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建筑設計作為藝術形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已有幾千年的積累,并且有偉大的創造,無論是建筑風格、結構、還是造型等都透著五千年文明古國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建筑藝術深刻體現了中國人的審美觀、價值觀和倫理觀,充滿了含蓄、平和的文化性格。
緒論
中國建筑有一種獨特魅力,這種魅力產生于一種的美學效應——藝術。藝術是指作為藝術作品的美學效應,即人們被某種典型的形象引發出深遠聯想而獲得的一種特殊美的感受。美國現代著名建筑師賴特認為:“建筑是用結構來表達思想的科學性藝術”。這也就是說建筑具有雙重特性,建筑的技術性大家眾所周知,而建筑又同時具有藝術的特征,因此建筑也是一門藝術,具有藝術性。本文就建筑中的藝術特征來進行簡要的探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建筑風格的藝術美
建筑風格是指建筑外形、功能布局和建筑裝飾材料等所具有的時代特性。體現建筑藝術最直接、最鮮明的表達就是建筑風格,它是歷史的產物。建筑按照其功能,可以大致分為紀念性建筑、宮殿陵墓建筑、園林建筑、住宅建筑、宗教建筑、生產建筑等類型。之所以建筑的藝術性表現為時代的風格、類型的風格和民族的風格,是因為其中的每一種風格包含既有物質精神要素,也有包含體現當地民族地域的審美要素。
從我國的傳統建筑來看,主要是以木材質為主,大到皇家園林,小到農家庭院,大部分都采用木結構,這種木質結構建筑似乎更接近自然,更親近人性,體現地域的文化,像很多當代的著名的建筑設計師也開始在我國傳統的木構建筑中尋找靈感進行現代建筑設計。本人認為,這些建筑思想能夠很好的反應建筑風格作為體現藝術的一個重要方面。
建筑結構的藝術美
建筑結構是建筑的輪廓也是建筑的骨架。從中國古典建筑的斗拱、額枋、雀替等,不同角度體現出了建筑結構的藝術美,有些構件看起來是用來裝飾的,但也有為了處理其結構方面的原始需求。例如雀替,看起來似乎是出于立面構圖問題而設計的,但是其本身也是為了解決一種構造上的需求而演變而來的。所以,很多時候為了讓構造完全暴露出來而不在室內另作天花,只對個別構件作適當的處理用來裝飾,就形成了“徹上露明造”。在中國古典建筑建造中,純粹用來裝飾的構件很少。構件是在充分的體現應用在其用途結構創造,再加以節制的裝飾下完成的,適用則可,絕不添加濫用。在建筑的結構、建筑的功能和建筑造型取得完全統一時,建筑結構藝術美的獨特性也油然而生。
建筑造型的藝術美
建筑造型是外部空間的表現形式,它包括建筑立面、色彩、細節等。完整的建筑造型需要外空間和內空間共同作用,外空間整體和統一的協調性是整個建筑美感的體現,給人視覺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享受。建筑造型是建筑技術和藝術的統一,根據建筑的功能要求、物質技術等條件而設計的,并且與周圍環境相結構所構成的造型藝術,使建筑具有整體美感,體現建筑地域性的時代感,這些都在中國傳統建筑造型藝術得到充分體現。
建筑環境的藝術美
任何建筑都是存在于一定的客觀自然環境中,都不能是孤立存在的,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注重環境與建筑的交融,追求美學原則和建筑形態,崇尚自然美和人文精神共鳴的建筑景觀的構成,因此,建筑與環境關系的問題就不可避免。例如中國古典園林一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建筑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并且要與周圍自然環境融為一體,這個特點主要體現在人工建造的假山、理水、植物配置等方面。
另外,不同自然環境、不同地域風格下也會采取不同的建筑形式,產生出不同的建筑風格,但建筑的內涵卻會有很多的共同點。 如北京四合院型的民居,江南水鄉臨河而居的民居建筑,云南傣族“干闌”式竹樓,閩西客家土樓,等都體現出我國民居中以“天人合一” 的自然環境發展核心為理念的建筑藝術,體現當地社會自然環境風格影響下的建筑藝術美。
建筑的邏輯藝術美
中國傳統建筑能夠較好的體現了實用、規矩、理性精神。主要體現在中國古典建筑一直都非常看重邏輯結構的真實性的表達與傳遞,關系都十分清楚。表現在從椽、檁、梁、柱到基礎的結構力學傳承,都建立在一套完整的木框架的結構技術體系之上。中國建筑單體都講究對稱,這主要體現在受中國“周禮”思想較大的建筑體系當中。
結語
總之,中國傳統建筑作為一門藝術,它就是按照美的規律加上運用建筑藝術獨特的語言,使建筑形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我們要從不同的層次和角度欣賞建筑藝術,建筑和其他藝術一樣,不但是會欣賞它的外部形象,更要了解它背后的傳統文化、民族風格和社會思想意識等多方面深層含義,即不但要看到建筑外部的“形”,還要領略建筑內在中的“意”,因為它透著五千年文明古國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
(作者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