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日前發布《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5)》,從其中透露的信息來看,在我國宏觀經濟保持平穩運行的狀態下,2015年相關金融機構將進一步釋放市場活力,增強創新動力,通過多種手段維護國內金融的穩定發展,發揮好金融市場在促進經濟增長、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防范金融風險等方面的作用。
企業融資成本被迫抬高
對于2014年我國金融形勢,央行這份報告在回顧時認為,全球經濟總體緩慢復蘇,主要經濟體經濟走勢和貨幣政策分化明顯。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發展改革穩定任務,我國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經濟增長總體平穩,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物價水平保持穩定,財政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持續增加,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總量平穩適度增長,貨幣金融環境基本穩定。
但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背景下,部分企業融資成本高的問題有所凸顯。根據國務院統一部署,人民銀行牽頭各相關部門建立了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的工作機制,通過綜合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加強定向調控、有序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降低銀行籌資成本等舉措,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緩解。
根據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2月,同業拆借和債券回購加權平均利率分別為3.49%和3.49%同比分別回落0.67個和0.69個百分點;非金融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6.77%,同比回落0.43個百分點。信托和理財產品收益率、民間借貸利率等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回落。
雖然支持“三農”、小微企業力度不斷加,但銀行業資產負債規模在繼續擴大,部分行業、領域和地區的風險有所顯現,一些表外業務和影子銀行潛在風險值得關注。從行業看,銀行新增不良貸款主要集中在批發和零售業、制造業和信用卡,三項合計占全部新增不良貸款的80%以上。鋼鐵、水泥、電解鋁、船舶、光伏、煤炭等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債務違約現象較為突出,部分地區企業間互保聯保現象較為普遍,成為銀行業不良貸款的“重災區”。
同時,個別公司退市風險值得關注,部分創新業務合規風險管理有待加強。保險業資產規模持續增長,保費收入快速增加,資金運用收益大幅提高,經營效益顯著提升。部分人身險公司流動性壓力加大,保險投訴量有所增長。
戰略新興板增加A股活力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經預測,2015年和2016年世界經濟將分別增長3.5%和3.7%。多數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中期增長預期減弱和投資疲軟將對全球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而油價下跌對全球經濟增長總體呈促進作用。各經濟體能否在低通脹環境下,通過結構性改革提高經濟潛在增長率,將成為促進經濟平穩發展的關鍵。此次央行的報告也判斷,今年世界經濟仍將緩慢復蘇。
在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下,2015年將大力推動金融改革開放,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完善金融體制機制,健全和完善金融體系。加強對重點領域金融風險的監測分析,動態排查風險隱患,切實防范化解各類金融風險。充分發揮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功能,加強金融政策的協調和落實。優化金融環境,強化市場機制的約束作用,扎實做好存款保險制度實施工作,完善金融安全網。強化底線思維,采取綜合措施,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對于外界一直關注的國內貨幣政策走向,《報告》顯示,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部分經濟風險顯現,今年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注重松緊適度適時適度預調微調,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平穩適度增長。金融界人士認為,這表明央行不會隨便收緊貨幣政策,對于A股市場來說,可以被看作是利好消息。
此次《報告》直接提到國內資本市場的內容并不太多,但明確了今年將從四個方面推動資本市場發展。首先是積極穩妥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不斷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研究制定證券監管部門權力清單、責任清單,探索制定負面清單,逐步探索建立事中事后監管新機制。
其次將豐富證券期貨市場品種體系,促進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發展壯大。穩步放寬證券期貨服務業準入限制,支持民營資本、專業人士發起設立或者參股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穩步推動證券期貨經營機構交叉持牌,推進證券公司申請公募基金業務牌照。并且進一步完善證券期貨業法律法規,健全投資者權益保護機制。全面強化稽查執法,堅決遏制欺詐發行、市場操縱等違法犯罪行為。完善投資者投訴處理機制,落實市場主體投訴處理的首要責任。
此外,繼續創新對外開放模式,穩步提升雙向開放水平。推動A股納入國際基準指數工作。便利境內企業境外發行上市,完善QFII和RQFII制度。推動實現內地與香港基金產品互認,推進港澳地區先行先試“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開放模式。
從中不難看出,今年將繼續壯大主板、中小板市場,積極推動證券交易所市場內部分層,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推出戰略新興板,全面推進創業板改革,提高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研究‘新三板’的內部分層,豐富掛牌公司融資方式,完善交易機制。規范發展服務小微企業的區域性股權市場,繼續發展證券公司柜臺市場和機構間私募產品報價與服務系統。
“雖然提到戰略新興板、‘新三板’的內部分層、豐富掛牌公司融資等表述,客觀上未來會造成A股資金的分流,但這些影響不會很快發生。如果能確保優質的中小企業登陸戰略新興版,反而可以增加A股市場的活力。”某知名證券公司內部研究人士認為,總體看來,這是一份比較中性的報告。
銀行體系抗擊能力較強
去年年底,央行組織國內28家資產規模在4000億元以上的商業銀行,進行年度金融穩定壓力測試。測試包含信用風險壓力測試、市場風險壓力測試和流動性風險壓力測試,目的是基于這些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等數據,評估商業銀行在不利沖擊下的穩健性狀況。此次《報告》顯示壓力測試最終結論:我國銀行體系對信用風險的抗沖擊能力較強。
這表明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質量和資本充足水平較高,以28家商業銀行為代表的銀行體系對宏觀經濟沖擊的緩釋能力較強,總體運行穩健。市場風險測試結果表明:利率平移風險對銀行賬戶影響較小;銀行賬戶利率基礎風險基本可控;利率風險對交易賬戶的影響較小;匯率變動對銀行體系的直接影響有限。
流動性風險壓力測試結果表明,在壓力沖擊下各商業銀行的流動性比例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在輕度、中度和重度沖擊下,分別有1家、2家和4家銀行的流動性比例不滿足監管要求。
“銀行體系的安全,對于金融體系和國民經濟命脈至關重要。銀行作為特殊類企業,穩健經營相對于高收益而言更加重要。”民生證券宏觀研究員李奇霖曾對媒體表示,在經濟下行期,銀行出于穩健原則,開始慎貸甚至惜貸,資產端擴張步伐放緩。部分表外業務開始轉入表內,房地產短期調整但不會崩潰,銀監會2013年發布的《關于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對銀行表內外理財的資金投向做了規定,集團客戶多為央企國企與大型民企,這些領域的風險,值得關注但還不至于引起銀行體系的系統性風險。
對于今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存款保險條例》,此次《報告》則進一步描述了存款保險制度的框架。包括存款保險的覆蓋范圍、償付限額,存款保險基金、存款保險費率,以及存款保險基金管理機構的職責。業內對于存款保險制度的出臺均給予正面評價,認為這為各類銀行建立了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各類金融機構的競爭會更加充分,包括中小金融機構在內的各類銀行,只要能堅持合理轉型,差異化發展,都會具有比較強的競爭力。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經濟分析處處長閆先東此前曾表示,央行負責金融穩定,金融穩定主要指的是系統穩定,市場之下肯定有優勝劣汰,不會保證所有的機構都不倒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