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是人類有目的的創造性活動,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變化,并不斷地為自身注入新的內涵和擴展其外延。人、自然、環境、資源等各種因素成為當今設計所要考慮的內容,發揚人性中真善美的信仰。運用設計倫理分析現代設計美學的構建,在人類的物質需求獲得極大滿足的時候,使設計更多地成為一種文化現象,讓設計的視野關照到整個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從而真正做到和諧發展。
引言
設計創造了新的生活方式,現代設計作為藝術與科學技術高度結合的產物,是把人類的美學理想和審美經驗灌注于人類的造物活動之中的創造性活動。社會在不斷地發展,設計已深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如何使設計更符合人的各種需求,更注重保護自然環境,更合理利用資源,增強更多的人文關懷與文化內涵對現代設計美學的構建顯得尤為重要。
從歷史變遷看設計審美
縱觀西方現代設計發展史,設計從“工藝美術運動”一路走來,其構成要素復雜多變,伴隨其中的審美法則依托市場規律也在不斷變化中,適者生存造就了設計這一審美趣味。
傳統的手工藝美學在大工業時代變得弱不禁風,也無法適應大批量生產的需要,于是乎簡潔、科學的設計原則開始盛行,“形式服務功能”、“少就是多”的純粹主義風生水起。然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人民已經不僅僅滿足于簡單的實用功能,美國建筑師羅伯特·文丘里針對米斯的“少就是多”提出了“少使人厭煩”的觀點,認為建筑裝飾可以使建筑具有一定的個性,也就是詹克斯所說的“激進的折中主義”。隨著后現代主義設計的到來,各種風格的設計充斥著人們的生活和眼球,使得這一時代的審美觀念多元化發展。
然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任意消耗自然資源來享受生活,使得生態逐漸失去平衡。20 世紀60年代美國設計理論家維克多·帕帕奈克提出:“設計應認真考慮有限的地球資源,以及保護環境的問題。”如今,綠色是全球人類所共同關注的問題。
設計所經歷的歷史變遷,可以明顯看到設計倫理在構建現代設計美學中的重要作用。不管是昨天的、今天的、還是明天的設計都需要考慮各種因素的綜合關系,使設計適應時代要求的同時能夠處理好設計中物與人、人與物的關系,注重設計倫理,達到秩序化的和諧狀態。這種和諧包括設計與地方文化的傳承,設計與自然環境的統一,個性的尊重等等。正因為設計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它的美學范疇的審美標準也變得多元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設計倫理與設計美學
馬克思曾說:“人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這正是設計美學的淵源,它貫穿于人類生產活動的始終。設計美不同于自然美,不同于藝術美,它是多重因素有機統一,協調的結果。它包含了人類對自然的認知,通過社會實踐,是追求美的一種行為。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和改造的能力大大增加,使更多的自然資源被設計所用,因此設計從某種程度講是“人化的自然”。 今天的人們走在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綠色、自然、低碳、環保……”這些字眼縈繞在我們的眼前,但“綠色設計”不是喊口號,也不是浮于表面,它是現代設計的一個導向,也是設計倫理的一方面,指導著現代設計美學的構建。
1.了解和尊重自然
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簡言之,大自然就是人類的老師。人類從遠古一路走來,始終是自然的一份子,在漫長的歲月里,人們認識自然、了解自然,從自然中擷取靈感,用智慧創造生活,這些都與自然息息相關。人類由蜘蛛結網發明織布,看到鳥巢學會搭建住宅,由帶齒的葉子設計出鋸子等等,自然中的一切都為設計提供了素材。設計的最終目的是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它與自然無法分離。
設計的基礎是了解和尊重自然中的原材料,否則,再精心的設計也是枉然。就拿幾年前常州南大街的景觀設計來說,廣場上種了好幾棵幾十米高的椰子樹,這南國的樹,挺拔、高聳、大氣,確實給街區增色不少,但殊不知,一方水土養一方樹,再高大、再霸氣也耐不住江南的寒冬。如果設計師對植物的習性有所了解,不至于讓椰子樹凍死街頭,造成人力、財力的資源浪費。就對植物本身而言,是否也缺乏一種尊重呢?
大自然是人類的生境,也是人類的遭遇,它既平淡又神奇,它既溫柔又猙獰。設計需要善待自然、保護自然、尊重自然,追求真善美,人們敬畏自然,也就是敬畏自己賴以生存的這個世界和法則。
2. 設計中的自然
我國早在三千年前就提出“天人合一”的東方式的思想。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認為世界萬物均有道生,因此一切萬物都須遵循道的規律,這與現代設計理念中的“綠色設計”有異曲同工之處。
中國的古典園林,從亭、臺、樓、榭的布置,花、草、樹、木、山石的布景,能感受到與自然環境的融合。既能得自然環境之利,又能成為整個環境的一部分。無不體現著自然和人之間的“和諧”。人在其中,完全是與自然的融合,用今天的話,便是“綠色設計”。
綠色設計提出的時間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是在環保主義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盛行起來的,突出生態意識和以環境保護為主的設計理念,同時兼顧設計的安全性、節能性、生態性和社會性。任何形式的環境藝術設計都不能以破壞原生態環境為代價,否則就失去了環境藝術設計的基本意義。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我們可以說作為西方設計理念的綠色設計正是對東方天人合一思想和設計觀念的闡述和發揮。萬物并育而不相害,與自然和諧相處也是設計的重要內容。
3. 人性化設計
設計的最終目的是改善人們的生活,設計的核心是人,從人的自身需要出發進行設計,因此人的因素依然是設計的重要考慮內容。
用心的設計師舉手投足間都能體現對人的關懷。在此以宜家家居為例,當大多數的精品家居設計為少數人服務的時候,宜家選擇了與大眾同行。除了把簡潔、優雅價格又合理的產品帶到全球市場,還把設計理念和風格傳播到世界各地。宜家的設計以人們的居家生活為出發點,更多考慮了大眾的需求,并以此為宗旨設計產品。宜家家具的結構嚴謹、實用耐久、謙虛樸實,既追隨時尚,又注重功能,從木制家具到金屬塑料制品,各顯特色。小到一個儲物瓶,大到整個賣場的總體設計,如外墻的逃生樓梯,為孩子設計的兒童天地,休閑餐廳,甚至女士洗手間的衛生巾等等,細微處更體現人性化設計。這些都離不開在過去的25年里,宜家的設計師為了全方位了解人們的生活狀態和需求,走遍世界各地,深入剖析各種消費者的需求,以確保設計的“人性化”。集傳統、經典、簡潔、時尚為一身的宜家家居為大多數人所理解并接受。
可見,設計倫理引導設計藝術更好地實現設計以人為本的原則,真正的實現設計人們合理的生存方式。
4.文化的傳承
由于時代不同,區域不同,種族不同,人們對自然的理解不同,因此所形成的文化也有差別。文化是抽象的概念,它需要通過設計師自我的理解,把文化提煉、加工升華從而以具體事物的形式表現出來。因此設計是文化的縮影與見證。
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臘的神廟,中國的古陶器,北美印第安人和澳大利亞土著部落對圖騰的崇拜等等,都是民族文化在設計中的一個縮影。設計在為人類創造新物質的同時,也創造著自己的設計文化。設計不但豐富了歷史文化遺產,更締造了當代社會的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一座橋梁,它推動了當代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現代設計中融入文化元素,有利于提升社會的品味,使得設計作品更具藝術內涵、文化氣息和文化魅力。
在此不得不提及常州的前后北岸,位于常州市中心地帶,屬常州歷史文化保護街區之一,局部已經整修,古街呈現出新貌。呂宮府、管干貞故居、趙翼直故居等的門面也已煥然一新,新建后的建筑群白墻黛瓦、錯落有致,當年光景仿佛就在眼前。由于地貌的改變,滄海已成桑田,然而古老建筑并沒有按照依舊修舊的原則,從而失去了歷史的那份斑駁與積淀,再加上電信、移動、小吃、休閑服裝入駐到這里,使得整個前后北岸像一個穿了古裝衣又套了高跟鞋的時尚女郎,成為“現代化古跡”或者“假古董”。在現代化的鋼筋水泥中,如何使老建筑放射出傳統文化的光彩,又能融入時尚的元素,需要設計師精心的構思和親力親為。
真正的創造
設計是一種造物活動,也是一種創造行為,設計美學研究的就是一種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方法,現代設計更加注重藝術創新,創新是設計的靈魂。設計藝術的創造性要以設計倫理作為其基本的思想引導,才能真正的創造符合社會需求的富有創意的設計作品。作為人類的實踐,是一種“最少固定、最多例外、最少常規、最多變化”的物質和精神的創造活動。好的設計創意作品應將其設計倫理作為其行動的指南,滲透到設計的整個環節中,使之產生積極的作用。創造和設計師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名優秀的設計師除了擁有豐富的知識和較高的素養外,更應該具備設計師的一種社會責任感,就設計倫理而言,是對整個設計的核心“人”的綜合關系的關照。
作為20世紀最成功的建筑師之一貝聿銘所設計的卡塔爾伊斯蘭教藝術博物館是他的封筆之作。貝聿銘的設計理念是融久遠時代的價值觀和當今的文化為一體,捕捉“伊斯蘭建筑的精髓”。
博物館的設計借鑒宗教建筑的特點,外觀簡潔而抽象的造型既體現了現代主義風格,又回應了古老的伊斯蘭建筑。阿拉伯特色的半球形圓頂令人回想起巴洛克式教堂以及古代清真寺的模樣。內部設計融合了現代派和伊斯蘭傳統兩種主題,巧妙的表達了歷史的持續過程。而博物館中庭偌大的銀色穹頂之下,巨大的玻璃幕墻裝飾四壁,窗外便是波斯灣壯美的景觀。這種設計除了來自埃及開羅的靈感,還取材于8到9世紀建立于突尼斯的那些堡壘, 貝聿銘意圖創造出一個伊斯蘭文化的象征物,同時又為卡塔爾和中東居民打造一份共同遺產。這個高雅藝術的殿堂,令卡塔爾人自豪的同時,也讓華人驕傲。
設計師在不斷修煉中達到自我完善,設計的作品方可渾然天成。一個好設計應該是尊重歷史,源于自然,又融合文化體現精神。
結論
翻閱設計造物的書卷,它承載了上萬年的歷史,見證了人類文明的全過程。現代設計一路走來,造就了人類文明的輝煌。今天,我們在歷史的基礎上發展未來,21世紀的設計更多聚焦在生態環保的方面,這就要求設計師從新思考設計的目的和意義。設計不再是簡單的設計一件東西,而是對自然和人之間關系的整體意識的覺醒和構建。對設計倫理的研究有助于現代設計美學的構建的發展,促進人的審美理想向真善美相統一的新的境界不斷升華。
我們能為現代設計所作的最好準備,就是多元催發。只有在一個多元組合的天地里,生存競爭才會達到一個高水平;只有多元的設計美學,才會擁戴出真正的藝術精品;只有水漲,才能船高;只有宏達的基數,才能堆壘起高聳的巨筑,去預見它對于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價值和意義,可謂功到深處是自然。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 常州開放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