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臘月里,冰天雪地的刺骨寒冷總是讓人措手不及。手腳冰涼、耳朵凍僵、滿嘴的哈氣,瑟瑟發抖……只要走出室內,就是漫天的霜凍。于是,冬天養生第一要義就是保暖。縱然現代人們久居室內,空調、暖氣、羽絨服、秋褲、毛衣隨時保護身體,但是數九寒冬的寒氣始終會無時無刻不侵蝕你的健康。
那么,這個冬天你是要“風度”還是要“溫度”呢?怎樣才能在寒冬以最科學而有效的辦法來保暖呢?快來看看我們為你總結的“暖冬計劃”!
警惕篇:冬天七部位千萬別著涼
“不畏嚴寒酷暑”很多時候是褒獎人的話語。但專家表示,人的不少部位也是很嬌弱的,在冬天,應該重點對一些最怕冷的部位進行重點保護。
雙腳:專家指出,無論男女,腳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腳冷則全身冷”。腎和脾胃的經脈都起源于腳,但由于雙腳距離心臟最遠,血液流經的“路程”最長,血液供應往往不足。冬季人們最好每天用熱水泡腳,促進周身血液循環,使全身都暖和起來。
腰部:腰部是很多人第二怕冷的區域。尤其是對男性而言,該部位是腎之腑,腎喜溫惡寒,一旦受涼就會立刻“鬧情緒”,出現腰膝酸軟、性功能障礙等。因此,天冷時一定要穿中長外衣,不要讓腰部受寒。
頭部:專家表示,頭為一身之主宰,諸陽所會,百脈相通,一旦受到寒邪侵襲,易引發感冒、鼻炎、頭痛、牙痛等。所以,天冷時外出最好要戴帽子。頭部出汗后不要立刻摘下帽子,應先到室內慢慢消汗,避免冷風直吹。此外,每天清晨梳頭百余次,使頭皮微熱,有利于頭部經絡氣血通暢,促進諸陽上升、氣血不衰。
脖子:頸部是人體的“要塞”,上承頭顱,下接軀干,還是咽喉要道,更是心腦血管的必經之路,這使它“身體”格外嬌貴,一旦受寒,頸椎病、咽炎、腦血管病就會接踵而至。專家建議人們冬天最好穿高領裝,外出一定要戴圍巾。
膝部:膝部受涼可導致關節局部肌肉和血管收縮,引起關節疼痛。保護膝關節的關鍵是保暖防寒,應戴上護膝,或選擇膝部加厚的毛褲,注意運動不要過量。
耳朵:專家介紹,耳朵體積小,接觸空氣的面積大,熱量很容易散發。外加耳朵皮膚薄,耳廓缺少皮下脂肪的保護,極易長凍瘡。因此外出一定要用寬大的帽子、圍巾遮住耳朵,堅持每天早、中、晚按摩揉搓耳廓,每次約5~10分鐘。
鼻子:鼻子也經常裸露在外,如果鼻黏膜接觸冷空氣,黏液分泌會減少,毛細血管會變脆,鼻子的“屏風”作用就變差,從而導致病菌進入肺內,增加呼吸道感染的幾率。因此,專家建議人們外出時應戴上純棉口罩,但最好不要用圍巾遮擋,以防上面的細菌或織物纖維進入鼻腔。天冷時,可每天按摩鼻翼,兩手拇指外側相互搓熱后,沿鼻梁、鼻翼上下按摩30下。早起前、晚睡前各做1次,可增強鼻部血液循環,提高耐寒能力。
誤區篇:避開以下保暖誤區
在寒冷的冬天,取暖是必不可少的,但這并不意味著衣服穿得越多越好。如果取暖的設備或方法不對,將給身體健康帶來危害,所以從今以后,摒棄掉這些錯誤的方式吧——
誤區一:衣服穿厚
寒冷的天氣,有的人為了保溫防寒,穿得“鼓鼓囊囊”,以為穿得越多越暖和。其實這是片面的。因為衣服本身不產熱,只起到隔離的作用。由于衣服與肌體、衣服與衣服之間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小氣候區,使人體的熱量得以保存,從而感覺到溫暖。穿衣過多過厚,熱量大會使皮膚血管擴張,流向皮膚的血流增多從而增加了散熱。這樣,反而降低了肌體對外界溫度變化的適應能力。
誤區二:常吃火鍋
男女老幼冬令時節都喜歡吃火鍋。然而,火鍋并不是對每個人都適宜。冬季氣候干燥,火鍋調料又偏于溫熱,如畏寒明顯,尤其是四肢怕冷、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舌質淡、脈沉細屬中醫陽虛者,吃火鍋較宜。如有口干舌燥、自汗盜汗、動輒氣促、午后升火、手足心易熱、舌質紅或偏紅、大便干結等屬中醫氣陰兩虛者,應少食或不食火鍋。高血壓、胃病患者尤其不宜食辣。
誤區三:空調溫高
冬令時節寒風刺骨,為了在室內享受溫暖,有相當一部分人喜歡將空調的溫度調至 27℃或以上,使得室內溫度如同春夏之交,的確使人感覺十分舒適。 但長期在空調環境中的人易患空調綜合癥。具體表現為鼻塞、咽喉干燥、口干、 頭疼、免疫功能下降等。室內外溫差太大,極易患感冒;一些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則容易發生心肌梗塞、中風、面神經癱瘓。
誤區四:蒙頭睡覺
專家指出,蒙頭睡覺對健康是有害無益的,一則被子太厚會壓迫身體,不能使身體在睡覺時徹底放松。同時太厚的被子也會壓迫心臟等器官,影響健康;如果蒙頭大睡,則會因被窩內二氧化碳等廢氣逐漸增加,影響正常的呼吸甚至造成窒息。同時也可因被窩內缺氧而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誤區五:緊閉門窗,足不出戶
由于緊閉門窗,室內空氣流通不佳,導致空氣污濁,容易引發頭昏、出汗、咽喉干痛、胸悶不適等癥狀。“三分饑寒,七分溫飽”這條古人總結出的經驗是非常有道理的。因為保暖過度,容易使肌體的調節和適應能力、耐寒能力降低,反倒容易引發一些疾病。
居家篇:家中輕松過暖冬
A.四大保暖食材
專家指出,冬季養生要多吃四“辣”食物,如生姜、洋蔥、辣椒、花椒等,它們不僅有助御寒保暖,還有獨特的保健功效。
1.生姜健胃促消化
生姜性溫味辣,含有姜醇等揮發物,還含姜辣素、維生素以及少量礦物質。研究表明,姜辣素有助于增強血液循環、刺激胃液分泌、興奮腸道,從而起到促進消化、健胃、增加食欲的作用。
2.洋蔥抑菌抗氧化
洋蔥性溫味辛,含有硒、硫胺素、核黃素等多種營養成分,其中含有的有機硫化物是主要的辣味物質。研究表明,有機硫化物具有抗菌、防癌、抗炎癥的作用,同時可清除體內自由基,具有抗氧化功效。
3.辣椒抗潮護心臟
辣椒的主要辣味物質為辣椒素,它可以幫助人體抗寒、抗潮,還有助于降低心臟病及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辣椒還有預防癌癥、延緩衰老的作用,特別是紅辣椒在民間享有“紅色藥材”的美稱。
4.花椒除濕又止痛
花椒性溫味辛,含有檸檬烯、花椒素、不飽和有機酸和揮發油等成分。它具有溫中健胃、散寒除濕、解毒殺蟲、理氣止痛的作用。現代藥理研究還發現,它有一定的局部麻醉功效,對各種桿菌和球菌也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B.三大穴位活血保暖
溫暖的夏季流水潺潺,嚴寒的冬季滴水成冰,這就是“寒則凝,溫則行”。身體的血液流動、經絡運行與此有相似之處。不妨多按摩大椎穴、合谷穴和足三里這三個穴位,可以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御寒保暖的目的。
大椎穴:這個穴位在脖子后面最突起的骨頭下面,腰椎疼痛可以搓擦腰部。脊柱是針灸學中督脈循行的部位,督脈可以調節全身的陽經,按揉頸腰可以疏通督脈經絡、調暢氣血。具體操作是兩手搓熱后緊按頸腰部,用力搓30次左右。有頸椎病的患者可以經常揉按大椎穴。
取穴方法:取定穴位時正坐低頭,該穴位于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若突起骨不太明顯,讓患者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為第一胸椎,約與肩平齊。
合谷穴和足三里:這兩個穴位都是陽明經穴。陽明是多氣多血之經,對于經絡氣血的通暢關系重大。如果能每天堅持按摩合谷、足三里等穴位還可以增加肌體的抵抗力,提高人體的耐寒能力。
取穴方法:合谷穴位于人體的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點,拇指側。將拇指和食指張成45度角時,位于骨頭延長角的交點即是此穴。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嵴1橫指,當脛骨前肌上。取穴時,由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在腓骨與脛骨之間,由脛骨旁量1橫指,該處即是。
取經篇:老外的保暖妙招
1.少攝入咖啡因。英國劉易舍姆總醫院血管外科專家艾迪·查羅納表示,咖啡因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使血管在寒冷的情況下也不易自然收縮,導致身體熱量損耗,讓人感覺更冷。姜茶等脫咖啡因熱飲保暖效果更好,更適合冬天。
2.手別放進口袋里。英國脊椎按摩協會專家蒂姆·哈切夫表示,冬季走路不要將雙手插進口袋里,而應該戴上手套,甩動雙臂。這樣可活動臂膀肌肉,改善雙臂及雙手血液循環,使得身體生熱,更利保暖。
3.多喝豆奶。英國飲食協會營養學家薩拉·辛克博士表示,與攝入碳水化合物或脂肪相比,攝入蛋白質可顯著升高體溫。建議早餐喝杯豆奶,同時可適當補充些堅果和酸奶。
4.起床前活動腳趾。英國理療師薩米·馬戈建議,起床前腳趾上下活動20次,然后用腳畫圓圈活動腳踝,正反方向各10次,再將大腿收緊放松10次。這樣可讓身體活動開,下床不會感覺太冷。
5.穿件馬甲。查羅納表示,穿件保暖馬甲或戴個腹帶有助于保持身體核心區域體溫,減少身體散熱,更有益身體保暖。
6.坐搖椅。久坐不動會導致體溫下降。建議坐著時不妨選擇搖椅,有助于活動手臂、大腿肌肉群,促進血液循環,產生更多熱量。
7.回憶快樂往事。英國南安普頓大學一項研究發現,回憶快樂往事可重現昔日身體的舒適感,讓人感覺更溫暖,身體更抗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