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椅子作為使用頻率較高的生活用品,與人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發掘椅子的人性化、情感化,加強人與椅子之間情感溝通,探討椅子情趣化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闡述了椅子的情趣化設計的來源,探討了明代時期椅子對世界的影響,通過椅子的觸覺情趣、視覺情趣,從而論述了椅子的情趣化設計表現。
引言
椅子,在一個人的一天之中是使用頻率最高的用品之一。椅子設計的最終目的是使人坐上去舒適,身心得到放松。除了滿足實用性這一基本功能,人們還不斷追求趣味性和與人的“感情交流”,這就要研究椅子的情趣化設計。
椅子的情趣化設計來源
人類出現于3000多萬年前,而人類能直立行走卻只有400萬年的歷史,因此,我們的脊椎發育并未完善,無法長久支撐我們的身體。這就使得我們站立一段時間后,必須坐下來或變換其他姿勢;長時間坐著也必須站起來或做其他動作。一項研究數據表明,人坐在椅子上,最長平均每十分鐘就要變換一個姿勢,以此讓我們的脊椎和身體感到舒適。顯然,設計椅子的最終目的是使人舒適,不僅是身體的需要,還有心理的滿足。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椅子的情趣化要求也越來越豐富。通過各種符號來表現某種特定的情感,使椅子富有情感色彩,或者高雅含蓄,或者天真浪漫,或者幽默滑稽,或者純樸自然。一椅子能讓人生發情感,并感知到樂趣、趣味,就是一個具有情趣化的產品。
中國椅子的設計發展及對世界的影響
石器時代是沒有椅子的。人們狩獵完后,想找一個休息的地方,或木板,或石頭。漢魏時期,出現了椅子的雛形——胡床,人們由席地而坐變為坐在椅子上。據說,最初的椅子是為有腰疾的人設計的。從宋代時起,椅子空前普及,椅子、凳子形式變得多樣了起來,出現靠背椅、扶手椅、圈椅等。到明代時期,家具工藝的發展達到鼎盛。為了滿足達官貴族的地位和權利、區分尊卑的象征,椅子的形制、質料和功能也有所區別。
明代椅子的設計風格成為世界設計長廊中的瑰寶,并為后來世界各國設計師借鑒。1945年,維納(Hans wegner,1914-)設計的一系列“中國椅”便吸收了中國明代椅的一些設計特征。18世紀,切普代爾為迎合各種潛在客戶所設計的一些“中國風”家具,造型獨特,椅子靠背各不相同,前椅腿全部直立,后椅腿全部向外彎曲。椅子伴隨著現代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漸由傳統的手工藝制作變為批量化生產,成為一種工業體系。
椅子的情趣化設計表現
1.觸覺情趣
椅子由簡約實用變得更加人性化、復雜化,迎合了各類客戶的情感、心理、生理需求和情趣感受。舒適,是我們對椅子的終極要求也是基本要求。靠背椅、扶手椅、轉椅、折疊椅、圈椅、多功能椅,甚至具有保健功能的按摩椅,凸顯高貴與氣質的貴妃椅,專門為兒童設計的兒童椅等,符合更廣泛的人群、多層面的品味,給人們以觸覺上的各種體驗。
2. 視覺情趣
(1)造型符號
由此,椅子的設計造型不只適合個人的審美趣味,而是趨向于大眾的口味,更加符合人們的生活方式。從椅的構造上來看,主要由靠背、椅座、椅腳三部分組成。由此可見,椅子是立體與平面的綜合設計。例如,達芬奇密碼的一款椅子,夸張而高挺的靠背,盡顯尊榮與奢華,限量版的銷售模式,使得一把椅子增添了巨大的商業價值和收藏價值。
(2)色彩符號
除了形態和材質外,色彩是最直接的視覺感觸,是最先喚起人的本能沖動的因素。諧調的色澤讓人賞心悅目,心情愉悅。顏色能夠調節人的情緒,或激發情感和樂趣,或平撫心情;顏色能夠表達特定的情感和意趣。隨著人們審美意識的提高,撞色成為一種新的時尚,色彩斑斕的色塊,跳躍的色彩,增添了新的情趣和魅力,烘托出樂天的生活感受,成為現代家具的時尚潮流。
(3)材質符號
選用椅子的材質元素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設計者的觸覺體驗,這種視覺與觸覺的感情交融使得人們獲得豐富多彩的情感體驗。錦織藝術盡顯奢華優雅,繡花惟妙惟肖;金屬質感堅實流暢、穩定踏實;皮質具有現代感,是“洋氣”的代名詞,與傳統實木家具截然不同;木質工藝古色古香,肌理美感提升了家居的觀賞價值、品味與情趣。明代家具采用實木制作,不用釘、膠,不上漆,具有整體性和肌理感,是中國傳統裝飾的佐證。
(4)技術運用
為了有效制造、烘托裝飾和表現情趣,運用雕塑、扎染、刺繡、繪畫、鎏金、鏤空等技術,在椅子上進行巧奪天工的設計,表達技術的美,使椅子更具趣味性、想象力和吸引力。同時,設計的最終目的是不斷改善人們的生活,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滿足各種生理、心理的需要。椅子亦如此。
結語
由于人們的生活習慣各不相同,以及制作椅子的材料和加工技術多樣復雜,再加上人們的感知識別和審美標準層次不齊,使得每個人所獲取的感情意識也多種多樣。中國椅子尤其是明代時期的椅子,在世界家具史具有獨特的設計風格,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在未來,產品設計對人的關注不斷提高到新的境界。可以說,有效的感情溝通非常有必要,誰能夠抓住人們的感情誰就贏得了廣闊的市場。
(作者單位:武漢紡織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