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工藝是在社會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產生并不斷完善的。手工藝在為人們提供物質生活便利服務的同時,還能創造出社會精神生活的巨大審美價值,從而補償人們內心世界的某種缺憾。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各種現代工藝的廣泛應用,機器化大生產已經漸漸取代了手工藝制作。然而,在冰冷、單調的機械制品生活中,人們厭惡機器、渴慕回歸自然的心理反而更加強烈起來。在此背景下,傳統手工痕跡再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本文詳細探討了陶藝創作中手工痕跡的各種價值,以期讓人們重新認識陶藝創作手工痕跡對于現代生活的重要影響,推動陶藝在市場經濟中的健康快速發展。
陶藝是“陶瓷技藝”的簡稱,也是我國傳統文化和現代藝術相結合的一種藝術形式。從時間上來看,我國的陶藝經過了一個漫長的發展期;從藝術形式上看,陶藝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藝術,它將繪畫、雕刻、設計等美術工藝融合在一起,并對我國的社會經濟、文化藝術、人民生活等各方面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手工制作曾經是陶藝創作中一種非常重要的形式,然而,隨著社會朝著機械化大生產的快速變遷,各種工藝的進步,批量化生產已經漸漸代替了手工制作。無疑,這對陶藝的發展必然帶來了一定影響。當前,我國的陶藝正處于發展階段,認識手工痕跡對于陶藝創作的在各個方面的價值,能夠讓人們重新認識到手工制陶痕跡對人們現代生活的重要性,進而促使陶藝工藝的不斷發展。
制陶手工痕跡的個性化價值
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規模型機器化大生產已經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手工業工藝制作坊。同時,手工痕跡作為一種不合規矩的非理性因素也已逐漸的被工業技術的理性所代替。相對而言,我國傳統手工技藝的規范是比較寬泛的,然而對手工藝保留痕跡依然有一定的限制。在當下,純粹的以審美為目標的現代制陶,極大地放寬了手工藝保留痕跡這方面的限制,并允許人們隨心所欲地進行個性創造,在民間行業規范上還自覺和不自覺地認同了各種各樣的手工痕跡。當今,我國制陶工業正面臨著全面深化改革大環境,全民創業和大眾創新為手工制陶帶來了全新的機遇。在加強各種手工藝在經濟轉型過程中的社會經濟價值、追求個人創作自由、提高中國文化傳承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等理念促使下,人們對手工制陶中的手工痕跡越來越重視了。人們認識到手工痕跡既是對制陶工藝獨特個性的崇尚和追求,同時也對我國古老傳統技藝的傳承。
制陶手工痕跡的個性化主要表現在手工制陶的過程中,由于受到制作人員個性差異和個人技藝差異的影響,不同制陶者制作出來的陶藝作品是各不相同的。再加上制作過程中,陶藝的造型、燒制、噴釉等各種復雜工序中會留下不同的手工痕跡,這必然會導致所制作出來的陶藝不會以一種標準化的方式出現,而且即便是同一款陶藝,在一些細節,或者造型,或者花紋上,都會呈現出不同之處,這使得留下手工痕跡的陶藝具有著自身非常鮮明的特色[1]。而另一方面,泥的語言較為多姿多彩,任何一位制陶者都能通過自身的方式去感悟泥性。比如在拉坯、捏塑、燒制的構筑過程內,通過手的揉捏、擠壓、都會留下手的運動痕跡,這會使制作出來的陶藝制品有著各種天然、質樸、有趣的形態。由此可見,手工制陶痕跡,是陶藝創作中的必然具有的個性化價值。
制陶手工痕跡的平衡價值
在人的生命狀態之中,包含著物質和精神兩個基本元素,人是物質的存在,同時也是精神的存在。因此,物質和精神的和諧統一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最基本狀態,人有對物質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有對精神的必然追求。盡管高科技的快速發展和大機器生產的精密性給人們帶來了物質生活上需求的滿足,但是,創作出來的工業制品千遍一律,不存在任何的手工痕跡,大規模機械化操作生產出來的工業制品顯然失去了人的個性審美情感,這些冷漠的理性面孔缺失了人類在自由個性上的精神追求。
1.物質和精神的平衡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繁榮,機器批量化生產已經代替了手工制作。和手工制作相比,機器生產有著生產量大、時間短、經濟效益顯著的特點。然而,從生命狀態的統一性、平衡性來看,人是精神和物質的統一,感性和理性并存的統一。大機器生產以及先進工藝的不斷創新和應用,為整個經濟市場帶來了外形精美、毫無瑕疵的完美工藝品,但是隨著時間的不斷流逝,社會的不斷變遷,人們最終發現,那些工業制品為人們帶來的只是冰冷和漠然的感覺,人們在完好無損的工藝品中,看不到任何人的情感、人性的溫暖、質樸。盡管后工業時代一些設計者采取各種手段意圖增加工業制品的情感元素,例如在設計中,通常會利用線條、紋飾等手段來增加工業制品的情感色彩,但是,機械痕跡和手工痕跡有著非常大的根本性區別,機械的痕跡永遠不可能替代手工的痕跡,機械痕跡往往顯得單調、生硬、呆板,缺乏豐富性、情感性,而手工痕跡的工藝制品,為人們留下更多的無限豐富的人性情感的特征。
2.審美多樣性的均衡
而另一方面,隨著工業化速度的加快,機器生產的簡單化、模式化造物過程中,忽視了人們審美的多樣性,久而久之,人們的審美情感就會變得僵化、單一,使得整個社會的文化變得單調,也導致了文化的衰落。從人需要精神平衡這一層面來說,作為補償性特點而成長起來的手工制陶,彌補了這種單調的生產消費模式,有效的調節了工業化生產下單一的市場結構,并且和社會的機器文明間,相對呈現出互逆的關系。現如今,人們已經開始追求具有豐富性情感的陶藝制品,以此來實現對自然的回歸。相對機器制陶的呆板、理性、準確而言,手工制陶則呈現出鮮明的有機性、高情感性的特點。其中高情感性的實現,則需要通過手工痕跡來表現,手工痕跡則主要體現在主體情感的豐富性、制陶者制作時留下的偶然性、差異性痕跡等等上。后工業時代的制陶,比較重視手工痕跡的價值,這也是人們對人性的一種肯定。然而,這并不是要利用手工藝的制作方式去代替機器生產,而是期望這兩種制造方式之間,可以相互補充、相互彌補,共同推動陶藝的不斷發展。
制陶工藝的人性化價值
手工時代的技術,往往是建立在生產主體,即建立在”人“的主觀經驗和直接感受上。人性化,主要體現在人的鮮活性,情感的豐富性等方面。而手工制陶痕跡的人性化價值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主體的主觀體驗;二是客體的直接感受。
1.主體的主觀體驗方面
陶藝制作的主體,是制陶者。從制陶主體的主觀體驗方面來說,制陶者能夠把握制陶的選用材質、工藝需要的工具、工藝實施的節奏等,并且根據選用材料的不同,制作目標的不同,制作出符合人們需求的器物,無論是一個茶壺的把手設計,還是手觸摸茶壺的感覺,這種良好的感覺和體驗,不僅表現在制陶者對物體細節的把握上,更是制陶者基于人和物體間的關系出發而展開相關操作,這便是制陶工藝人性化的表現;同時,制陶者在制陶過程中,能夠熟練的掌握泥性,通過揉捏、擠壓等方式,結合自身的靈感,制作出各種各樣的陶藝形態,并將自身的審美理念以及捏造陶土時的瞬間感受融入創作中,這也是制陶工藝人性化表現;再者,由于制陶主體的感情處于不斷變化的過程中,這也使其手的方向、力度有所變化,在不同物件、不同工序中留下的痕跡就更是千差萬別了,這同樣也是人性化的體現。
2.客體的直接感受方面
從客體感受這一方面來說,由于主體在制作過程中,通過手的揉捏、擠壓等方式,能夠將自己的感情完美的“鐫刻”在陶器的表層或里層,客體能夠通過物件的造型、裝飾等載體,感受到這些蘊含在制品中的喜、怒、哀、樂等感情,還能通過主體留下的人工痕跡,感受到生命的豐富性、層次性。即便是手工制陶,也并不是以審美內涵為制作目標的,而是以其實用價值為制作目標,但這并不影響客體通過些許手工痕跡,感受到生命的豐富性。
制陶手工痕跡的文化多樣性價值
手工制陶文化多樣化價值,著重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由于自然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使制陶工藝形成了具備自身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自身個性化特色。例如,景德鎮的陶藝和唐山陶藝,由于兩者所在地域的土質、水質的不同,便形成了兩種不同的陶藝風格。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交通的便利,大量配方土的使用,使得陶藝受到的地理因素影響也越來越小,同時,這為相關陶藝繼續保持自身特色帶來了一定難度。第二,利用手工痕跡創造不同的民族特色、地方文化。我們都知道,即便是使用同樣的陶土、同樣的工藝,不同地區的文化、不同的制作主體,最后都能創作出不同的作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陶藝文化。舉例來說,北方磁州窯和南方龍泉窯燒制同一造型器物,由于兩個地域文化的不同,在裝飾施釉的環節,所留下的手工痕跡,便有著天壤之別。經過長期的發展,這兩者都已經形成了具備自身的陶藝文化,北方的磁州窯,在化妝土上采用刻、化、填、戳等技法,以簡練粗礦的線面結構、清新質樸的主題,來表現自由灑脫的陶藝,整體手工陶藝呈現出大氣樸實的特點;而南方的龍泉窯,主要以制作青瓷聞名于世,其所制的“梅子青”、“粉青”,如冰似玉,宛如南方女子的娟秀婉約。利用手工痕跡造就不同的特色文化,也是今后手工文化得以繼續生存的重要方式。
結束語
我國的陶瓷藝術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時期,從原始社會的彩陶文化,到后期“陶”和“瓷”的傳承,陶藝的發展受到了自然災害、戰爭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后,陶藝得到了快速的恢復和發展。陶藝在中華文化幾千年的文明史中,形成了具備自身特質的藝術語言和美學工藝。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各種科學技術的進步,機器化大生產水平越發得到提升,但是,始終代替不了傳統的手工陶藝。認識陶藝手工痕跡的個性化價值、均衡價值、人性化價值和文化多樣性價值,能夠更好地讓人們意識到手工陶藝的重要性,從而能夠更好地推動陶藝事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蘭.陶藝的生活化[D].四川美術學院,2014.
(作者單位: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藝術學院)
作者簡介:周先峰(1979-),男,漢族,江西人,本科,就職單位: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綜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