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利人刺青和中國古代刺字兩者的不同并非由兩個不同地域人民主觀創造決定的,而是由政治、經濟、地理、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響的。雖然表現的形式和風格不同,使用的材料、工具和目的不同,即事不同,但兩者解決“事”的本質即“事理”是相通的。
作為人體皮膚視覺形式符號,毛利人刺青和中國古代刺字顯然有著相似之處和截然不同的差異之處。
毛利人刺青對毛利族來說是“寶物”之一,每個刺青都對受刺人本身有特殊意義,含有其祖先、部族等信息,還有其家庭與部族的關聯,以及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
中國古代刺字是懲罰方式的一種,始于墨刑,是奴隸制五刑中最輕的一種。對犯人的身體狀況實際影響不大,但臉上的刺青會令犯人失去尊嚴。既是刻人肌膚的具體懲罰,又是使受罰人蒙受恥辱、使之區別于常人的一種手段。
1.形式及風格比較
毛利人刺青和中國古刺字兩者都屬于平面視覺符號形式,首先從最直觀的形式與風格進行比較分析。
(1)從圖案上看,毛利人刺青以圖騰為主,大致包括雙螺旋圖案、樹蕨葉尖圖案、空心圈圖案、米亞圖案、提基圖案和海亞毛伊圖案等幾種傳統毛利族圖案,男性常在臉部紋上以波浪形曲線構成的圖案或螺旋狀。
中國古代刺字以文字為主,如 “搶奪”、“待質”、“配某州牢城”等,偶也有大段文字,亦有部分環形、方形、圓形等簡單幾何圖形。
(2)從部位上看,毛利人刺青多位于面部,女性刺青則主要位于唇部、下巴、鼻孔、脖子,而男性刺青則可位于胸部、背部、腿部、臀部等身體其他部位。而中國古代刺字多位于面部、額頭,也有在手臂、脖子、耳后等部位刺字。
(3)從數量上看,毛利人刺青有多有少,數量少則刺于唇部、面部,數量多則刺于面部及身體其他面積較大部位。而中國古代刺字則主要以單字、詞語為主,較少部分會有長句、長段文字出現。
(4)從顏色上看,毛利人刺青常見的大多為墨色,也有其他顏色如綠色等彩色。中國古代刺字也是以基本為墨色,鮮有其他顏色如銅青色。
(5)從風格上看,毛利人刺青以平面構成感強烈,對稱而有韻律感。而中國古代刺字風格單一,形式簡陋,毫無審美感。
通過比較得出,同樣是人體皮膚上的刺刻符號,從形式和風格上看毛利人刺青和中國古代刺字有些許共同之處,但也存在著明顯差異。
2.工具、材料與方式比較
為何毛利人刺青和中國古代刺字有著不同表象?那么繼續從使用工具、材料和方式等實現過程上進行比較分析。
毛利人刺青傳統的刺青方法,是將鯊魚牙齒、信天翁骨或豪豬毛等動物骨刺固定在木棒上,等于是在皮膚上雕刻出花紋,這樣皮膚上就會留有凹痕,失去光滑的表面。然后蘸上各種顏色染料,再用小錘敲擊進紋身者的淺層皮膚中。紋身時用彎針將皮膚挑起,以刀片削去挑起的皮膚頂端成為點兒;然后將煙灰灌入傷口;全部紋好后再涂上色料,顏料通常是燃燒過的栲里木松脂或食草毛蟲。等傷痕愈合后便形成精美的紋身。現代科技進步,紋身多采用電針以減少受紋者痛楚。
中國古代刺字如墨刑是在犯人的臉上或額頭上用刀刻字,再染上墨,傷口結為瘡疤,墨堵住了瘡孔,就使皮膚變色并且成為永不消除的記號,以此作為受罰人的標志。后刺字又演變為用針刺字。
通過比較得出,毛利人刺青和中國古代刺字雖然使用的工具、材料不同,但本質方式相似,都是利用工具對人體皮膚造成創傷,再加上以墨色為主的染色材料,使其與傷口結合,最后傷口愈合留下永久的記號。那么為什么看起來相似的表象卻由不同的工具材料來完成呢?
3.自然環境比較
針對相同本質的方式和不同的材料工具的比較結果,我們可以繼續從客觀環境的角度進行比較。
毛利族屬于大洋洲沿海地區,生態環境非常好,植物生長十分茂盛,森林覆蓋率高,早期毛利人主要從事農、漁、獵等工作,因此可以捕獵獲取鯊魚、信天翁、豪豬等野生動物,而作為殘留物的牙齒、骨刺、毛等材料也便當作適合在人體皮膚上進行刺刻的刺青工具使用。基于茂盛森林的資源庫,又可獲取木脂、草蟲等作為彩色染料。而部落民族主要光源的木火燃盡后剩下的灰即時主要墨色材料來源。
中國古代早期刺字墨刑當中的墨色實際上用的是黑土,在堯舜時期所在山西地區開始出現墨刑雛形,而山西地區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煤礦等礦產資源豐富,土地呈現出黑墨色,而此時在犯人身上刻出傷口后抹上黑土即成墨色,在之后墨刑中使用的墨逐漸變為煙灰墨、石墨等。而做為刺刻的主動工具通常可以由任何尖銳器具完成,一般為刀或者針。
通過比較得出,獲取材料和工具之所以不同確實是由兩者所處的自然環境所決定的,但毛利人刺青經歷一千多年到現在仍然繼續保留并流傳發揚,而中國古代刺字經歷數千年最后卻被徹底廢除了呢?我們需要從本質上進行更深一步的分析。
4.“事”的比較
毛利人刺青和中國古代刺字兩者的本質在于究竟為何目的被創造使用,而非利用何種工具材料或是方式,即設計這兩者究竟是為解決何事?
早期的毛利人因衣著簡陋,只以亞麻織物蔽體,故難以分辯身份等級。刺青便是他們想出辨別身份的聰明辦法。圖騰花紋的內容、數量、色彩也成了判別他們身份的重要象征。圖騰不但象征刺青者的神圣身份,也從中顯示其所屬部落及家族歷史。除顯示地位和級別外,刺青還可以增加對異性的吸引力。結合毛利族的地理、政治、文化、經濟等各方面分析,刺青都是神圣而必要的,是解決“事”的必然發展和延續。
中國古代刺字目的主要是在受罰人身體上做記號,以便能區分于其他人,并使記號跟隨終身永不褪去。自上古至清末,這種手段雖然形式上毫無變化,但實質上卻發生的很大的變化。清末光緒年間由于法律生存環境的變化,在中外人士的影響下才被永遠廢除,真正退出歷史舞臺。因為朝代的更迭,時代的發展,思想的進步,這種解決“事”的方式必然無法繼續生存。
5.“事理”小結
通過層層比較分析,我們得出最終關于“事理”的結論:毛利人刺青和中國古代刺字兩者的不同并非由兩個不同地域人民主觀創造決定的,而是由政治、經濟、地理、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響的。雖然表現的形式和風格不同,使用的材料、工具和目的不同,即事不同,但兩者解決“事”的本質即“事理”是相通的。這也解釋了表象不同,內、外部因素有異同,但最終都能解決各自不同的目的。
我們做藝術設計,即是以“事理”妥善解決“事”的過程,也是分析利用內、外部因素,最完美的實現目的的設計活動。
(作者單位: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