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年畫藝術是我國民間美術藝術的卓越代表,其民俗文化與精神的表達和傳承,已經引起了相關研究人員的密切關注,本文圍繞這一論題,首先闡述了中國木版年畫的民俗文化內涵,之后對中國木版年畫消費群體心理特征展開了簡要分析,最后還涉及了中國木版年畫藝術的精神表達,旨在表現我國木版年畫藝術在民俗文化與精神表達方面的相關特色,為相關研究人員提供參考。
改革開放事業的不斷深化,給當代國民的思想觀念以及文化意識帶來了深刻的沖擊,以木版年畫為代表的一大批傳統藝術形式瀕臨失傳,盡管最近十幾年來我國各地相繼采取了一系列的保護民間文化遺產的試點項目,但是依然未能有效扭轉這種歷史趨向。本文將嘗試從民俗文化與精神傳承演進的角度,對我國歷史悠久的木版年畫藝術展開簡要的考量,試圖揭示我國木版年畫藝術的價值和意義。
1.中國木版年畫藝術的民俗文化內涵
對我國傳統木版年畫藝術的發展史展開簡要的分析,可以將我國木版年畫結構內核形成過程的制約因素劃分為四個方面:
(1)通過刻印神像的內容安排滿足御兇護院的民俗心理,這就是要基于對我國基層民眾的傳統民俗心理的滿足,以符號化的手段展現功利性的表意目標。(2)發揮年節等喜慶時刻的裝飾性作用,制造良好的民眾活動氛圍,要通過木版年畫藝術作品,充分表現老百姓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3)以年畫藝術作品為載體,傳播最新新聞資訊。這一類型的內容安排,可以滿足老百姓對新鮮見聞的獵奇心理,增強年畫藝術表現內容的時代氣息。(4)關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并保持與當前時代政治發展浪潮的互動關系。這種內容安排是年畫藝術對美術史中的載道、教化、參政、議政等藝術表達理念的傳承,展現了中國木版年畫藝術與社會發展以及政治思想取向之間的穩定聯系。
中國木版年畫藝術發展史,生動描繪了時代發展對藝術表現內容的影響,以及藝術家試圖影響社會民眾生活的表意愿望。
2.木版年畫藝術的消費心理分析
第一,木版年畫在表現題材方面的多樣性與人們多樣化的心理需求密切相關。之前,走街串巷零售年畫的小商販,他們兜售的年畫具有題材多樣的特點,而且往往都會與老百姓的生活習慣和審美取向高度吻合,具有良好的銷售需求。木版年畫藝術加工作坊內,畫樣可以達到千余種,而且在不同地域,民眾往往會表現出對不同類別的年畫內容的喜愛,所以,零售小販在選擇銷售對象之前,理應對特定地區民眾的生活習俗以及觀念取向獲取基本的認知,以保證銷售盈利目標的順利實現。
第二,木版年畫在體裁方面的差異與民眾的張貼行為需求緊密相關。木版年畫藝術作坊往往會基于年畫作品在民俗功用方面的差異,對年畫的表現題材進行仔細的設計性劃分,并根據使用場合的差異,將年畫劃分為福、市、壽、喜四類。“福”是普通百姓家庭新年時張貼的喜慶畫,主要發揮裝飾以及營造氣氛的作用。“市”是一般是商業店鋪新年營業或者是全新開張時以盼望財富滾滾或者是表達對祖師爺的尊崇。“壽”是專供祝頌壽誕家庭選購的。而“喜”則是專供結婚納采、娶媳嫁女家庭使用的。除此之外,各地民眾基于其特定使用目標的要求,往往也會對年畫作品提出在尺幅以及色彩搭配方面的特殊要求。
3.中國木版年畫的精神表達
木版年畫藝術之所以在我國各地大受歡迎,不僅依賴于其畫面表現內容的人物緊湊與色彩鮮艷豐富,以及作品標題中蘊含的深刻吉祥愿望,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年畫作品中所蘊含的中國傳統人文精神。木版年畫既能及時準確地對當下國人的社會生活狀況展開表達,又能充分展現國人心中對現實生活狀況的超越以及對生命理想的追求,藝術性的表達形式,實現了對現實社會生活進展路徑的關照。
對我國木版年畫藝術的發展路徑展開分析,在科學技術尚未發展的時期,神像題材曾經風行一時,后來,隨著社會開化程度的不斷提升,民間逐步意識到了神明世界的虛妄性,開始逐步對神明世界形成了一種“信則有, 不信則無”的靈活態度。與此同時,部分民間年畫工匠開始在年畫藝術作品中逐步引入對特定時代的個人與社會觀念思想的表達,對民間存在的良好風尚進行褒揚,對社會實踐環境中存在的不孝不善行為展開批判,比如,對勞動致富、節儉持家、孝順忠信等進行鼓勵;對懶惰成性、不勞而獲、不孝不義等進行諷刺,這也是年畫中的人文因素的產生原因。
對地方性民眾實踐氛圍的切實感受、快速吸納與創造性展示,也是木版年畫藝術作品中人文性表現因素的重要來源。伴隨著木版年畫藝術所涉及的地方區域的不斷擴大以及時代精神特質的不斷注入,使得木版年畫在內容表現的豐富性程度不斷增強,在思想畛域中也表現出了不斷豐富的客觀趨向。
近代歷史中,中國國土遭遇外國列強接連欺凌的客觀事實,使得木版年畫作品中涌現了大量的變現民族抗爭精神的元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化藝術創作流變思潮的不斷豐富,使得木版年畫藝術在當代中國不斷向著多元化表現形態進行演化,增進了作品的人文精神之豐富性。
結束語
本文圍繞中國木版年畫藝術的民俗文化及其精神的表達與傳承問題展開了簡要的論述,正確而全面地認識我國木版年畫藝術在民俗文化與精神表達傳承實踐過程中的時代性與豐富性特征,將會對我國木版年畫藝術的良好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作者單位:景德鎮陶瓷學院
第二作者單位:景德鎮陶瓷學院科技藝術學院)
作者簡介:周 星(1980-),籍貫:河北,博士,工作單位:景德鎮陶瓷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藝術史學;
陳 春(1982-),籍貫:江蘇,碩士,工作單位:景德鎮陶瓷學院科技藝術學院,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