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繪畫史上,將“透視法”稱為“遠近法”,具體是指在繪畫過程中讓客觀存在的對象在二度平面上給人一種立體感和空間感,可以分為幾何透視、空氣透視、光影透視三種。文章首先簡單介紹了中國繪畫“透視法”的起源,然后對“透視法”的特點進行了分析,最后總結中國繪畫形成空間意識的規律,以期能夠讓美術愛好者了解到中國繪畫“透視法”的美學處境。 中國畫和西洋畫是各有藝術特性,\"散點透視\"的處理方法為山水畫家開辟了廣闊的視野,可以不在受限眼前的景物影響,移動著的視點把平視、仰視、俯視的各種景物組合起來,使觀賞者在煙云臥游時得到充分的精神自由。中國畫家對透視方法的運用始終是靈活的,其畫面的空間構成為移動觀物后的整合,這是一種多視域的流動的空間組合形式。中國山水畫的透視方法,是\"散透視(移動視點)\"、\"遠視距\"與\"俯視\"三者的結合運用,形成了中國山水畫的創作特色與藝術特色.在西方繪畫中,“透視法”是在“幻覺主義”與“寫實”畫法的基礎上產生的,對三維空間的描繪采取的是焦點透視的藝術手段,它所追求的是一種建筑美學上的藝術表現力。因此,文藝復興時期很多畫家同時也是建筑師。而在中國傳統繪畫中,出現的“遠景縮短”的創作原則,就已經具備了西方繪畫“透視法”的基本雛形。
1.“透視法”理論的起源
透視來自拉丁文,主要是指細心觀察。中國繪畫將透視稱為“遠近法”,具體是指在繪畫過程中讓客觀存在的對象在二度平面上給人一種立體感和空間感,可以分為幾何透視、空氣透視、光影透視三種。至于中國古代傳統繪畫具體何時在實踐中應用透視法現在已經無從查證,但是,在中國畫論之中關于透視原理的論述比西方繪畫透視理論的出現足足提前了一千多年。我們完全可以肯定西方繪畫中的“透視法”應用和“幻覺主義”的“寫實”畫法有著緊密的聯系,“幻覺主義”創作形式必須服從“敘事”性繪畫美學的需要。而在中國的繪畫史上,早在元代以前就有著描繪歷史人物的故事以及和宗教內容相關的“敘事”畫作,在這些繪畫之中“遠近法”的運用使得繪畫空間在二維平面上呈現出強烈的三維藝術空間。
中國在南北朝時期,宋宗炳在《畫山水序》中就對透視原理中的中心問題進行了論述,宋宗炳認為:人與物間的距離不同就會呈現出近大遠小的現象;畫家必須要與描繪對象拉開一定的距離才可進行作畫。宋宗炳還對透視畫面的訣竅進行了總結:將一塊玻璃板豎在畫家與景物間,通過玻璃透視出的景物會因為遠近距離的變化與實際物象展現出不同的情景,大的物象會變小,小的物象可以變大,高的物象會變低,低的物象會變高等。王維在《山水論》中對透視法則進行了深入闡述,其認為各種物象在空氣的影響下,會給人帶來一種近詳遠略的現象,“遠水無波,高與云齊”就將焦點透視的原理揭露出來。
透視理論的提出大幅度提升了我國的繪畫水平,《游春圖》將深遠與平遠的透視法結合在一起,保證各物象間的比例大小適中,展現的畫面會讓人們產生“咫尺千里遙”的感覺。此后,繪畫家對形體透視和空間處理進行了深入研究,使透視理論逐步趨于成熟。
“張娟素以遠映”這一透視原理與西歐繪畫中出現的焦點透視法十分相似,具體是指畫家站在固定位置,在一個視域中所見的透視現象。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焦點透視得到了廣泛應用,突出代表有《雅典學派》、《最后的晚餐》等。但是中國繪畫在透視應用中,始終沒有融合數學原則和光學原則,在繪畫作品中基本上沒有出現焦點透視的跡象,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透視法。
2.散點透視在中國繪畫中的應用
在中國傳統繪畫中,散點透視法在觀察方法及表現方法中具有以下特點:
(1)登高望遠法,該方法主要是通過俯視和遠視距對景物進行觀察。俯視能夠將所有的景物收入眼底,所見景物層次比較豐富,視野高闊。遠視距主要是在一個山頭觀看其他山頭的景色,觀察者和物象具有較大的距離,透視變化不顯著,通常在全景式繪畫中應用。
(2)步步看法:該方法不會局限在一個地方對物象進行觀察,用游山玩水的態度去觀察景物,眼睛隨著物象近而近,隨著物象遠而遠,然后將各視域所見的物象集中到一幅畫中。
(3)遠拉近,近推遠法:該方法主要是將干擾眼前視線的景物放到較遠的位置,或者完全將其抹掉,使畫面空間顯得更加開闊。在處理遠處景物時需要適當將景物向前拉,使景物呈現大小差異,進而避免遠而無物、一葉障目的情況出現。
(4)取近少取遠,取遠少近法:在中國畫中物象大小比例差異較小,如果根據實物來繪畫,那么不能很好地對遠近關系進行處理,所以采用疏密對比的方法,拉開空間距離。比如《煙岫林居圖》采用的是取近少取遠的方法,《盤車圖》采用的是取遠少取近的方法。
(5)近小遠大,近略遠詳法:該方法主要是鳥瞰式移動透視產生的。在處理建筑物、桌椅等時通常會應用近小遠大的手段,作畫時視點是逐步從畫外過渡到畫內,從畫中向外看,能夠還原出變相物象的常形,典型代表為《清明上河圖》中的橋梁和房屋。近略遠詳與現代攝影中的聚焦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主要是為了突出主體,模糊次要物象。
(6)物象根據習慣視覺安排法:作畫時通常選取的是最美的姿態,不局限在一種透視角度上,比如《清明上河圖》采用俯視的透視角度來處理整個畫面,在處理各種物象時則采用的是習慣視覺處理法,人物、動物等都采用的是平視角度,房屋建筑采用的是45°斜俯視處理,所有樹木都采用的是平視法,在處理橋梁時,畫家應用了畫面觀的表現手法來展示橋面人群和橋下船只的場景。
3.中國繪畫空間意識的逐步形成
中國畫家通過心靈感悟,逐步形成了繪畫的空間意識。空間意識不但遵循了“近大遠小,近詳遠略”的作畫原則,而且沒有受到透視一般規律的約束。在中國繪畫中不僅用透視相關原則來塑造物象、表現空間,而且還應用非透視因素來處理空間,具體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對畫面整體布局:中國繪畫不是直接截取某一客觀景象,而是苦心經營后創造出來的藝術畫面,所以,中國傳統畫中的大小處理、遠近處理、高低處理并不是完全借助透視法則完成的,其中還涉及到位置安排,畫家在畫中將不同物象安排在不同位置,也能帶來遠近大小的效果。而且中國傳統繪畫的畫幅形式主要包括長卷和立軸,同時也有應用扇面、斗方等形式,這些畫幅形式在處理畫面結構時,形成了特有的遠近處理法。
(2)變化水墨層次來制造遠近:在中國繪畫中,形與形間的差異并不是像焦點透視那樣大,所以在處理遠近距離時存在一定的難度。在中國畫中,水墨是基本的色彩,用墨的濃淡層次對陰陽、前后等進行處理,是一種獨特的處理空間的手法。
(3)用“遮、隔、藏”等含蓄法創造空間:“遮、隔”主要是用來解決不同視點景物聯結不統一的方法,通常采用的是“云隔樹遮”來表現重疊深遠的意境。“深山藏古寺”這一畫題則是借助藏的手段讓人產生深遠的空間感。這種富有詩意的空間處理方法,基本上在西方繪畫中不能見到。
結語
總而言之,中國繪畫透視法的應用,充分展示了“似與不似之間”的藝術觀點。西方繪畫應用的焦點透視法主要是為了將真實場景描繪出來,中國繪畫散點透視法則是為了創設可游意境,二者的出發點和立足點都存在較大的區別。所以在對繪畫透視研究時,需要將兩者結合起來,綜合進行評價。
參考文獻
[1]鄧亞梅.\"八破畫\"所表現的美學思想初探[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0,25(7):64-66.
(作者單位: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
作者簡介:唐佳,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