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寺是佛家僧眾供佛和聚居修行的場所,中國佛寺最早出現于漢代。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中華民族文化與印度文化,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大融合,推進了中國佛教藝術的發展。
佛教文化是人類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影響到人們的思想意識、生活習俗等方面,并滲透到文學藝術、天文地理等領域,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
佛教寺廟,構成了一種獨有的建筑空間,象征了一種特殊的宗教意義。佛教文化圈的形成,是由起源地印度向南(東南亞)、北(中亞、東亞)、中(西藏)外傳而形成,佛教建筑,隨著佛教的外傳而充滿佛教圈中的地理空間。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就是最早的寺院;有建在山上的,如王舍城東北的靈鷲山說法臺與石室,就是最早的石窟寺。中國封建社會的建筑思想,似乎是想在整齊劃一中規定出等級,所以,無論宮殿、官署、民宅,平面布局都是院落式,變化不大,而在大小、開間等方面顯示森嚴的等級。《魏書·釋老志》載:“自洛中構白馬寺,盛飾佛圖,畫跡甚妙,為四方式。凡宮塔制度,猶依天竺舊狀而重構之,從一級至三、五、七、九。世信相承,謂之浮圖,或云佛圖?!边@是最早的建寺塔記錄。又據《三國志·吳書》卷四的“劉繇傳”載,東漢末年,笮融“大起浮圖祠”,“以銅為人,黃金涂身,衣以錦彩”,這是講造像?!按广~□九重,下為重樓閣道,可容三千余人,悉得讀佛經。”這是講的造塔和塔四周的建筑及其用途。上述都說明,最早的漢化佛寺以塔為中心,四周以堂、閣、廊等圍繞,成為方形庭院,內供佛像或舍利,為拜佛誦經之所。
南北朝時,一些新建的大寺院,如北魏洛陽永寧寺,仍采取塔為中心,四周由堂、閣圍成方形庭院的布局。這一時期盛行“舍宅為寺”的功德活動。許多王侯貴族第宅改建為佛寺。改建時一般不大改動原布避,而以原前廳為佛殿,后堂為講堂,原有的廊廡環繞,有的還保留了原來的花園。此種風格布局更屬通用式的,成為以后漢化佛寺建筑的主流。
南北朝時期的寺院現無存者。作為實物存留的則有石窟寺,以云岡石窟和敦煌早期石窟為代表。中國最早鑿建的石窟寺在新疆地區,始于東漢,受南亞次大陸風格影響。十六國和南北朝時,經由甘肅河西走廊一帶傳到中原,并向南方發展。中原地區早期石窟的建筑,沿襲南亞次大陸于窟內立塔柱為中心的作法,并明顯受到漢化建筑庭院布局影響。如四世紀末建成的云岡第六窟,窟室方形,中心立塔柱,四壁環以有浮雕的廊院,北面正中雕殿形壁龕,即是一例。
舍宅為寺時附屬的一些花園等小型園林,成為早期現成的佛寺園林?!堵尻栙に{記》中有形象的描述。隨著僧人坐禪習靜的需要,新建佛寺每選址于山林名騰之區。據《高僧傳》記載,東晉太元年間,慧遠在廬山營建東林寺時,就有意識地在大自然景觀中設置人工的禪林小景觀。這是創建佛寺園林的早期記載。寺廟園林不同于禁苑與貴族府第園林的主要特點是:它不屬于私人專用,而是面向廣大信士、游人,帶有公共游覽性質。當然更應著意于靜謐出世的凈土禪林風氣:“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p>
漢化、藏化、南傳佛教的現存佛寺,多數為明清兩代重建或新建,尚存數千座,遍及全國。其中一部分已改作其它用途,或歸文物部門保管。漢化寺院顯示出兩種風格:一種是位于都市內的,特別是敕建的大寺院,多為典型的官式建筑,布局規范單一,總體規整對稱。大體是:山門殿、天王殿,二者中間的院落安排鐘、鼓二樓;天王殿后為大雄寶殿,東配殿常為伽藍殿,西配殿常為祖師殿。有此二重院落及山門、天王殿、大殿三殿者,方可稱寺。此外,法堂、藏經殿及生活區之方丈、齋堂、云水堂等在后部配置,或設在兩側小院中。如北京廣濟寺、山西太原崇善寺等即是。另一種是山村佛剎多因地制宜,布局在求規整中有變化。分布于四大名山和天臺、廬山等山區的佛寺大多屬于此類。五代以下,五百羅漢崇拜勃興。大寺中多供羅漢。明清大寺多在寺側一院另辟羅漢堂,平面多呈“田”字形,現在全國尚存十多處,尚有新建重者。
明、清佛塔多種多樣,形式眾多。由于塔的體型高聳,形象突出,在建筑群的總體輪廓上起很大作用,豐富了城市的立體構圖,裝點了風景名勝。佛塔的意義實際上早已超出了宗教的規定,成了人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審美對象。因而,不但道教、伊斯蘭教等也建造了一些帶有自己風格意蘊的塔,民間也造了一些風水塔(文風塔)、燈塔。在造型、風格、意匠、技藝等方面,它們都受到了佛塔的影響。
明、清時代,在藏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分布地區和華北一帶,新建和重建了很多喇嘛寺。它們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漢族建筑風格的影響,有的已相當漢化,但總是保留著某些基本特點,使人一望而知。例如,藏傳佛教特別注重修法儀軌。修行、受戒、驅妖時要在地面布置曼荼羅(壇城),它是個十字軸線對稱、方圓相間、呈“井”字形分隔的空間。在各空間中布置佛、菩薩、天王等單位。它代表著密宗系統佛經中描述的世界構成形式。漢化佛寺中僅用于壁畫、天花平等處。喇嘛教則應用到建筑構圖之中,有的成為構成寺院總體布局的模式,如西藏桑鳶寺,承德普寧寺(后部);有的成為佛殿的造型式樣,如北京雍和宮法輪殿、承德普寧寺大乘之閣等。
金剛寶座式塔是一種群體塔,俗稱“五塔”。它源于南亞次大陸,以佛陀迦耶大塔為典型代表。敦煌莫高窟北朝壁畫中曾有出現,但未被推廣。藏傳佛教大量采用此種五塔形式,作為宇宙模式的一種表征。除藏、蒙地區外,明清時代華北也修建了一些這類塔。以北京和承德地區為多。承德外八廟有多處。北京地區著名的有明代真覺寺塔,清代碧云寺塔和西黃寺清凈化城塔等。
南北朝時期,漢化佛教開始傳入朝鮮、日本。此后,各個時期不同宗派相繼涌入這兩個國家。佛寺建筑的技術與藝術也隨之不斷輸入。以日本為例,日本現存的早期佛寺建筑有奈良時代的法隆寺、唐招提寺,平安時代的平等院鳳凰堂等,稱為“和樣”,實為唐代風格。鐮倉時代仿宋代佛寺建成的禪寺圓覺寺舍利殿等,稱為“唐樣”。另有一些受中國東南沿海佛寺建筑影響的,如凈土寺凈土堂,稱為“大佛樣”或“天竺樣”。室町時代,向中國禪宗學習成風,在京都和鐮倉,都仿中國南宋禪宗的五山十剎之制,建立五山寺院。日本人注意保存古代文物,對所學宗派也相承不絕而極少如中國的融合、發展與改動?,F存的這些帶有各時代不同特征的較完整的寺院建筑,正是我們研究中國佛教建筑技術與藝術的最好參照系,堪稱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