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意味著生活,本文以老子有無相生的辯證空間邏輯為切入,探討傳統空間觀形成背后的深層文化基因。幫助理解中國傳統居室空間背后承載的傳統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等人文內涵,以期為當下的室內設計提供新思路。
老子的辯證空間論述
1. 老子的空間論述
如老子所述:“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這段《道德經》里闡述空間的實體和虛空、存在與使用之間辯證而又統一的關系的經典論斷生動的說明了“有無相生”以虛致實的中國傳統空間辯證邏輯。空間實體的構成要素如門窗墻柱均為“以利”之憑借,而空間的核心問題則是“以利”圍合出的“為用”空間,即如何經營使用空間。
2.辯證空間觀的基本邏輯
《禮記·樂記》云:“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閑也。”此“閑”本義為間 ,表示中間,內里,這是先賢樸素的辯證統一思維。這種陰陽有序的哲學觀念也是中國古代空間營造的理論基石。《易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空間中的這種陰陽關系隨空間和時間等一系列內外條件的變化而動態平衡。這種動態平衡的生活智慧幫助古人處理:人-建筑空間-自然環境的關系,即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宏觀理想。
傳統居室營造的文化邏輯
1.以“間”字引
中國傳統建筑以木構建筑最具代表性,這就決定了它與西方石構建筑建造邏輯上的差異,中國傳統建筑以“間”為基本單位,此“間”為四根立柱圍合出的空間,中國傳統建筑以此“屋倒墻不塌”的木梁柱框架體系為基礎建立模數關系,控制建筑的比例與尺度。由這種“間”柱網而控制出來的建筑空間使得中國建筑雖類型豐富,但布局邏輯和建筑形態大體相似。象形文字“間”象征著傳統居住空間院落圍合布局的母型,中國傳統空間中院落圍合的概念非常重要,這種實體或虛體的圍合,才創造了偏于內向的中國傳統居住空間,這種由建筑和院落共同構成的空間系統序列,和強調單體建筑的西方建筑空間邏輯反差巨大。這種辯證空間邏輯深刻植根于東方設計師心中,山本耀司曾說:做衣服更多地是在設計衣料和人體間的間隙,使穿著者走路時能感覺若有風拂過。這位當代日本頂尖服裝設計師的造型邏輯恰和兩千多年前老子的空間論述如此相合,山本耀司不僅是通過布料剪裁做衣服的“有”,更關注如何經營“空”的“無”,這是非常東方的造型邏輯。
2. 作為傳統空間單元的“間”
間-棟-屋-群房-院-府-街坊-城市是中國古代建筑組合的基本遞進形式,其中作為空間構成最基本單元的“間”指是由兩榀屋架所圍合的空間,由這四根柱子界定出的矩形空間,不同的間組成一棟建筑,乃至院落府邸,直到一座城市。中國傳統建筑對梁、柱、榫卯、基座間的比例有非常嚴格的規定,中國建筑重視這種建筑構建間的比例關系甚于對絕對尺度的要求。傳統中國建筑以“間”為尺度計算,間的數量規模,關乎空間禮法等級,故宮太和殿面闊十一開間的空間規模,是至高皇權的空間化表達。
老子辯證邏輯在中國傳統居室空間營造中的運用
1.傳統居室空間的布局與分隔
中國傳統建筑以木構梁柱結構為基礎,這種承載體系決定了在居室空間中可以有靈活的內部分隔形式, 傳統中國木構建筑主要利用墻壁、門窗、隔扇、隔斷、屏風、書架、博古架、碧紗櫥、落地罩、帷幕等根據需要將居室空間進行分隔和組合,進行“有”和“無”關系下的空間經營,物質實體的“有”服從于精心布局的“空”的使用效果。《周易·系辭上》語“一陰一陽謂之道”,老子思想以“道”為根本,空間之道,其核心是“無之以為用”的虛無空間與實體構造材料間的對立統一關系。
2. 居室空間與居住生活
中國傳統居住空間多采用“通用式”“標準單元”的單體,空間布局邏輯基本一致,內部空間具有靈活的特征,傳統空間的內和外通過院落進行連接,因而院落也常被稱為“灰空間”,這種曖昧模糊的空間具有“有無相生”的靈動性,這與西方建造師把建筑空間看作是“關系明確的量”有極大的差異。典型的中國傳統居住空間講究藏風聚氣,方位和空間序列等級意識強烈,空間大中納小又小中見大,重視物我同舟的居住體驗,以“天人合一”思想指導空間實踐活動,生活中必須遵從的禮法以居住建筑的形式在空間中物化出來,以禮序民的空間邏輯能更清晰的幫助今人理解傳統居住空間,同時又注重生活意境的營造,特別是文人士大夫常“以物比德”在個人居住空間中處處要體現個人志趣。
結語
居室文化是大時代的小縮影,居住空間是一定歷史時期和地域文化下世界觀的折射,空間不僅是物理概念,也是文化和政治概念,傳統哲學講求陰陽對立統一的樸素辯證邏輯,這種樸素的辯證邏輯指導著中國傳統居住空間的營造,從布局形制到空間分隔手法,處處可見這種辯證統一關系,這種空間觀指導下的居室營造旨在順應天地自然的基礎上,營造一種動態平衡的居住系統,這種平衡既包括實體構筑物的營造手法,也包含情感和審美層面的動與靜,揚與抑,隱與顯等一系列辯證關系。研究老子的空間觀,能幫助深化對空間關系的系統思考,用辯證思維處理空間設計中的實際問題。
(作者單位:江漢大學 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