、良種化繁育、精細化養殖、科學化防疫、制度化管理、無害化處理的“七化”要求建設牛舍,并配套完善沼氣池、化糞池、干化池等養殖設施。
3.3 堅持產業發展與基礎配套相結合 按照“產業發展到哪里,基礎設施就配套到哪里”的工作思路,通過以獎代補、農戶自愿籌資等方式,大力推進養牛專業村以標準化圈舍建設為重點,同步配套便民路、安全飲水、沼氣池等基礎設施建設。建設通村公路,產業便民路,構建起20分鐘生產生活路網,人畜100%用上了清潔安全的自來水。堅持產業發展與新村建設相結合,在規劃建設新村時,充分彰顯產業特色、打造特色鮮明的主題新村。
牧草平衡是“五豐模式”的又一特點。五豐村養牛所用飼草都來自農民種植的牧草與雜草,當地推廣種植黑麥草、皇竹草、燕麥草等優質牧草,制作青貯飼料。育肥牛主要用當地生產的酒糟,生產成本極低,精料補充料使用較少,基本解決了飼料來源問題,回避了大型養殖場飼料成本高的難題。全村積極推廣探索“牛糞——沼氣——牧草”“牛糞——蚯蚓——雞”等牛糞綜合利用技術和循環經濟模式,既減少了養殖污染,又為大田農作物、牧草、蔬菜栽培等增加了土壤肥力,確保了發展的可持續性。積極邀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肉牛養殖專家不定期舉辦講座培訓,推廣良種牛冷凍精液及人工授精、秸稈養畜、科學飼養管理、制度化防疫等技術,肉牛養殖專業協會進行全程服務。定期對農戶開展養牛技術培訓和咨詢服務,免費發布市場信息,協助解決技術、市場銷售等問題。
5.1 政策與資金支持是肉牛產業發展的催化劑肉牛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宜賓市將筠連縣肉牛產業發展總結為“六個三”的發展路子,即“三級協同、三資互補、三化并舉、三方聯動、三環相扣、三位一體”,這“六個三”完整地歸納出了政府及相關部門所做的工作。在肉牛發展的初期,農民對產業發展不了解,信心不足,資金和技術短缺,政府引導并配套資金是啟動產業發展的關鍵。五豐村肉牛養殖能快速發展形成規模應得益于能人示范,更得益于政策與資金的強力推動。政府的投入是產業啟動的催化劑,推動了五豐村走上肉??沙掷m發展的道路。

5.2 大力推進家庭適度規模養殖 制約養牛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在于牛頭與牛尾兩端,即飼料飼草與糞污處理消納。適度規模養殖既保證了主要飼草就地生產,也有利于糞污的還田消納,養殖成本相對較低,是目前我國農村肉牛養殖最適宜的方式。五豐村正是采用這種適度規模養殖模式,充分利用有限的勞動力條件與土地資源,大量飼喂本地種植的牧草與野雜草,采購部分低價酒糟與少量精飼料補充料,飼養成本極低,許多養殖戶除買牛成本外,運轉中只有極少的現金投入,個別甚至沒有現金投入。
但該村耕地僅250畝,應認真測算現有土地的可利用牧草產量與糞污還田消納量,合理計劃,適度控制全村整體飼養數量,一旦發生過載,飼草要從外地購進,糞污處理費用增加,其成本優勢將不復存在。


5.3 完善技術服務體系 五豐村飼養的種牛60%以上是本地川南山地黃牛,主要適于役用。作為適度規模養殖的肉牛品種,其生產性能低下,育肥效果較差,養殖經濟效益受到顯著影響。當地應進一步完善技術服務體系,建好人工授精技術服務站,以人工授精技術服務站為依托,積極培訓技術過硬的本地畜牧獸醫技術人員,為當地養殖保駕護航。同時,大力推廣以西門塔爾牛為主的優良肉牛品種對本地牛進行雜交改良。同時青貯玉米、黑麥草等,以提高養殖效益。
五豐村的養殖模式是四川省南方山區肉牛養殖的較理想模式,既克服了肉牛養殖產業的發展瓶頸,也解決了新型農民轉型增收的難題?!按濉笔俏覈r村組織結構的基本單位,我們認為,五豐村肉牛養殖的“五豐模式”便于推廣,也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