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以來,天貓、菜鳥、京東、蘇寧易購、順豐優選等企業宣布或者已經斥巨資建設冷鏈物流。因電商巨頭的介入,冷鏈行業也變得熱鬧起來。作為生鮮電商完成“最后一公里”的關鍵,冷鏈配送考驗的是全產業鏈的整合能力,蘊藏無限潛能,但也面臨標準缺失這一行業難題。
生鮮電商的冷鏈砝碼
當電商爭奪進入瓶頸期后,尚未大力挖掘的生鮮市場成為了電商巨頭們的新戰場。在生鮮電商的競爭中,除了優質的貨源,冷鏈配送更是快速占據市場的殺手锏。相關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食品潛在冷鏈物流總額已經達到32505億元。行業分析師預測未來三年,我國冷鏈物流產業同比都將保持20%左右的增長。
中糧我買網在完成B輪1億美元融資后,表示這筆融資金將用于我買網強化海外直采、前端供應鏈和生鮮冷鏈配送等方面。與此同時,阿里巴巴和京東也在力爭分得一塊“保鮮”蛋糕。天貓在全國逾200座城市推出可網購包括哈根達斯在內的進口冰激凌服務。去年首次在線跨國售賣時,表示為此特意特殊定制了能抗壓300公斤的保溫箱,并針對冰激凌量身定做了各種解決方案。京東也曾在電商大戰中,主打由冷鏈配送的美國車厘子和青島原漿啤酒直運。本來生活、順豐優選、1號店、等企業也提供生鮮配送服務。
冷鏈配送成本巨大,前期和配送過程中面臨的困難不少,一直是物流行業較難突破的一環。電商蜂擁而上不難讓人們思考其中緣由,據業內人士估計,2014年中高端冰激凌、有機蔬菜、進口水果的網絡熱銷體現出國內生鮮類電商市場消費需求非常強勁,但生鮮配送目前還是電商配送的藍海。行業資料顯示,冷鏈物流泛指冷藏冷凍類食品在生產、貯藏運輸、銷售,到消費前各個環節中始終處于規定的低溫環境下,以保證食品質量,減少食品損耗的一項系統工程。
冷鏈物流比一般常溫物流系統的要求更高、更復雜,建設投資也要大很多。因此電商巨頭在推進冷鏈發展的過程中,亦需要解決諸多問題。例如存放生鮮商品的冷庫成本如何控制,以及電商平臺如何減少貨損,在冷鏈配送的過程中既要保持食品的新鮮,又要實現速度承諾。而電商巨頭持續發力冷鏈物流,既增加自身利潤,又讓吃貨們將“吃遍全球”的夢想實現,冷鏈供應也刺激生鮮電商發展邁入新階段。
“平臺類電商偏好采用第三方物流原有的B2B冷鏈業務延伸,利用已有的B2B配送網絡,在主要供貨商與銷售網點之間進行物流配送之外,向下延伸B2C業務。” 國泰君安證券分析師黃琨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提到,相比自建冷鏈直配體系,利用配送網絡模式的運營成本更低,產品價格比直配模式便宜約50%。但由于在末端投遞環節采用了大量的第三方合作模式,從相應準備到送貨時間較長,服務質量明顯不如B2C冷鏈宅配企業。因此垂直類電商如沱沱工社、我買網則都偏好自建冷鏈直配體系,從站點到末端配送所需的冷庫、冷藏車、冷藏箱、冷柜全部自行購置,同時負責運營服務,雖然配送成本高,但響應時間短,服務質量好。
市場增量空間巨大
近兩年電商發起的冷鏈產業投資熱潮,原因包含諸多方面。首先,我國城鎮化迅速推進,居民消費水平普遍提高,對更高品質的生鮮食品的消費需求提高。來自前瞻產業研究院的分析報告顯示,目前中國是世界上的農業生產和消費大國,每年蔬菜產量約占全球總產量的59%,水果和肉類產量占46%,禽蛋和水產品產量占35%。其次電商在物流方面擁有特殊優勢,同時消費群體廣泛,需求多樣。網購也減少了中間環節,降低成本并提高毛利。
值得注意的是,發達國家預冷保鮮率為80%-100%,冷藏運輸率80%-90%。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我國冷鮮物流水平能跟上發達國家,冷鏈產業擁有巨大的增量空間。
與此同時,冷鏈在近些年這么火熱,也與國家對食品安全標準的提升有密切關系。公開資料顯示,國家對食品安全標準不斷加碼。2009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以食品安全為主題的法律《食品安全法》,2009年7月國務院頒布《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2012年6月,國務院發布《國家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十二五”規劃》,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重要決定》進一步要求保障食品藥品安全。
國家對于冷鏈產業的發展也出臺了具體的政策。2010年6月,國家發改委發布《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提出到2015年我國果蔬、肉類、水產品冷鏈流通率分別達到20%、30%和36%以上,冷藏運輸率分別提高到30%、50%和65%左右,流通環節產品腐損率分別降至15%、8%和10%以下。《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也提到,要統籌規劃農產品市場流通網絡布局,重點支持重要農產品集散地、優勢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建設,并要求健全覆蓋農產品收集、存儲、加工、運輸、銷售各環節的冷鏈物流體系,加快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降低流通費用。
與市場空間和消費潛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目前我國冷鏈物流還處于比較低的水平。前瞻產業研究院的分析文章顯示,我國的鐵路冷藏運輸設施非常陳舊,大多是機械式的速凍車皮,缺乏規范保溫式的保鮮冷凍冷藏運輸車廂,冷藏食品運量僅占總貨物運量的1%。在公路運物中,易腐保鮮食品的冷凍冷藏運輸只占運編總量的20%,其余80%多采用普通卡車運輸。
標準不完善拖累行業成長
商務部研究院重要商品研究預測中心日前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近5年中國進口食品規模年均增長21.2%,比同期進口增速多3.2個百分點;食品貿易逆差持續擴大,5年來食品凈進口擴大了2.3倍。進口食品中,近5年牛肉、豬肉、羊肉進口量年均增速都在40%以上,其中牛肉的年增速高達115%。
大量進口生鮮食品對食品加工物流和商貿企業的冷鏈配送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就在各路資本進入冷鏈電商領域跑馬圈地之時,冷鏈物流行業發展形勢一片大好的同時,冷鏈行業標準缺失的問題也逐漸顯現。
目前,冷鏈行業準入門檻比較低,經常看到敞篷車運送低溫產品,中途有些司機為了省電關掉冷藏設備,時常出現半路“脫冷”等現象。有電商生鮮配送負責人對記者坦言,現有物流配送體系不完善,尤其是行業標準缺失的問題較為突出。
由于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造成冷鏈物流不能及時處理運營中出現的問題,成為冷鏈發展的薄弱環節,使得電商冷鏈物流運行受到很大影響。據上海冷藏庫協會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冷鏈運輸中,約有冷鏈車4萬輛,而冷庫很多是20世紀70、80年代建造,大多只具有儲藏功能,不具備物流配送功能。
“在這種情況下,統一的具有強制性的標準就顯得非常必要。制定行業標準既是冷鏈物流企業所需,也對行業快速健康發展有益。”中遠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趙遠航表示,“目前行業標準雖然有,但是可執行性很差,較為混亂,也是目前冷鏈行業發展較為突出的障礙。”因此有業內人士紛紛建議,目前冷鏈行業標準應該由政府部門進行牽頭,而現在很多電商企業已經走在市場前面,作為主要參與者,可能提供很多經驗。因此可以選擇一些公認的、能較好地保證食品安全的做法作為行業參考標準。“有了冷鏈行業標準為基礎,生鮮電商才可能真正迎來廣闊的藍海。”趙遠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